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与异食癖

传说中的“吸血鬼”一直给人们阴暗诡异的形象,他们最大的特征是嗜血如命,为了得到血液而杀戮人类。自从一系列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美国连续剧走红后,人们对“吸血鬼”的好奇心更重了。然而,现实版的“吸血鬼”出现在美国学习频道热播纪实节目《我的怪癖》当季大结局中,纹身艺术家、29岁的米歇尔自称她从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喝猪血了,现在她是无血不欢,每天几乎要喝一升猪血。她有时候会直接用玻璃杯喝血,但有时候也喜欢烹制一些血做的食物,或者把血和其他东西混到一块儿吃。

  可能是心理疾病

  按照医学和心理学界比较认同的判断,米歇尔的嗜饮猪血不过是一种心理疾病,即异食癖,或者叫做嗜食非食物现象。异食癖患者不只是有嗜血一种爱好,而是可以嗜食多种非食物类物质,如泥土、岩石、沙子、肥皂、冰、粪便、塑料、尿、毛发、涂料、纸、石膏、油漆屑、烟头和木屑等。

  尽管异食癖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是,心理异常的解释在今天占据了上风。无论是临床医学还是心理学都倾向于认为,异食癖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异食癖者喜欢食用一些非食物类的东西来达到心理慰藉,或把吃非食物性物质当作其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而这样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有很多表现形式不一,但本质较为相似的情况,例如,性变态、露阴癖、恋物癖、恋童癖、异装癖、偷窥癖等。

  尽管心理异常导致异食癖并不能完全解释一些人为何有诸如嗜血一类的嗜好,但是,对一些个案的描述和分析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让人们认识这类现象。

  出生于1956年的四川邻水县的王贤军就是一名有异食癖的人,他喜欢吃玻璃。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了他喜欢吃玻璃的缘起和历史。1968年,王贤军12岁时,有一次和小伙伴玩打水漂,他捡了一块玻璃,因为嫌玻璃大,就咬掉了一块。小伙伴们见状取笑他,说他傻。王贤军一紧张就把那块玻璃吞了下去。过了几天,王贤军发现吃下去的玻璃并没有造成身体不适,又试探着吃了一些玻璃,觉得玻璃吃起来味道还不错。

  此后,王贤军能吃玻璃就被人发现了,而且成了他的一个绝活,引得周围的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称他能吃玻璃就像神仙下凡。众人的瞩目和惊讶也让他兴奋和自豪不已,他吃玻璃的时候越来越多,王贤军也因此在十里八乡出了名。此后,一个马戏团看上了他,招他做演员,通过表演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然而,由于一位表演者从钢丝上摔下死亡,马戏团随后倒台,王贤军又回到了村子里种地为生,这种生活的

  落差让沮丧和沉闷,于是他又重新吃碎灯泡片,希望通过这种行为回到过去受人关注和瞩目的状态。吃碎灯泡的时候,他会感觉自己又一次站在了舞台中央,受到万众瞩目和喝彩。他的这种异食癖行为让第一任妻子离开了他,在组建第二个家庭后,他也被妻子和孩子瞧不起。

  就如同现在的米歇尔嗜喝猪血一样,不吃玻璃,王贤军就浑身没劲、打瞌睡,吃了玻璃则感觉精神倍增。米歇尔也表示,血对于她几乎和水一样重要,没有血她就不会有好心情。她喜欢在读书、放松、看电视或画画时喝血,因为血会使她充满激情和力量。

  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认为,需要对王贤军进行心理治疗,使其能够摆脱异食癖,重新过上平静、美满的生活。对于米歇尔恐怕同样也是如此。

  异食癖的起源和历史

  异食癖的英文是pica,来源于拉丁语,指喜鹊,因为喜鹊是杂食性很强的动物,在古代曾被人们认为是什么都吃的鸟类,因此把有些人喜欢吃非食物类东西称为pica,即异食癖。

  早在13世纪的拉丁文文献中希腊人和罗马人就记载了异食癖的现象,直到1563年对这种异常行为的描述才出现在医学文献中。而在16世纪到20世纪,异食癖曾被认为是其他疾病的症状而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

  尽管现在人们大多认同把异食癖产生的原因划归心理因素,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异食癖有生物医学(内分泌和代谢异常)或营养学的原因。例如,有异食癖的人体内缺少某些矿物质或特殊的营养素,如缺锌、缺铁,以致他们不得不寻找和食用食物以外的物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且异食癖也可能是体内寄生虫所致。所以,在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中,异食癖除了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外,还被认为是感知、生理、营养、文化和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直到现在,一些可被称作异食癖的行为仍是某些文化中的治病方法或宗教仪式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有过度食用雪和冰水的记载。而一些民族的异食癖则与文化和风俗有关。美国佐治亚州的黑人女性会食用高岭土,这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习俗和治病方式,因为这种行为对身体有一定好处。高岭土是粘土,可以吸收植物毒素,有利于保护人体不受生物碱和单宁酸的危害。同时,在17世纪的美国南部,黑人奴隶也常食用泥土来为自己补充矿物质。

  同样,18世纪的土耳其和苏丹人也有食土癖,人们为了保持健康会食用一种特殊的来自利姆诺斯岛的粘土。这导致了当时欧洲人也认为这样的粘土是健康食品。奥地利的矿工和德国南部的采石工也有食用石头、粘土和油脂类物质的习惯。

  同样,食土癖长期以来也一直是宗教仪式和精神庆典的一部分。印度教中两种神灵——罗摩(Rama)和克里希那神(Krishna)在其童年时期都以食土来作为庆祝方式。

  对于人类的食用非食物类物质,还有许多具体的记载。

  直到今天,生物医学专业人员也承认,异食癖的病因病理不明,原因可能是复杂和综合的,包括生物、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和心理原因。

  科学研究得出的部分答案

  今天,一些生物医学研究的结果提示,上述种种异食癖都是饮食紊乱的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缺乏某些特殊的矿物质、维生素或营养物质,如锌、铁、钙、维生素B、C和D等,都有可能诱发异食癖。

  例如,一些研究提示,缺锌可能是异食癖的原因之一,因为缺锌可引起味觉素分泌减少。味觉素是一种含锌的唾液蛋白质,它的作用是维持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因此,缺锌可以引起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修复和角化不全,易于脱落,脱落的上皮细胞则容易堵塞味蕾孔,如此味蕾就不能充分接触和感受食物,造成人的味觉减退,或致味觉紊乱。结果是首先发生食欲不振、厌食,然后再出现异食癖。临床上也曾发现,异食癖患儿血清锌含量低,但补锌后异食癖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

  尽管缺锌可以部分解释异食癖,但也只是能解释儿童异食癖的原因,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解释并不充分,因为成年人一般不偏食。但是,研究人员也认为,成年人的异食癖也有代谢异常或身体缺少某些物质的原因,但是,这需要研究来证实。

  目前,尽管缺少对人的研究,但对动物的研究获得了一些线索。研究发现,不仅人类有异食癖,就连鸡、猪、牛和羊等也都有异食癖,或者说喜吃非食物类物质。

  例如,鸡的异食行为称为啄癖,也叫恶食癖、互啄癖、啄羽癖、啄肉癖、啄肛癖、啄蛋癖,异食癖是一个总称。研究发现,这是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鸡在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或者机体代谢发生障碍时,发生的味觉异常综合征,是放养土鸡最易发生的疾病。同样,奶牛也会患异食癖,是由环境、营养、内分泌和遗传等因素引起,其行为表现为:舔食、啃咬异物,如经常食毛、啃吃煤渣、墙土、砖块、破布等,而且伴有顽固性消化紊乱、味觉异常,是一种新陈代谢障碍性疾病,多为体内矿物元素不足引起。

  如果猪出现舔墙、舔地、舔栏杆、啃吃泥土、瓦砾、破布和废纸等,也是异食癖。研究发现,猪的异食癖是由于消化功能和神经的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引起味觉不正常的一种慢性病。原因在于,猪体内钠、钾、钙、磷、酸和碱的比例失调,钠、钙、碱不足,钾、磷、酸有余。此外,当猪患有软骨症、佝偻病、慢性胃肠炎、黄曲霉菌毒素中毒、猪附红细胞小体病等疾病时,也会出现异食现象。

  对于猪等动物的异食癖,研究人员认为需要综合治疗。例如,要用质量优良的饲料,不改变饲料配方中各种原料的比例,特别是麦麸用量不宜过大(麦麸含磷较多),食盐要保证达到0.4%的含量,不要给猪喂已变酸的饲料。在饲料中添加1%的“护仔康2号”可有效减少由营养缺乏引起的猪异食癖。另外,如果猪的异食是某些中毒性、感染性或寄生虫性疾病引起,应治疗原发病。随着原发病的治愈,异食现象也会随之消除。

  谨慎对待异食癖

  人类的异食癖主要以孕妇和儿童居多,而对孕妇异食现象的解释可以进一步认识异食癖。早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一些医生,如索兰纳斯(Soranus,也是诗歌作为精神失调补充疗法的发明者)就意识到在怀孕期间,孕妇会有不正常的食欲,从怀孕的第40天开始,持续至少4个月。

  后来,人们认为,由于繁衍的需要,孕妇在情感和物质上应当充分被满足,包括其过量的饮食和吃怪异的东西,因为这样做也是为了满足未出生的胎儿,所以,古代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孕妇应该被允许“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她渴望”。再后来,孕妇的饮食被赋予了鉴别胎儿性别、胖瘦等的指征,例如好吃酸的或甜的食物被认为是生男或生女的指征之一。也因此,孕妇如果吃一些异物,如冰块、石膏、泥土、淤泥和小苏打等物质,也被视为是正常的。人们相信这些物质有利于防止孕妇呕吐、腿部肿胀,并且能帮助胎儿成长。

  同时,儿童也被视为容易患异食癖的人群,因为他们尚未成年,特别在饮食、代谢和内分泌方面存在问题,容易从偏食、厌食等行为过渡到异食癖。但是,无论是孕妇还是儿童,平时偶尔的

  异食可能问题不大,但是,长期持续性的异食就有异食癖的嫌疑。而且,异食癖是严重的行为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铅中毒、行为异常等。

  但是,判断异食癖又需要谨慎。对于儿童来说,只有进食非营养物质持续至少一个月以上才能认定为异食癖,而且食用的非食物性物质包括粘土、淤泥、沙子、石头、鹅卵石、头发、粪便、铅、洗衣粉、乙烯手套、塑料、铅笔橡皮、冰、指甲、纸、芯片、煤、粉笔、木头、石膏、灯泡、针、线和火柴等。

  对于成年人来说,对异食癖的诊断标准,有几个要素。一是持续食用非营养物质至少一个月以上;二是食用的物质被认为不适合其年龄应有的发展水平;三是食用非营养物质的行为并不是患者所属文化习俗的一部分。同时,科学家也提出对于异食癖者,如果其异食行为发生在其他精神疾患(如智力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病程中,在相当严重的情况下应给予治疗。

  对严重异食癖的治疗措施主要为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包括改善环境。治疗儿童异食癖还应对其父母指导,重视儿童的心理卫生教育,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避免异食癖的形成。

  【责任编辑】张田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