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昭德古街:昭昭新月德化一方

山东青州老城中的昭德古街,乃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由于地处交通枢纽的缘故,所以,在春秋时期,青州就已经有了和外部的通商往来,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最早的一个发源地,且发展很快,集市逐渐在这里成形。以贸易为主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食人,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来此开展贸易活动,徙居青州,定居于东关一带,逐渐形成了以清真寺和昭德阁为中心的一大片聚居区。昭德街由此而得名,并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条以回族为主,回、汉、满、蒙等各民族杂居的著名古街。

  

  建筑,传统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

  

  常年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都说,古街是有生命的。灰砖青瓦,飞檐翘角,是它沧桑又慈祥的面容;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街巷,是它清晰可辨的筋脉和血管。古街才是一位真正饱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看惯了人世间的冷暖寒凉,因为悟透了生活的精髓,因此显得超然而达观。当历史的风云和岁月的辉煌终于远去,古街以最自然朴实的状态,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现在的老街,虽然远没有昔日的壮观,但人们仍然可以从诸多细节中,体会其当年盛况,感叹沧海桑田。

  我们今天看到的昭德古街,全长3500多米,以点带面,线线相连,由东门街、东关街、昭德街、北阁街、粮市街及其两侧的街巷组成,它们南北相通,东西相连,形成了一组连线成片的古建筑群。街的两边多为老店铺,青砖小瓦,古式的木质小插板门,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古老的民居和商铺错落有致,出檐的梁柱和弯脖的斗拱,古老的窗棂和斑驳陆离的木门,在不经意间暴露了街道的古老与沧桑。

  古街边的老房子都排排相对,一家的院门对着另一家的院门,像楹联一般格律整齐。如今,当地保留下来的房子大多建于明清两代。与大部分的中国北方民居一样,这里的建筑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为建筑材料,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和形状,组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由于木质材料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

  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成为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敛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稍大一些的建筑,则是由若干庭院组成的群落,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和过渡,成为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

  保留有这些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昭德古街区,自然引来许多好奇的目光与探寻,拍摄历史古装戏的影视剧组也纷至沓来,《西游记》、《聊斋》、《李清照》、《宋江》、《郑板桥》、《罗荣桓》等,都利用古街为背景,拍摄了大量历史镜头,使青州昭德古街名扬世界。

  

  文化,千年浸染开出的生命之花

  

  昭德街区不但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而且是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个街区的历史上,曾诞生或居住过许多光照千秋、彪炳史册的人物,最为著名的莫过于4位状元。

  一为北宋著名的三元状元王曾。传说,王曾的父亲虽然不懂文墨,但雅重儒道,晚年梦见孔子托梦,言曾参将往生其家。果然,不久喜得一子,因此取名王曾。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大魁天下,后官至宰相,封沂国公。昭德街白果庄巷便是王丞相故居的后门,巷名因原有王曾兄弟二人栽植的白果树而得名。

  二是明代状元赵秉忠。赵秉忠的故居位于北阁街西侧,名曰软绿园。至今,街区仍保留着赵状元命名的青龙、白虎二巷。

  三为清代状元、著名外交家洪钧。洪钧本为江苏吴县人,同治年间,母子二人来青州,投奔在此做官的亲友,住在东门街附近绍兴会馆。少年时代的洪钧就在此处“森盛号”杂货店学徒。由于他学习刻苦,在青州考院考中秀才;同治七年,进京殿试,高中状元。青州民众称之为“学徒状元”。

  这里在清代还出过一位武状元丁殿祥,其状元府在东门街附近。丁殿祥,回族人,字靖远,号崧生,嘉庆十九年,甲戌科武进士第一名,皇帝钦点为“武状元”;曾任宫廷一等侍卫、广西参将等职。

  或许是蕴育了4位状元的缘故,常有许多达官贵人、政客显要选择在此居住。

  昭德街东赵宅巷,原系元代荣禄大夫、左丞相伯颜居住的地方。元灭宋后,元宪宗赐伯颜赵姓,迁居青州,至今,街区仍有许多赵姓后人在此居住,现保存有鲁东民团总指挥赵明远故居。真教寺北侧杨家巷,为明代回民进士杨应奎故居所在。杨应奎官至南阳知府,擅书法工诗文,著有《澠谷集》,曾出资重修过真教寺。粮食街路南双井街,有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李文藻的故居。李文藻官至桂林同知,著有《益都金石考》、《青社拾闻》、《诸城县志》、《历城县志》、《云门碑目》、《南涧文集》、《岭南诗集》等著作,家有藏书数万卷,遂名其书楼曰“万卷楼”。董家巷有明代万历进士、工部尚书董可威的住宅。民国时期,青龙街人赵太侔赴美哥伦比亚大学戏剧专业学习,回国后曾任山东大学校长。

  

  新月,澄明心境,生活便可更从容

  

  古街中,伊斯兰教寺院有两座,即真教寺和清真寺。真教寺是青州伊斯兰教最大、最古老的寺院。据寺内碑记记载,该寺由元代伯颜丞相后裔,于元大德六年始建,为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后历代增修,发展到现在,成为规模宏大、结构紧凑的古建筑,至今仍是伊斯兰信教群众,结集礼拜的重要场所,后经历代修葺,规模不断扩大。它融合中外建筑之精华,既有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特色,又明显地带有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1935年,原全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著名的马松亭大阿訇曾在此讲经礼拜。

  真教寺坐西朝东,教众礼拜时,面部正对着圣地麦加的“天房”。寺门分大门、二门。大门为单檐歇山式,砖石结构,门洞拱券式,门面通宽30余米,上嵌砖雕龙凤等吉祥物,正面门额为石刻“真教寺”三个大字。二门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檐下施斗拱,砖雕伊斯兰教经文及图案,工艺精湛,花纹精美。墙壁上有碑文,记载真教寺创建始末。二门后,迎面是一座碑亭,宽3米、高4米,砖石结构,顶覆琉璃瓦,碑的两面分别镌刻明朝皇帝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和“圣谕”,内容为赞颂伊斯兰教的教化功德。

  此碑叫百字赞碑,碑文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撰写,一共用了100个字来介绍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赞颂穆罕默德。明朝皇帝之所以对伊斯兰教尊崇有加,是因为当时的开国功臣中有许多回族将军,如常遇春、胡大海、穆英、兰玉、丁德兴等,他们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这样做,一来是为了与他们沟通感情,二来是尊重其信仰。

  清真寺位于昭德街区西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衡王之子宁阳王朱载垿始建,青州知府张连登亲笔题写寺额。知名阿訇王静斋曾在此译经。现青州伊斯兰教协会和青州市民族书画院均设于此。

  

  宽容,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胸怀

  

  在昭德街,仅仅有清真寺,还不足以说明这条古街的宽容与热情,仅在昭德街区,就存在3种不同的宗教寺院4座。

  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位于昭德街区西侧。明万历三十三年,即1605年,天主教由西方传教士传入青州。清光绪元年,即1875年,青州出现了第一座教堂,其后教堂不断扩建。1933年,建青州大教堂,圣堂能容纳3000人,高35米,为当时青州最高的建筑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华东局保育院曾设于此,保育院的孩子得到了修女们的悉心照料。现青州市天主教爱国会设于此。基督教于清咸丰九年传入青州。宣统二年,即1910年,青州建大礼拜堂,作为教会活动中心。基督教倡导教会办学、施医、建博物堂,在培养神职人员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带入了青州。

昭德古街的这种宽容,不仅仅表现在宗教寺院和场所上,更体现在当地群众的神情上:他们淡定从容的言谈举止,微笑着面对所有前来的异乡人和陌生人。每一位不经意间或者专门前来拜访的人,一旦走进来,自然会感觉到一种温暖、一种亲切自然。

  

  招牌,不仅仅是标示,更是一种文化

  

  昭德街区明清时期为山东历史上著名的商贸中心,当年曾商贾云集,仅山西省在此经商的大贾商家就达40多家,他们结为商帮,在东关街穆家巷建起了宏伟的山西会馆,为晋商落脚投宿、聚会议事提供方便,今遗迹仍存。

  许多回族老人对这一街区原有老字号至今仍耳熟能详,给你指出它们原来的位置,如利兴福丝厂、振兴烟厂、万和堂药店、山城玉酱菜、益兴永百货、和合商店、兴茂茶庄、红丽染坊、中义和糕点、杨家货栈、德明药房、赵家店、永春堂药店、法家店、王家店等。昭德街区著名的回民食品店隆盛糕点、福禄寿糕点,传统老工艺程记洪炉等均有上百年的历史。著名的穆斯林传统食品,如刘蒙汗家烧饼、梅穗粽子、老汤牛肉、东关烀糕、东关粘粥等,现已被列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街里,还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程光,他一辈子都在经营一个名为“程记洪炉”的铁匠铺。今天,这种纯手工的铁匠作坊已经少之又少了。对于他来说,这种纯粹的体力劳动也显得过于沉重了。虽然曾经的老主顾已经越来越难得上门;然而,每当有活计时,程光还是会生起几十年的老炉子,抡起沉重的铁锤,在火光的映衬下挥汗如雨。对于老人来说,门口的老街,也正在这一下下的敲砸中浇铸成永恒的记忆。

  

  生活,物欲浮云,内心安详才是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昭德古街的人们,依然传承着祖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他们的表情里,没有当下人们的紧张窘迫,只有从容和淡定以及对信仰的坚定与善意,他们按照既有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活着。这是不是才是真正的生活呢?

  每天,最早醒来的,是昭德街里的一间间店铺,木板门吱吱呀呀慢慢推开,一扇扇门板被卸下。狭窄街道的共鸣和回响,成为古街优美的晨曲。

  经营传统清真糕点的福禄寿就是这里的一家老字号,今天,他们制作的清真糕点已经是古街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与往常一样,每天早晨,店主将炉子的火捅开时,一天的辛劳与快乐的生活画卷也随之展开。位于古街西隅一片空地上的早市,也逐渐热闹起来,古街的居民都会来这里购买新鲜的蔬菜、水果、牛羊肉……他们之间互相熟悉,在攀谈中编织着古街上的生活。

  正午时分,古街迎来了一天中难得的忙碌。传统的小吃摊旁渐渐聚集起了一圈圈的人,翘首期盼着各色美食的出锅待售。一旁的手工香油作坊里,芝麻的浓香也在逐渐弥漫在古街安详而宁静的空气里。

  旧日时光的讯息,此时凝固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那些永远飘着香味的香油磨坊,不时传出叮当声的铁匠铺,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的老太太,在街巷中嬉戏的孩子们,与老街一起陈列在那里,等待着时间的检阅。

  

  【责任编辑】赵菲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