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瑞士

统计数字表明,瑞士人的年平均收入高达81.7万 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5.46元),名列欧洲第一。当世界银行公布瑞士为最富裕的国家之后,该国媒体非常冷静,并没有过多地宣传。人们关注的是,排名榜有没有着重考虑包括国民的低碳意识和节俭习惯等在内的非物质财富因素。

  

  发展低碳旅游

  

  在瑞士,绿色低碳旅游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也不光是增加几个类似于参观污水处理厂之类的项目,而是生动自然地将生态和低碳融入到交通、住宿、食品以及每一处细节之中。例如,在大部分游客前往瑞士旅游首先抵达的苏黎世机场,跑道旁边就是一个约0.74平方千米的自然保护区,生长着许多珍稀植物,甚至有10种濒危鸟类。

  圣莫里茨是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度假胜地之一,以拥有瑞士海拔最高的医疗泉水而闻名遐迩。这座城镇由于成功地开发了“清洁能源游”而获得瑞士政府“能源城市”标志的殊荣。太阳能缆车、沼气发电站、恐龙足迹博物馆、药用植物园和替代性供热系统的宾馆等让游客大开眼界。

  在推动绿色低碳旅游方面,位于瑞士南部的阿罗萨市富有特色。他们为游客建立起了“碳消费清单”,记载着包括游客到达阿罗萨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停留的地点等在内的信息。他们还为游客安排不开汽车的低碳假期,参加者将获得一份证书,证明其假期没有加剧气候变化。

  琉森不但是瑞士著名的旅游城市,而且还是世界享有盛誉的绿色旅游目的地。它的风景和动植物在国际上具有特别的重要地位,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生态圈保护区”。

  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这个“生态圈保护区”的居民富有远见卓识,制订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和项目,以维护持久的共同利益。他们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开发了“活动能量”小径(一条有关能量的信息小径)、山地自行车小径、远足小径、文化小径、河中淘金、高尔夫球、新颖的“克奈普”水疗设施、导游陪同游览(动植物)和木工中心等众多颇具吸引力的项目。自然美景、多姿多彩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组成了有益健康的生态环境,使得这片面积达400平方千米的风景区成为瑞士乃至全球最令人神往、最迷人的地区之一。

  由于在制订和实施环保、低碳政策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城市的利益、环境、工业、旅游业和社会的需要均以一种平衡的方式得到发展,琉森于2009年11月5日获得“欧洲能源金奖”。“欧洲能源金奖”的评选和颁发,旨在表扬那些在成功执行能源可持续发展政策、通过合理利用能源促进城市发展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做出贡献的社区,激发当地居民和游客对生活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自发节水治水

  

  苏黎世是苏黎世州的首府,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部,坐落在苏黎世湖北岸。苏黎世湖畔和利马特河沿岸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使整座城市像一个大花园。苏黎世是全欧洲最富裕的都市之一,许多银行的总部都设在这儿。2008年,这座瑞士的第一大城市被评为世界上“生活质量最好的城市”。

  在克里特语里,苏黎世是“水乡”的意思。虽然从不缺水,但市民们仍然以节水为荣,从不浪费一滴水。面对全世界水资源危机,人们开始考虑如何科学用水,探索各种节水办法,如在水龙头上安装节水装置,洗碗的时候用过滤器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莱茵河的索取。30年来,苏黎世人的用水量下降了一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

  人们或许难以相信,他们竟然是从天上流下的雨水做起的。苏黎世以“花园之城”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烟囱少,因此雨水干净。首先,每家每户通过下水管将雨水接住,让其流进贮水池里。如果房屋坚固可以承受较大压力,水池建在屋顶。不然的话,贮水池就设在底层,靠小水泵将水打上去。由于每层楼都能用上水,因此冲洗厕所、洗涤衣物或擦洗楼面都十分方便。即使用过后的废水,也要集中处理后才能排放掉。

  苏黎世有自己的独特的净水技术,居民组成的治水公共组织对从取水、清洁到分送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净水过程的科学管理和成本核算。苏黎世普通居民一个月的水费平均相当于10杯咖啡的价钱,不算太贵,但是居民却能够在没有消费压力的情况下,自发节水治水,实属难能可贵。

  对于“吃”,苏黎世人不讲究价格和排场,认为只要营养均衡就可以。他们的饮食较为简单,一般正餐只有一道主菜。是否吃甜点,由客人来决定。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餐馆,人们都会将盘中的食品吃得一干二净,决不浪费。在一些宾馆和餐厅里,规定了顾客吃多少就买多少。对于浪费者,以罚款处之。一些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因吃不完购买的食品而受罚,是常有的事。

  

  回收利用废物

  

  在瑞士人眼里,生活废物微小到一个信封、一个空铁罐甚至一个装酸奶的铝箔都是宝。他们重视废物利用的工作在家庭垃圾的处理上非常认真,按照严格的规定办事。家家户户都备有一种不透明的深色塑料袋,有着统一的规格。在商场里买回一卷后,只需要按照使用说明撕开,就成了一个个口袋。口袋上都粘着一根塑料绳子,装好垃圾后可用它扎住口。人们不厌其烦地将垃圾分成玻璃瓶、塑料品、罐、旧报纸和无用的废物五大类,然后分门别类地装入塑料袋里,以便统一回收处理,从而在对垃圾的循环利用上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居民们遵照规定的时间把装满垃圾扎好口的塑料袋放在家门口,由专门的清洁搬运工装车运走,每一条街一周收两次垃圾袋。 在大街上,每隔四根电线杆就能看到一个固定在杆子上的圆桶。它用铁丝编织而成,里面摆着一个可以存放垃圾的塑料袋。

  在搬家时,居民们难免会扔掉一些样式过时的旧家具和物品,然而他们却不会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将其乱丢弃在大街上。而是在每周固定的“家具处理日”的时间,将它们包裹好之后抬到大门口,在上面注明一些必要的提示。过路的行人如果觉得需要或者合适,可以把旧家具、自行车或电视机抬回家去。

  瑞士人从不在路上乱扔垃圾,乱摘花枝。每当看到有游客遗弃的空瓶罐,便会自觉地上前将其拾起,放进垃圾箱里。像其他欧洲人一样,瑞士居民喜欢养狗,但在大街小巷却看不到狗粪污物。在全国的大小城市,街道上每隔一段路就放置有一个箱子,里面摆放着给狗主人随时应急备用的粪袋。凡是出来遛狗的人,无一例外地随手拿着这样的一个袋子备用。在路上,经常可以见到着装高贵的绅士或女士弯腰为自己的宝贝狗拾起狗粪。

  瑞士人堪称低碳生活的楷模,他们的做法不但对富国很有教益,而且对生活水平还不高的国家和人们也有所启发。

  【责任编辑】张田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