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贵的南京云锦

千年一织

  

  中国在古代被称为“丝国”。那时,无数西方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东方,在丝路之源,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丝并非产于树上,采来便可织;再华贵的绫罗绸缎,都是来自于一片片桑叶和一只只蚕茧。

  历史上,养蚕取丝出自中原,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在北方,但自导致唐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以后,丝织开始在江南普及,并且发展迅速。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的规模已超越北方,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

  南京云锦与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锦。在古代丝织物中最高档的是丝绸,丝绸中最高级的是织锦,而织锦中最高贵的则是南京云锦。

  云锦的主要原料是真丝,江南盛产蚕丝,而秦淮河中游的江宁南乡“土地肥沃,桑林茂盛,桑叶肥润”,以此喂蚕,蚕丝光洁如银,再经过漂染,色泽更加艳丽。秦淮河水清流畅,河水中的单宁酸能够在染色时起到增加织物光泽之效,且宜于漂染红、蓝、绿、紫等深色丝品。因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南京成为云锦之乡,诞生于此,发展于此,臻盛于此。

  南京云锦织金饰约始于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中央政府在南京设立专为皇室和百官织造锦缎的官办织造机构,名叫“东、西织染局”,均属内廷,其产品专供御前及中宫使用,生产龙袍、蟒服和各色花素锻匹等丝织物。南京丝织业获得重新发展的契机,织锦业随之振兴。

  统治者为了显示高贵,喜爱用真金装点官服,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大量使用金银装饰织锦花纹的提花织物。以织金夹银为主要特征的云锦,雍容华贵,金碧辉煌,成为最珍贵、工艺水平最高的丝织品种,受到帝王和贵族的宠爱和追捧。它绚丽多姿,灿若云霞,故名云锦。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明朝在南京设“内织染局”,又称“南局”,还有“神帛堂”、“供应机房”等。内染织局织造御用缎匹,神帛堂织造皇帝祭祀天地、祖宗、神祗、历代帝王、功臣及孔子等的丝织品,供应机房织造御用的芝丝纱罗缎匹与各色花样袍服。官府通过“领织”、“收购”、“采办”等方式,向民间搜罗缎匹,此举极大地刺激了民间锦缎业的繁荣,使得织锦业日臻成熟和完善,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彩色妆花织金饰,则盛于此。

  有清一代,南京云锦生产规模可谓巨大,盛极一时。清政府定鼎江南后,专门在南京设立权重位尊的“江宁织造署”,专督云锦生产。织局的生产、技术分工相当精细,织品甚优。

  民间织锦之风此时亦盛,主要集中在聚宝门(今中华门)一带。当时门东地区和门西地区大致有3万多台织机,男女织15万人左右,机杼之声彻夜不绝。染坊多设在城南秦淮河两岸,今雨花路扫帚巷附近就是“漂丝码头”旧址;丝市集中在今镇淮桥西南的沙湾。20多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年产锦缎上百万匹,产值逾千万两白银。

  织机造就了一片繁荣富庶,引得康熙皇帝频下江南。6次南巡,有5次将行宫设在织造署。当时负责织造署的是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氏一门3代4人先后担任江宁织造达59年之久,可谓宠幸一时。织造世家的显赫,为曹雪芹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在《红楼梦》中展现了各色云锦服饰:如“大弘金钱蟒”、“石青金钱蟒”、“大红金蟒”、“大红妆缎”、“蟒缎”等。所谓妆缎,即云锦妆花缎,蟒缎则特指其中织有“蟒”图案的妆花缎。

  然而,盛极而衰,谁曾想到,数百年后的今天,织造署竟然全无踪迹,空留下一个“大行宫”的地名。

  南京云锦在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用于皇帝龙袍、皇后风衣、霞披、嫔妃服装、宫廷装饰用品;有时还作为朝廷礼品,馈赠外国君主和使臣,以及赏赐给大臣及有功之人。

  随着官方对云锦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南京民间机坊织造云锦的产量也不断增长,其中有相当部分均为官办织造所收购。至清代后期,民间机坊的织品几乎成为御用和官用锦锻的主要来源。

  光绪末年,社会动荡,云锦业开始走向衰落。光绪三十年(1904),光绪皇帝下诏“著将江宁织造裁撤”。经历了元、明、清3个历史时代,延续达620多年的江宁官办织务,就此宣告结束,南京云锦跌入低谷。作为一项依靠手传口授延续下来的传统工艺技术,历史上记载的不少名贵云锦品种,在此阶段竟至失传。

  1949年南京解放时全市能生产的云锦织机只有4台。1954年,南京市成立了“云锦研究工作组”,1957年正式成立“云锦研究所”。经抢救、扶持和保护,云锦技艺得以传承,使弥足珍贵的传统绝技不致湮灭,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寸锦寸金

  

  古人称“寸锦寸金”,言其珍贵无匹,此话当真。云锦的珍贵,一为原料臻美,二为工艺繁复,三为成品华美。

  云锦织造中特用的金线分圆、扁两种。它是将纯度极高的黄金反复捶打成箔,碾平、抛光后按照规定的尺寸切成细丝,这就是扁金线;将扁金线搓捻在芯线上,即成圆金线。在金线和金箔加工中,还会尝试加入不同比例的其他金属物质,以形成丰富的色调,比如孔雀羽线则由孔雀羽毛揉捻而成,处在不同的光线角度,幻化出不同的奇妙色彩。

  织造云锦的工具是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大花楼木质提花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个人相互配合,通过手工操作织造而成。拽花工坐在织机上部,口唱手拉,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下层,闻歌织线,负责织纬、妆金敷彩。两人一天仅能织2寸左右,云锦价格昂贵,自在情理之中。这种操作劳动强度大、工艺水平高,老艺人有“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的拽花字诀,织手要做到足踏开口、手甩梭管、嘴念口诀、脑中配色、眼观六路、全身配合。

  云锦集中了绫、罗、绸、缎、纱各种生产工艺,主要有“织金”、“库锦”、“库缎”、“妆花”4大类品种,前3类已可用现代机器生产,惟繁复的妆花“挖花盘织”、“逐花异色”之技艺,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其妆花织物,色彩变化丰富,文饰生动优美,达到丝织工艺的顶峰。多姿多彩

  云锦织物的风格各异,品种繁多,配色更是明快醒目,豪华典雅,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

  皇家御用的南京云锦“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部分取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自然素材,运用谐音、比拟、联想等方式进行表达,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寓意“多子”。另一部分则是气魄雄浑的游龙、盘凤、麒麟等富于想象色彩的纹样,它们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却有着悠远神奇的魅力,表达了人们对图腾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从趋吉避凶的心理出发,长寿纹、莲花、缠枝花等极富圆满、喜庆意味的纹样形式,同样在云锦作品中占有一席。

  在皇家官府专享的吉祥纹样之外,寓意祥瑞的图案,包括祈盼子孙昌隆、吉庆有余、健康长寿、功名富贵、五谷丰登、六合同春等,则为民间所喜闻乐见。

  云锦主调艳丽,配色浓烈,除黄色是特有的底色外,多用大红、深蓝、宝蓝、墨绿等深色打底。而主体花纹的配色,也多以深色装饰,显得富丽堂皇、庄重深沉。尤其采用“色晕”的装饰手法,以表现色彩的层次变化。云锦配色的另一高招,以不对称的色彩搭配,却充满意境,展现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感。

  历经沧桑,阅尽繁华,南京云锦至今还保留着那古老而高大的木织机,将纹刀中的扁金伴着木梭送进由综片带动起伏的织口。一梭一梭,在古朴、渐进之中,传承着这项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织工在编织着自己生存之路的同时,也将服饰文化、审美情趣、祈福祝愿,甚至国运兴衰,都编织其间。若知王朝兴衰更迭,可以读史;若知才子风流倜傥,可以读诗;若知千年不落文字的云锦,尽在织工编织的经纬之中,咯吱作响的机杼之声和着一唱一和的“白局”(机工织锦时用南京方言哼的一种曲调)。

  

  成功申遗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南京云锦就是这样一种技艺中的奇葩,它就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于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南京云锦申遗经历了8年,这8年期间,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力量挖掘文化、创新工艺、保护品牌特色、质量、工艺及知识产权。其中“已失传300年云锦四经绞罗技艺抢救性恢复”项目,成功发掘出这一工艺装造和织造技术,填补国内古代丝织技艺的空缺,恢复了我国纺织史上著名的品种;“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项目的实施,对云锦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生产设备、织造工艺、原辅材料、云锦的技术要求、理化指标、外观疵点、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作了准确定义和统一规范,改变了南京云锦一千多年来全凭历代艺人言传口授,无任何生产标准的历史。

  8年来,南京云锦3次向申遗冲刺,均被中国列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项目,直到2009年第4次申报才修成正果,终获成功。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云锦工艺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终于得到认可与提升。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