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天下文武总关情

拜访函谷关,是冲着战争传奇去的,巍然矗立的秦关城墙飘散出粒粒尘埃,历史的烽烟中,笔者恣意臆想着它的前世今生。合纵连横、楚汉相争,在战争中生死轮回,它影响着王朝的发展脉络;紫气东来,《老子》箴言更延续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国治民安;丝路西去,函谷关也贯穿了整个国家的经济脉络,活水源源不绝。函谷关的过往,说不完,道不尽。
  穿过关门,追溯昔日的图景,触摸历史的气息,感叹于函谷关在地缘范畴上、在文脉传承上、在商贸往来上的进与退、东与西、开与闭。烽烟之外,不曾想竟这般精彩。一座关墙、一册典籍、一条古道,文武之德,函谷关如此点化天下。

崤函之固 秦皇汉武成天下

  贾谊在《过秦论》中记载:“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百万雄兵却徘徊而止,函谷关果真如此坚固?函谷关北塞黄河,南依崤山,古代被称为桃林,有函谷“东西十五里,绝岸壁立,崖上柏林荫谷中,殆不见天日”之记载,地势险要,秦军于谷中建起高墙工事,曰函谷关,易守难攻,烽烟际会,乃兵家必争之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评价:“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从地理空间格局来看,关口的选址想必经过精心堪舆。宏观上,南北一带为大断层,地壳抬升,南面有秦岭余脉崤山如白虎雄卧,北面有河水蜿蜒如青龙盘踞,再向北有中条山、王屋山拱卫,纵向上形成天然的防线,《五行志》指出:“函谷关拒山东之险,地利乌可忽欤?”而函谷深切,关口正好封住谷涧的东端口,横向上成为“两京古道”上的阀门,控制了古代洛阳、长安两大帝都间的交通咽喉,东可取中原各国,西可图关中沃野。无论西进、东出,都必经此战略要关。站在巍峨的关城前举目瞻仰,青砖高墙呈凹形南北排开,两扇朱色的城门洞之间刻着“函谷关”三字,关墙上矗立着4座悬山式重檐楼阁。据说,眼前的关楼是1992年参照四川青羊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修建的,整个建筑自成一体,庄严美观,大有汉代宫阙的风范。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给臣民们讲了一个“狼来了”的故事。之后,即便烽烟四起,却也招不来一兵一卒,天子的权威江河日下,王朝的没落已不可挽回。来自西北匈奴的压力让周王室无法喘息,镐京似乎随时有可能被匈奴铁骑踏平。于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经函谷东渡洛邑。在这次迁都过程中,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偏居蛮荒之地,替天子把守后门。可谁愿意永远深居偏远之地呢?于是,秦国富甲强兵,不停地扩充疆土,一跃成为西部虎狼之国,占据了八百里秦川沃土,并“四塞以为固”( 四塞指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向东虎视九州。诸侯皆惧,纷纷合纵(因为在地缘上联盟的各国疆界南北相连,故称合纵)抗秦,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军事策略的博弈。公元前318年,公孙衍游说东方各国,痛陈利弊,希望联合诸侯共同对抗秦国,并得到多国支持。于是赵、魏、韩、燕、楚五国形成联盟(实际只有三国),合纵军浩浩荡荡,直抵函谷关。秦军开关迎战,联军不堪一击,一战而溃,皆败走。公元前298年,齐、韩、魏合纵,经过3年奋战才攻入函谷关,函谷关这一关键棋子丢失,秦国危在旦夕,于是割地请和。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军再次进攻秦国,兵至函谷关,联军再败……如此反复,函谷关几经轮回,却始终把守关中东门户,直至始皇东出函谷,一举扫六合,天下一统。
  秦末,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项羽兵分两路伐秦,各自以不同的战略作战。刘邦想先入关为主,可函谷关固若金汤,易守难攻,于是刘邦采取迂回策略,并没有直接攻关,而是避其锋芒,采纳谋士张良计策,从南边绕行破武关,进而入关中,占咸阳。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的军队进抵灞上,秦王子婴捧着皇帝玉玺投降。刘邦控制关中,一边收买人心,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同时,采纳建议,“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刘邦企图守住函谷关,将其他诸侯拒于关外,自立为王。而项羽军队在关东与秦军多次激战,消灭秦军主力部队后,实力剧增,继续向西攻打函谷关,却发现刘邦渔翁得利,据关为王,项羽怒发冲冠,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这时候刘邦自知不敌项羽,便找项羽的叔父项伯出面说情,同时接受项羽的邀请,亲赴鸿门宴,化解了一触即发的战争。留得青山在,刘邦屈身汉中,颐养蓄势;但他深知关中“四塞”得天独厚,若控制函谷关,则可攻、可守、可退。不久,刘邦果然发兵占领了关中作为立业之基,兵出函谷,与楚军反复作战,最终迫使项羽乌江自刎,成就霸业 。

灵宝函谷关老子骑青牛

  “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无论是在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还是天下归一的秦皇汉武,或是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函谷关都在军事上发挥过巨大作用,动一关而动全国。秦得崤函,诸国久攻不下;董卓西逃,凭借函谷关全身而退;安禄山兵指长安,唐军丢了函谷关这张底牌而节节败退,李白也只得叹“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呜呼!函谷险,秦因之成天下;函谷固,秦亡而关后亡;函谷要,刘邦未王而先据关。

老子出关 上善若水化天下

  古者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以函谷关为分界线,以西的关中地区由于受西北少数民族尚武风气的浸染,民风彪悍,多有能征善战者,诸如秦将军白起、汉时苏武等;而以东的中原地区,属于汉族农耕区,多出文人谋士。文以治国,武以安邦,众多武将领兵出函谷关浴血奋战,无数文士过函谷关实现自身抱负。武将打天下,文官治天下,函谷关内外演绎着关中大地出将入相的胸襟,上演着打江山与坐天下的哲学思辨。

灵宝函谷关太初宫

身临函谷关,重建的关城似乎已经没有了军事性;目及关楼,已感受不到昔日兵临关前、大战在即的紧张气氛,兵戈相接的景象早已模糊。曾经霸气侧漏,最终烽烟散尽,折戟沉沙。唯有《道德经》千古流传,以道治天下,以德育天下,化刚为柔,使得函谷关流淌出文明延续的气脉,东来紫气汇聚成华夏的精气神。关前塑有一座老子骑青牛的雕像,祥云基座之上,老子侧坐于牛背,长须飘然,手握经卷,好像随时准备给慕名而来的游客讲一段哲理,叙一叙人生。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在乱世纷争的年代,老子目睹了战争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极大痛苦,作为当时关东著名的“相”,他提出了许多治国安民的主张,却总不被周王所青睐。离开洛阳,老子沿着两京古道一路向西,想入秦游学,教化关中子民。函谷关关令尹喜对老子早有耳闻,是老子的忠实“粉丝”。一日,他在关楼上细察天文,见东方紫气凝聚,一片祥瑞之兆,预料日后必有贵人入关。果不其然,数日后,老子骑着青牛悠然而来,尹喜欣喜若狂,虚心求教,老子念其诚心一片,便将其一生的积累和所学,即兴写作五千警世之言,小住几日后辞行西去,长隐于世,终不复返。
  据传,当年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传染病,许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老子住在函谷关时,他的青牛坐骑被饲养在一个老农民家里,一天,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农民,郎中也没有办法。突然青牛一阵咳嗽之后吐出一个肉团,郎中用其泡酒后,分给传染病人服用,立刻见效。于是老子成了人们心中的神仙,后来被尊为太上老君,上能通晓天意,以仙丹救民;下能博通古今,教化天下。汉武帝时,新建的函谷关上有一副对联:“紫气犹存关令尹,青牛重渡古汉关。”

新安函谷关北阙台(鸡鸣台)夯土遗存

  唐明皇李隆基登基后,也想炼丹成仙。当时有一个方士想升迁,于是对唐明皇说老子托梦给他,称在其著经的地方,埋有一个桃符,得到它能得知天意。玄宗听后,立即带人到函谷关掘地三尺,果然挖出一个吉祥桃符,上面刻着一个形似“桑”的字,方士解读说,“桑”为上面重叠3个“十”,下面一个“十”,再加上一个“八”,意思是老子可保佑玄宗至少坐48年江山。玄宗随即改开元年号为天宝年号,改桃林县为灵宝县。日后,玄宗果然坐了四十多年皇帝。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函谷关,不再仅仅是当年的雄关、武关,两军对垒,短兵相接;函谷关旁28米高的老子塑像更昭示着它是人文之关,承华夏之典,传华夏之脉。

出关与入关 丝绸古道贯东西

  函谷是关,更是道,出关与入关,维系着中原王朝的天下之道。如今的函谷古道自关口西去,峡谷两侧草木参差,略显荒凉,道路也如文献所记载的那样,狭窄、幽远,显得有些冷清。但是,在两千多年前古道有另外一番热闹。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原来,当时有个楼船将军,立了战功,却没有在关中分得半抔黄土,耻为“关外侯”,于是上书武帝,表达自己想要个京畿户口,并愿意出钱助函谷关东迁。凑巧“武帝意亦好广阔”,也希望扩大自己的宅院,以显示天子之尊,于是批准迁关,并且希望新关能够延续旧关的风范,所以沿用了“函谷关”的威名。据《水经注》记载:汉函谷关“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关墙南北延伸直抵河、洛二水,“上罗三关,下列九门”,居高临下,并且四周建有城邑以增强商业和居住功能,成为洛阳的后门户,到东汉时号称“洛都八关之首”。恰在此时,一条驼背上的彩带也正缓缓延展开去……
  相关链接
  历史上函谷关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千米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千米;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千米。函谷关现存古迹有:
  关城遗址 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函谷关东门关楼 原关楼已不存在,目前看到的是1992年开工修建的复古建筑。东门关楼南北长71.2米,高21.5米,呈凹字形,坐西向东,控制入关的要道。关楼为双门双楼悬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函谷古道 东起弘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千米,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二三米。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辔”“一泥丸而东封函谷”。
  尹喜故宅遗址 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接待老子。
  鸡鸣台 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望气台 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后人为纪念他,便将他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紫气东来”这一成语便源出于此。
  太初宫 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含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人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此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
  公元前139年,外交使节团在张骞等人的率领下从长安出发,带着汉王朝的期许,日夜兼程前往西域。虽然此次的军事目的没有达成,但汉武帝并没有龙颜大怒,反而加赏了张骞,日后又加强了与大夏、乌孙国、大宛、大月氏、安息、身毒等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交往,正如电影《天将雄狮》所呈现的那样,为防止匈奴扰乱河西走廊向西一线的贸易通道,汉朝还专门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加强统一管理。由此一条帝国的脐带日渐成熟,为帝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
  函谷关东迁后,从函谷古道上向东紧锁的军事关口,蜕变成丝绸之路上帝国向西敞开的财富之门、交往之门。出关变成了入关,入关变成了出关,帝国的底气直达西域大漠。自洛阳西去,汉函谷关为丝绸之路第一关,是丝路东西必经之道。西出,柔美华贵的丝绸被各国视作天朝珍品,被罗马贵族狂热追求;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西传,推动了欧洲的大变革;在中亚随处可见来自洛阳、长安的货物,让人目不暇给……东来,天山的良驹、和田的美玉、各国的奇珍异宝取之不竭,函谷关“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盖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穿过函谷关,丝绸古道不仅走了路、走了商,更走了心,佛陀也来到了中原大地……
  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见证了丝绸古道的千百年兴亡。“闭则穷,开则达”,这是函谷关的变通哲学,东来西往,互通有无。两千载岁月,几经损毁,沉睡在后人面前的只剩断壁残垣,捧起一抔黄土,感叹昔关何在?可风韵犹存,丝路尚开。
  【责任编辑】王 凯
函谷关天下文武总关情
函谷关天下文武总关情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