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亮:让信息起飞

电话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器材,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电话普及率还不到1%,甚至不如非洲。
  为了促进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广大通信科技工作者经历重重困境,攻克了众多难关,终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陈俊亮就是其中的一个。
  留学回国造卫星
  陈俊亮生在旧中国,父亲是个小商人。在陈俊亮上初中时,父亲就将他送进了教会学校,学校的全英文授课方式为陈俊亮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陈俊亮于1951年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电机工程系,以后转入电讯专业,从此开始了在通信电子领域的研究工作。
  1955年,大学毕业的陈俊亮进入新成立的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任教,很快,学校得到了一个赴苏联留学的名额。经过考试和选拔,陈俊亮成为唯一通过的人,他立即启程前往位于莫斯科的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学习深造。在苏联的日子里,陈俊亮接受了系统的通信电子基础理论训练。1961年,学成归来的陈俊亮回到北京邮电学院。

  1967年年初,陈俊亮所在的研究室接到了任务,他们将参与制造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数据通信设备。很快,研究小组就成立了,陈俊亮他们的任务是研制无线数据传输系统,降低无线电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
  当时,中国无电线传输在理想状态下的误码率是每发送1000个码会出现几个错误,而东方红一号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要求每发送10万个码才能出现几个错误,这是将技术指标提高了100倍。面对如此高的技术要求,当时的研究小组水平却非常有限,拿不出总体方案。由于技术过硬,又有很好的外语功底,陈俊亮进入研究小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他的肩上。
  为了能够获得相关资料,陈俊亮要求进入北京邮电学院的外文图书馆查阅资料。经过层层审批,陈俊亮终于走进了封闭已久的图书馆。当他推开图书馆大门的时候,地面、桌椅、书架上都盖着厚厚的灰尘。在空无一人的图书馆中,陈俊亮翻阅着大量的外国文献。十几天过去了,陈俊亮终于在贝尔实验室出版的一本杂志上找到了需要的内容,一篇论文中提到的差数集码的纠错编码理论性文章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种纠错编码方法具有译码简单,纠错、检错能力强的优点。
  获得了方法指导的陈俊亮,制定出东方红一号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纠错编码的总体方案,他随即带领研究小组开始了科研攻关。大家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经过对方案中纠错、检查、重发反馈、同步方案等进行反复的论证和演练,研究小组终于成功解决了方案在实际使用中的全部难题。1969年,陈俊亮带头研制的数据通信的纠错编码设备在验收中一次性通过,该设备立即被用于正在进行的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中。
  1970年4月24日,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迈入了太空时代,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制造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当时北京邮电学院带头负责的卫星无线信道数据传输系统工程项目可谓是功不可没,也因此,该项目获得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建立现代通信网络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决定选派52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前往美国深造学习,陈俊亮正是其中之一,他进入了美国加州大学学习。面对美国开放的研究环境,陈俊亮专心研究美国科学家是如何搞科研的,如何想问题的,如何组织讨论的。在美国学习的日子里,陈俊亮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1981年,结束美国深造的陈俊亮踏上了归国的旅途。回到祖国的陈俊亮深感我们在通信技术和设备上的落后:当时,我国普遍使用的还是老式的机电制电话交换机,全国的电话普及率还不到1%,这大大制约了国家通信的普及和发展,极大制约了社会和经济进步,以及国家改革与开放的进程。
  早在1960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就发明了程控数字交换机,这项技术很快就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推广。而1980年的中国,却还没有能力生产自己的程控数字交换机,仅有的几台,都是用大量外汇从国外购买的。中国通信市场的空白,吸引了大量外国交换机厂商前来淘金,国外共有七家公司的八种交换机进入了中国,但由于各厂家的交换机不通用,反而造成了通信市场的一片混乱。
  面对这种局面,我国的邮电部门决定研制我们自己的程控电话交换机,研制工作由邮电部上海第一研究所负责,陈俊亮领导的课题小组参与共同合作完成。接到任务时,陈俊亮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面:首先这是我国第一次将一门综合性的高科技列为攻关项目,许多方面还需要研究探索;第二,上级要求在不影响日常通讯业务的前提下研制新型交换机,要求兼容并且其主要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当时国外先进水平;第三,科研资金有限,限制了功能的扩展。
  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研制,名为DS-2000的程控数字市话交换机成功问世。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机,这项成果后来获得了1987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俊亮在研制DS-2000程控数字市话交换机的同时,还领导和参与了DS -30中大容量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系统诊断程序的研究。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的软件工作量十分巨大,而且因使用地区具体条件的不同,软件程序中的数据也要随之修改。实际上,除了交换机本身的软件,还需要一整套的软件支撑系统,这是程控数字交换机的技术关键。在“七五”期间,陈俊亮与中科院软件所合作提出了《程控软件支撑系统发展规划》。在完成诊断程序研制的同时他提出并建立了测试诊断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诊断系统,更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让网络更智能
  在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机之后,陈俊亮将目光投向了以交换机为基础的增值服务上,这,就是“智能网”。经过调研,陈俊亮在1993年以创建中国的智能网为方向,向“863计划”申请了课题并得到通过。陈俊亮的智能网科研小组拿着100万元拨款,开始了研发工作,但是这100万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将研究进行下去,陈俊亮将第一版源代码以1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华为公司。1996年,智能网项目通过了“863计划”专家组的验收,并被评为Aa级。
  智能网的开发成功只是开始,陈俊亮也一直在思考,怎么将新技术投入商业运营中去,使产学研结合,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在20世纪末,大多数人抱有“外国货比中国货好”的观点,许多电信局都不愿意使用陈俊亮开发的智能网。在这种情况下,邮电部组织北京邮电学院和上海市电信局合作,在上海建立了智能网的示范点。很快,新的问题就来了,由于上海市电信局使用的是产自台湾的交换机,其在与智能网的兼容性上出现了问题,需要来自台湾的工程师进行调试,很浪费时间。在这个关键时刻,邮电部决定改用国产交换机,使智能网终于在1998年投入运营。

  1998年,北京邮电学院的正方兴通信技术研究所和上海贝尔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欣方智能系统公司,开始全面生产并销售陈俊亮团队研发的智能网系统。很快,我国自行研发的智能网系统就覆盖了全国,成功抵制了外国智能网产品的入侵。陈俊亮研发的用于固定电信的CIN-02高级智能网系统,获得了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CIN系列智能网系统获得了200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俊亮小传
  陈俊亮(1933年10月1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任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陈俊亮长期从事通信与电子系统研究,在程控交换系统、信息系统服务、数字系统故障诊断、逻辑设计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是国际著名的通信专家。
  程控数字交换机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全称是存储程序控制数字交换机,是用于电话交换网的交换设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程控数字交换机功能更多、可靠性更高、兼容性更大、成本更低、更新换代更方便。
  陈俊亮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辛勤耕耘的教师,他一直在北京邮电大学任教,先后培养了4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近百名硕士研究生。如今,头发已经花白的陈俊亮依然充满激情地投身于工作之中,发挥着自己身上的光和热。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