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和抗击H7N9禽流感

H7N9禽流感已导致更多的人染病和死亡。世界各国的相关研究人员正在密切关注和探索H7N9禽流感病毒的来源、毒力的大小、感染途径,中国各地也做好了防治H7N9禽流感的准备。尽管今天人类对H7N9禽流感认识还不充分,但不断公布的研究和防治禽流感的结果正在揭开H7N9禽流感的神秘面纱。

  流感还是禽流感?

  对于H7N9禽流感,一些专业人员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应当称为甲型H7N9流感,而非禽流感。原因在于,流感是人畜共患病,而且现在H7N9禽流感病毒早就不是只感染禽类,而是感染到了人并造成人的死亡。

  流感病毒的宿主很广泛,从禽类(家禽、候鸟等)、哺乳动物(蝙蝠、马、猫、狗、老虎等)到人类,都可以染上流感病毒,一些动物也可以成为流感病毒的中间宿主,如果子狸、猪等。例如,2009年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原体H1N1病毒既可以感染猪和禽类,也可以感染人。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在人、禽类中检测到了H7N9病毒,说明这种病毒不只是感染人,也感染禽类,说不定以后也会感染其他哺乳动物,如猪、马等。所以,应该把H7N9禽流感改称为甲型H7N9流感,或简称H7N9流感。

  将H7N9禽流感改称为甲型H7N9流感也来源于过去人们抗御流感的经验和教训。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了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向全球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时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这一指称造成了当地

  人对猪肉消费的减少,而且世界各国都禁止输入墨西哥的猪肉,对该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

  后来的研究发现,人感染猪流感并非是从猪直接感染人,而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研究人员在新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基因中找到了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这种流感称为甲型H1N1流感。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畜、禽流感病毒相互交流产生的致病性更强、致病范围更广的新型流感。当时的甲型H1N1流感导致全球约18000人死亡。

  基于这些原因,一些专业人员认为,把今天的H7N9禽流感改为甲型H7N9流感更科学,也更符合实际情况。但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控制所副所长舒跃龙认为,现在还未发现H7N9禽流感在人际间传播,所以H7N9禽流感还只是一个禽类疾病。

  流感病毒的组合之谜

  H7N9病毒谁都没见过,研究人员对其致病力、传染性目前还不能准确判断,但是知道它是一种流感病毒之间的重配病毒。病毒外壳是H7N9,内部6个基因片段来源于另一种流感病毒H9N2,这是一个由两到三种禽流感病毒重组而产生的新型病毒。流感病毒的重组和重配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就像搭积木一样可以一节一节地随机组合。以前的研究发现,H9N2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并致人发病。

  流感病毒是核糖核酸(RNA)病毒。病毒内部的核心由单链核糖核酸及核蛋白组成,根据核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每型又可区分为不同亚型。其中甲型既可感染人、禽类,也可感染其他哺乳动物。甲型流感病毒多为球形,直径80~120 毫微米,病毒表面覆盖有两种不同的纤突,具有抗原特性。一种是红细胞凝集素(HA),另一种为神经氨酸酶(NA),现在已发现甲型流感病毒有17种HA亚型和9种NA亚型,都可从野生水禽中分离到。野生水禽是各种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和最终来源。

  不同亚型病毒之间的基因可以“杂交”,因而会生成无数甲型流感病毒,并造成人和/或动物患病。例如,H1N1、H2N2、H3N2亚型主要感染人类,也都引起过流感大流行,其他亚型的病毒自然宿主是多种禽类、猪、马以及一些水生哺乳动物,如海豹。

  甲型流感病毒的组合没有固定的模式,而且它们的抗原性与毒力无关,在抗原特性相同的病毒中有毒力强的毒株,也有毒力弱的毒株,它们对人和动物既可以造成无症状感染,也可造成100%死亡。当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发生较大的变异时,与前一次流行株完全不同的是抗原的质变,称为抗原株变,此时可产生新的亚型,即新病毒,如此次的H7N9型。人们对新的亚型病毒缺乏抗体,因此常可引起流感的大流行。

  不同亚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流感流行程度是不一样的。甲型病毒变异较快,每2~3年可发生一次,能引起世界性的大流行;乙型病毒变异较慢,常引起流感局部流行,不引起世界性的大流行;丙型病毒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一

  般侵袭婴幼儿,不太容易引起流感流行。即便是甲型流感病毒不同亚型所引起的流感后果也不一样,如H1N1亚型就比H2N2亚型造成的后果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世界大流行,患病人数多,病情严重,可造成患者大量死亡。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造成2000万~4000万人死亡就是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

  H7N9病毒的来源和毒力

  对于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来源,研究人员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来源于禽类和野鸟;一种认为是来自哺乳动物。

  现在,H7N9禽流感病毒表现为对人有高致病性,而对禽类却是低致病性,这就造成了人们当初对它致病的轻视。现在,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认为,此次的H7N9禽流感病毒可能溯源于中国和韩国的禽类。

  研究人员对病毒基因片段的比对研究显示,在H7N9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源于浙江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这与2012年底香港研究人员发表的禽流感研究结果有相同的地方。香港研究人员对另一种禽流感病毒H5N1的研究结果揭示,家鸭是这种病毒的储存体,大量的病毒蛰藏于家鸭体内一段时间后,在第二年年初再通过与鸟类的接触传播出去。

  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的研究则表明,浙江鸭群中的病毒往上追溯,与韩国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同源,其中主要是N9片段与韩国野鸟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同源。同时,H7N9病毒的其余6个基因片段来源于H9N2禽流感病毒。研究人员再对H9N2病毒基因组进行比对和亲缘分析,发现H9N2禽流感病毒来源于中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鸡群。因此,研究人员初步认为,H7N9病毒的基因重配的发生地很有可能在中国的长三角地区。具体过程可能是,韩国野鸟在自然迁徙过程中与中国长三角地区的鸭群、鸡群自身带有的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组而产生。

  不过,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吉林)对重点地区带毒样本检测发现,超过6成的H7N9病毒来源是鸡,其次在鸭、鸽子和环境中也检出了H7N9病毒。而且,从活禽交易市场的家禽中检出H7N9病毒的概率较高,但是,研究人员还是表示病毒的来源不清,传播途径以及病毒重配过程不明,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病原学研究。因此,H7N9病毒是如何经过重组产生的,还需要更多研究来阐明。

  此外,新的研究发现,H7N9病毒在HA基因上有一个点突变。这是一个氨基酸的突变,而在近年屡屡威胁人的禽流感病毒H5N1身上还没有发现这样的受体位点突变。这个位点的变化使得H7N9病毒与人的上皮细胞,特别是呼吸道上皮细胞结合的能力增强了。这可能是H7N9病毒比H5N1病毒更容易感染人的一个原因。

  H7N9病毒来自哺乳动物?

  尽管有很多研究人员根据研究结果认定H7N9病毒来自禽类,但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H7N9病毒可能来自哺乳动物。较早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认为,按照以往的经验,禽流感的大部分病原体来自于禽类,但不排除与猪等其他动物有关。但是,后来蓝睿明表示,感染来源并不清楚,世界卫生组织未将死猪和人流感病例相联系。在已检测的猪中,流感病毒检测为阴性,猪的临床表现不符合流感的表现。

  尽管如此,也有研究人员提出一些理由来说明H7N9病毒可能来自哺乳动物。例如,H7亚型最早是1956年从马身上分离出来的,其中,H7N7病毒在马群中流行了很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慢慢趋于消失。一些专家也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H7N9病毒来自哺乳动物,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的罗恩·福彻。

  福彻仔细研究了中国卫生机构公布的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后认为,H7N9病毒是由另外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重组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病毒,具备已知从禽类传播给哺乳动物病毒的特征,它的基因变异有助于这种病毒附着到人的呼吸道细胞上。不过,这种病毒实在是一点都

  不像禽类病毒,倒像是哺乳动物病毒。

  福彻认为,H7N9病毒在红细胞凝集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上都有变异,因此,这种病毒肯定比大多数流感病毒更令人担心。已知的多数流感病毒并不同时具有这两种变异。目前尚不清楚,仅靠这些变异是否足以令这种病毒变得容易传播,所以应当把这点作为研究的重点。不过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种病毒可能比H5N1病毒更危险。即便出现比较多的人感染病例,仍然不代表流行性疾病即将暴发。H5N1流感已经传播了16年,现在也还没有变成在哺乳动物中间传播的病毒。

  历史上发生过H7感染哺乳类(包括人)的病毒有H7N7、H7N3和H7N2等抗原组合,目前国内发现的H7N9亚型病毒是H7亚型中一种新的抗原组合。

  看来,H7N9病毒到底来源何处,还需要今后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H7亚型流感病毒致病的历史

  早在2004年,福彻等人就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一项关于甲型H7N7亚型禽流感的研究结果,这种流感不仅让鸡染病和死亡,也感染人,并造成一定的损失。

  H7N7亚型禽流感于2003年2月底至5月在荷兰流行,研究人员从病鸡中分离出了高致病性H7N7病毒,这种病毒与从野鸭中分离到的低致病性病毒密切相关。这也说明鸭子在流感病毒变异中的作用,至少是一个中间宿主。不过,最严重的后果是,荷兰有89人也感染了H7N7亚型禽流感,他们都与家禽有关,是处理患病家禽的86名工作人员和其3名家庭成员。

  在这些患者中,有78人发生(眼)结膜炎,5人除了有结膜炎外还伴有流感样疾病,2人表现为单纯的流感样疾病,还有2人无典型症状。尽管患流感样疾病的人症状一般较轻,但也有严重的后果,有一人因流感继发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死亡。除了病死者外,从发病人群提取的病毒中都没有发现病毒变异,但是,从死亡病例中分离的病毒却发现病毒有14个氨基酸发生替换。福彻等人认为,其中的一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了这名病人的死亡。

  此外,2004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也发生了高致病性H7N3病毒致家禽患病,在参与扑杀病禽的行动中,也有2人感染了流感。两名患者的病症为结膜炎等轻微疾病。在采用了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Oseltamivir)等药物治疗后,病人完全康复。不过,上述两人是经禽流感实验室确诊的病例,还有在一起工作的10名工人参与扑杀活动或在与家禽密切接触后产生结膜炎和/或上呼吸道症状,他们也被推断发生了H7N3病毒感染,不过都治愈了。

  从这些已知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畜、禽的情况看,目前H7N9禽流感引起广泛发病的可能性不大,但研究人员认为还不能掉以轻心。

  如何防治H7N9禽流感?

  2013年4月1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2版)》。该方案明确了H7N9禽流感的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因为已经在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高度同源。H7N9禽流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7天,在发病前一周内接触过禽类者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危人群,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等人员。但目前尚无人际传播的确切证据。

  对于H7N9禽流感病毒是如何进入人体感染人的,现在尚不清楚,但推测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二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三是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因为禽流感病毒不仅攻击呼吸系统(主要是肺部),还会侵袭大脑、消化道、淋巴细胞、血液、体液,而且病毒能穿透胎盘。呼吸道传播是指,携带有病毒的禽类的分泌物、唾沫、粪便的扬尘在空气中进入呼吸道感染人。消化道传播是指,人吃了病禽、死禽后,禽类携带的病毒会转移到人体感染人。此外,人接触病禽、死禽羽毛、分泌物、粪便后,受病毒污染的手直接拿东西吃,或饮用被病禽粪便污染过的水、食用病禽下的蛋,都可能被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血液传播是指,皮肤有破损的人在接触病禽、死禽后,容易感染病菌。例如,直接接触携带有病毒的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有可能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推测上述三种传播途径的原因是,现有的发病病人除了发高烧、咳嗽外,也会有消化道不适的表现,如出现腹泻。但是,从目前的研究、以往经验及近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推测,H7N9禽流感病毒通过空气、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人直接接触携带有病毒的禽类染病的可能性较大。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方案”提出,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对症治疗,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同时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尽量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临床医生的治疗经验则提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4~5天是一个分界线,4天之内用针对性强的药物疗效较好,但5天之后才用药疗效就会比较差。对病人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目前,对H7N9禽流感的治疗有一些有效药物,如达菲类的抗病毒药,即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达菲(Tamiflu)、瑞乐沙(Relenza)和奥司他韦等,还有一种是刚刚批准的新药帕拉米韦(注射液)。研究人员认为在疗效上帕拉米韦优于奥司他韦,能够有效对抗耐奥司他韦的流感病毒,而且剂型为注射液,适应流感危重病人和对其他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疗效不佳患者的救治。

  尽管目前还没有针对H7N9禽流感的疫苗,但全球的研究人员已经共同加入到研制疫苗的行动中。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表示,他们已在着手研制针对H7N9禽流感的种子疫苗。CDC流感研究部门的实验室副主任迈克尔·肖表示,制成种子疫苗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中国方面已经把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公布在了互联网的公共数据库上,医生可以在实验室构建这种病毒的表面纤突的基因片段,并且用无菌鸡蛋来研制流感疫苗。研制出种子疫苗后需要在雪貂身上接种,以检测效果。接种后等待一段时间,让雪貂体内产生抗体。然后,研究人员会向雪貂鼻子里喷入含有H7N9病毒的溶液。此后再等上几天,观察这些雪貂会不会生病。如果雪貂不生病,则证明这种疫苗有效。从理论上推算,如果一切顺利,制成疫苗至少需要4周以上时间。

  此外,中国各地卫生部门也发布了预防H7N9禽流感的一些方法,如多开窗多通气、勤洗手、少接触或不接触禽类和野鸟、多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等,只要按这些措施去做,H7N9禽流感就是可防可治的。

  【责任编辑】张田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