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光

西藏卡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遗址,距今5000~4000年。卡若遗址为研究西藏的原始文明与西藏人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被考古界公认为西藏地区三大原始文明遗址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卡若人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过上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以与其他氏族通婚来维持氏族的发展。

  

  卡若遗址的发现

  

  青藏高原风景优美,但人烟稀少,气候高寒,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人类居住地。然而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有远古人类在那里定居了。卡若古文明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县城东南约12千米的加卡若村。这个小村庄靠近澜沧江,南面就是卡若水,海拔在3100米左右。卡若在当地藏语中的意思是“城堡”,可以看出古代这里的地势十分险要。

  2002年,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卡若文明,考古专家对卡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030平方米,出土文物7000多件。

  卡若遗址出土的石器中,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都有,卡若先民不仅学会了制造各种精致的石制工具,学会了制造一些粗糙的纺织品和缝制物品,还学会了制作彩陶和装饰品,建造房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考古学家根据石器及一些其他文物的特点,将这里定性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遗址。

  卡若遗址是西藏地区第一次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古人类遗址,也是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和文化堆积层丰富,它被考古界公认为西藏地区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

  

  卡若人的生活

  

  卡若遗址位于澜沧江岸边,却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址有很大的差异,显示出其独特的高原风貌。不过,卡若文明在农业生产、房屋以及生产工具等方面又与其他遗址有很多相同之处。这证明远古时代青藏高原与中原内地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卡若先民以农业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农作物以粟米为主。卡若遗址出土了大量粟粒和谷灰,说明早在4000多年前,西藏就有了原始种植业。卡若先民已经基本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发现了粟是一种适应性能良好、抗逆性很强的农作物,比较适合在青藏高原种植。考古学家把卡若遗址中出土的粟粒和谷灰与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粟粒和谷灰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形状上基本一致。

  农业种植并不能完全满足卡若先民的生活需要,他们还要依靠较为原始的狩猎、采集等活动来丰富生活。青藏高原上与卡若人共生的动物种类很多,如猕猴、兔、旱獭、马鹿、牛等。卡若人主要的狩猎对象是狐、青羊、马鹿。作为远古先民,卡若人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狩猎知识,他们知道针对哪些动物应该用什么样的狩猎方法。

  卡若先民已经懂得饲养一些性格温顺的动物以备不时之需。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猪骨,说明卡若先民饲养的动物是家猪。不过,他们的家庭养殖业尚处在原始阶段,其他动物也还没有走入卡若人的家庭养殖。

  卡若遗址中有30多处房屋遗迹。房屋面积一般在10~30平方米,最大一间双室房近70平方米。房屋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木结构的草泥墙建筑,卡若人将草屑放入用于修筑房屋的泥土中,这样修筑起来的墙壁就不会有裂缝,可以增强房屋的坚固性。修筑好房屋的主体结构后,他们再用细土将地面垫平,然后通过夯实或烘烤的方法使其坚固耐用。室内和房子四周较均匀地分布着用于安放木柱的柱洞,房屋中央用石头砌成的炉灶是卡若人用来做饭的炉灶。

  第二类房屋是半地穴式的卵石墙建筑,这种房屋大多呈方形,居住面规整、坚硬。墙壁比前一种建筑要结实得多,是用石块靠穴壁垒砌而成的。为了保暖,卡若人用黄泥来涂抹石块间的缝隙。大大小小的房屋组成了一座原始的卡若村落。这个村落的房屋遗迹打破了叠压关系,比较复杂,延续了500年左右。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卡若先民还在房屋外面修筑了石铺路、石墙建筑、窖穴等。

  与同时期的其他远古先民一样,卡若人的生产、生活工具以石器、骨器、陶器为主。在各种工具中,以体形较大的打制石器数量最多。磨制石器制作精致,其中条形石斧、石锛最具特色。骨器有锥、镶嵌细石叶的刀身以及精美的骨叶。卡若遗址出土的各种各样的骨针制作得非常精细。从骨针的制作工艺上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和工具制作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陶器主要是手工制成的夹砂陶器,上面有刻划纹、锥刺纹、附加堆纹等不同的装饰性花纹。卡若遗址还出土了少量黑色彩绘陶器。陶器的器形主要是罐、盆、碗,大都是小平底形,耳状陶器还不发达。

  在卡若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些精美的装饰品,是卡若人在生产之外的创作,种类很多,有用玉、石、骨等制作的环、珠、镯等。装饰品的出土说明卡若先民已经有了审美观念,知道利用自然界赐予的东西将自己打扮得更漂亮。

  考古学家通过装饰品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卡若人已经懂得与其他地区的人类进行交换了。他们居住的地区是不出产玉石和海贝的,那么卡若人又是从哪里得到这些物品的呢?很可能是卡若人用自己的特产与其他民族交换得来的。这说明西藏绵延的高山大川并没有阻隔卡若人与外界的正常交往。

  

  未解之谜

  

  卡若遗址中,有一座非常神秘的大房子。这座大房子与卡若先民居住的房子有很多明显的不同之处。卡若先民居住的房子一般都在10~30平方米,可以供四五个人居住,比较符合对偶婚的婚姻习俗。然而这座大房子的面积却达到了70平方米,房屋内部分为两个独立的房间。

  考古学家推测这座房子可能有两种用途。一种用途是公共住宅,也就是年长的卡若女子抚养自己的孙辈或是家族内的未成年人的地方。另外一种用途可能是氏族成员集会或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在房子的内部,考古学家发现了4处灶坑、两处已经炭化了的粟米堆以及众多的装饰品。但这些用途仅仅是推测,还没有得到证明。

  另一个未解之谜就是鱼是远古人类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澜沧江为卡若人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然而,卡若遗址中没有发现任何捕鱼工具和鱼类骨骼,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卡若文明研究的考古学家。面对鱼类的美味,卡若人为什么无动于衷呢?难道他们有什么食鱼禁忌或鱼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这些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固定的答案。

  

  文明的联系

  

  卡若先民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卡若文明却并不是青藏高原一种孤立发展的原始文明,它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明有诸多联系。卡若遗址北面的甘肃、青海境内有距今四五千年的马家窑、半山马厂等文明遗迹。卡若先民与附近的这些远古人类有很多文化交流。卡若文明遗址中出土的盘状敲砸器在甘肃的四坝淮遗址、永靖大河庄遗址、酒泉下河青马厂遗址都有发现。卡若遗址出土的切割器在兰州附近的罗汉堂遗址、齐家坪遗址等马家窑文明遗址中也有发现。黄河上游的许多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遗址中也发现了与卡若先民制造的磨制石器极为相近的石器。

  还有房屋建筑,尤其是卡若遗址出土的早期半地穴式的房屋建筑,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明遗址的房屋建筑非常相似。

  再有,无论从陶器的器形还是从陶器的外部装饰性花纹上来看,卡若遗址出土的陶器都与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明遗址中的陶器接近。尽管在陶器的样式和精美程度上,卡若陶器略逊一筹,但这两种陶器都是由仰韶文明发展而来。

  此外,粟米和家猪是黄河流域远古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和饲养的主要家畜。现在很多专家都认为黄河流域是我国粟米种植的发源地。那么,青藏高原上卡若人种植的粟米自然就来自黄河流域了。

  以上的种种迹象表明,卡若先民很可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迁徙过去的。至于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迁徙,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他们迁徙的过程。黄河流域的先民顺着横断山脉中比较平坦的峡谷来到了青藏高原澜沧江岸边,发现这里是一个很不错的生活地区,就停下了脚步,在这里定居。他们带来了在黄河流域生活时种植的粟米,从此开始了农耕生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文明。(文章代码:1318)

  

  责任编辑 蒲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