基因揭示人性本恶

最近孔宪铎教授和王登峰教授在其《基因与人性》的著作中对动物性和文化性作了较好的解释。人的动物性是由基因和遗传决定的,这符合萄子的性恶论的观点,指的是“性相近”的天性。文化性则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习得和训练而获得的,这符合孟子的性善论,指的是“习相远”的习性。

  

  基因也有天性和习性

  

  人的动物性来自基因的特性。基因的特性是自我复制和自私。基因的自私是其生存的手段。如同建造一座宫殿一样,基因只有蓝图,却没有材料。它唯一可行的手段就是拿出自己自私的本领,利用天地间的生物作为它生存与繁荣的载体,把生物体视为它的殖民地,将细胞视为它的工厂,以细胞的核苷酸作为它的原料,用来自我复制。

  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人类以道德作评价,自私行为是可耻的,也是一种恶行。但是,从进化上来看,自私行为又是进化的原动力。不自私就难以渡过自然选择进化这一关口。基因不仅利用自私行为进行自身的复制,还利用自私行为保障自己的永垂不朽。正因为如此,基因才不会衰老,即使活了100万年的基因也不比它仅仅活了100年的同伴更有死去的可能。因此,地球上没有任何生物个体能够永恒存在,唯一的例外就是基因这个不朽的复制者。

  而且,从实验科学来看,人类的许多动物性都是基因决定的,换句话说,基因决定和影响人性。例如,研究人员陆续发现了肥胖基因、早衰基因、智商基因、同性恋基因、语言基因、酗酒基因、吸烟基因、暴力基因和爱情基因等等。但是,研究人员也承认,这些基因是否起作用,还要依赖环境。也有研究人员称为基因的习性,也就是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

  例如,癌症基因是否表达并因此而让人患癌症是因人而异的,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后天的环境。同样以暴力或犯罪而言,研究人员发现MAOA基因与犯罪有关,可能是犯罪和暴力基因。英国研究人员对400多名幼年受到虐待的人进行研究发现,MAOA基因的活性低而且又在幼年受到过虐待的人,才会在成年后表现出反社会和犯罪方面的严重倾向。肥胖基因也是如此,如果该基因要发挥作用,同样需要基因的天性和习性(环境作用)。美国在20年中肥胖人数从25%增加到33%。原因不在于肥胖基因发生了变化,而是美国人生活的文化/环境变了,如快餐食物多了,体力消耗少了。所以,基因的习性,也即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同样影响着人性(食色等)和人格(外在的行为表现和内在的心理品质)。

  

  不必担心人性之恶

  

  人的动物性是恶的和自私的,也就连带使人的人性和人格等也会染上恶,如自私、嫉妒、任性和懒惰等。那么,这种人人具有的恶性的一面是否会将人类引向歧途?其实,这是不用担心的。理由如下:

  其一,人性之恶在过去人们不敢正视,但是,由于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量的证据证明人性本是恶的。如果承认这~点,则是正视问题的基本诚实态度,这有助于认识人性和解决人性所造成的种种问题。

  其二,人性本恶的基因又有其正面的一面,如果没有自私和自我复制的基因,人包括所有生物的进化就会停止,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会中止。所以,基因的自私有其合理的一面,而且基因还对智商的遗传起很大作用。但是,任由性本恶的基因不加节制地扩展下去,又会让人的原恶表现出来,制造出罪恶。所以,有必要抑制人性之恶。

  其三,抑制基因中本来就有的恶有种种途径。首先是基因的习性,也即人们更为广泛认同的一种观点:环境也决定基因,即决定基因的表达和效应。以单卵孪生子为例,即使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环境所决定的。环境又分为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前者指的是由子女们在同一家庭成长所共享的环境构成,如衣、食。住等;后者指在同一家庭成长却不被子女们共同享有的环境构成,如出生顺序和性别、上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同学和老师等。

  其四,人的动物性与文化性相互制约和促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

  所以,人类认识和正视自己的性恶是没有什么耻辱的,而且,随年龄增长,人类的文化性会制约动物性,这种制约就会让人逐渐产生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和羞恶之心。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