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起源于宋代”等7则

“教授”起源于宋代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正月,司门员外郎孙虫宾在皇宫内任皇侄、皇孙教授,是为宋代设教授之始。接着,在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正月,又设置了南宫教授、北宅教授,即睦亲宅教授、广亲宅教授,分别为太祖、太宗子孙与秦王廷美子孙的教授。至英宗朝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又有“大学教授”与“小学教授”之分。不过,这大学教授与小学教授,是依所教宗子的年龄大小划分,并无地位高低之别。凡教十四岁以下的宗子,称小学教授,也称王宫小学教授;教十五岁以上的宗室成员,称大学教授,也称王宫大学教授。以后,北宋京师诸学逐步设置教授。可见,宋代始设教授的时间,无疑也是中国始设教授的时间。继宋之后,元、明、清诸朝同,教授沿置,盛行不衰。

  

  糯米助长城千年不倒

  

  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如今已成为亚洲人饮食主要组成部分的美味糯米,是使中国古代一种砂浆性能超强的根本原因。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砂浆仍然是现存修复古代建筑的最好材料。砂浆是一种用于填充砖块、石块和其他建筑材料之间缝隙的糊状物。专家发现,距今大约1500年前,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通过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发明了超强度的“糯米砂浆”。标准的砂浆成分是熟石灰,即经过煅烧或加热至高温,然后放入水中的石灰岩。糯米砂浆或许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有机和无机原料制成的复合砂浆。糯米砂浆比纯石灰砂浆强度更大,更具耐水性,它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技术创新之一。建筑工人利用糯米砂浆去修建墓穴、宝塔、城墙,其中一些建筑存在至今。有些古建筑物非常坚固,甚至现代推土机都难以推倒,还能承受强度很大的地震。

  

  “鸿沟”的来历

  

  “鸿沟”一词源于秦末的楚汉战争,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臬一带的古战场激战,项羽的兵力虽强,而刘邦凭藉后方粮草充足的条件,使项羽无法可施,被迫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双方暂时息战。鸿沟是古代的运河。现今在河南省荥阳城东北的广武山上尚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面的叫汉王城,东面的称霸王城;两城之间有一条约300米的大沟,即有名的“鸿沟”。

  

  我国最早的民间妇女组织

  

  在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文书第三世界国家489号里,记载了唐末五代敦煌地区“女人社”的社约文书。从文,书内容来看,“女人社”是下层民间妇女自愿结成的组织。她们以“至诚立社”为宗旨,提倡社员之间的地位平等,“大者若姐,小者若妹”,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爱护。若有人遭不测之事,同社社员主动捐助油、米、面等物品,帮助其渡过难关。本社社员有人死亡,“女人社”其他成员纷纷前去吊唁,对死者家属进行安抚,以示同社人怀念之情。“女人社”在每年正月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建福”活动,即向苍天祈祷,祝福国家安宁、父母健康。活动经费由大家共同赞助,每人粟一斗、灯油一盏。为保证建福活动顺利完成,“女人社”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但“女人社”没有打破地区界限,活动范围很小。“建福”活动内容平庸,没有文化气息,对社会上其他妇女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社会上影响也不大,因此,在唐代正史文献里没有留下她们活动的轨迹。

  

  生肖始于何时?

  

  十二生肖到底起于何时?有人从清代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里得证,说是东汉的著名无神论者王充,曾在他的《论衡·物势》中说,“牛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等,他一共写到了12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可是,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的睡虎也忽然出现了奇迹,在这儿的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上千支竹简。其中《日书·盗者》的文章里,清清楚楚地记着用生肖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这证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十二生肖了。因为第11号秦墓,据考证葬于始皇帝(秦始皇)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还有人说,我们的祖宗用生肖计年,远在秦始皇称帝之前就开始了,而且具体指出“始于夏,流传于商周”。

  

  西装的起源

  

  西装,已是“国家制服”,遍及天下。但是它最初却是欧洲渔人出海的装束,他们日夜与风浪搏斗,不适宜穿着高领和胸前多扣的衣服,为了便于掷枪撒网,几经演变就成为现在宽松而胸口大敞的样式。后襟较长又开岔的燕尾服,最初只是中世纪欧洲马车夫的打扮。车夫跃马扬鞭,背后开岔是为了便于伸腿骑坐。穿西服就得打领带,相传领带的雏型是日耳曼人在狩猎中的发明,他们常用猎得的兽皮系在颈脖之间,以防脱落。另一典故说是17世纪,南斯拉夫的骑兵,列队走过巴黎街头,每人领间系着一条花色鲜艳的布巾,英姿勃勃。巴黎人看了相互模仿,遂流行开来。有位大臣上朝时,也系块白绸在脖前打个漂亮的花结,国王路易十四当场大为赞赏,从此,凡尔赛宫所有上流人士一律系中相见,领带从此堂堂登场。

  

  陕西发现距今两千多年秦汉“古代冰箱”

  

  陕西省考古人员今年在千阳县进行田野考古勘探与发掘过程中,不仅确认出一座秦汉时期的皇帝行宫建筑遗址,还在其内发现用陶井圈构建的2000多年前冷藏食物的“古代冰箱”。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说:“2006年村民取土时发现的陶井圈单体直径1.1米、高0.33米,使用时若干个井圈叠压在一起成为井筒状,井下为一排水管通往河谷低洼处。为此,经本次考古发掘确认,出土井圈所在的位置正好在一处夯土基址的中间夯土之内,即一座宫殿建筑之内。但其深度只有3米多,而根据当地水文情况,如此较浅的地方不可能有地下井水,同时也不可能把井放在大型建筑之内,由此推断此“井”应当是古人存放食物以取得冷藏效果的“凌阴”。可以说,它是古人为保持夏天食物不腐而专门修建的“古代冰箱”,而非过去认为的凡出土陶井圈的地方即是井的观念,对进一步认识秦汉宫殿遗址,尤其是建筑内部发现陶井圈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