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的“无形杀手”

编者按
  当我们翻看科幻小说时,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是否让你觉得不真实,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幻小说中预言的东西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视野,这其中就包括军事武器。从本期开始,兵器与谋略栏目将推出“从科幻走入现实的武器”系列,带领读者朋友们一起大开脑洞,发掘科幻作品中那些“匪夷所思”的武器引入现实的可能性,希望借此给大家一些启发。
  请想象这样一种情景:在距离现在不远的某一天,全国的集成电路芯片都在一瞬间同时失灵。你的手机再也不能用来打电话、发短信、浏览网页、玩游戏甚至是看时间;所有的计算机和覆盖全球的因特网也灰飞烟灭,你也永远不能像现在这样,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几个字词,便可以找到需要的信息。
  
  很少有人可以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局,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电能和集成电路芯片的依赖与日俱增。这些技术在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格外脆弱。如果在战争中摧毁敌方的供电网络,或者摧毁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足以令敌方不战自溃,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可以说,这是一种釜底抽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绝妙战术。在实战当中,这样的战术已经崭露头角;而很多科幻小说、影视作品和电子游戏,也把“断电”战术的可怕后果呈现在人们面前。
  未来兵法,“干掉”敌人的电能!
  自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人们对失去电能的恐惧,便是科幻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儒勒·凡尔纳完成于19世纪末的小说《机器岛》里,机器岛的繁荣有赖于电能;而机器岛的崩解,是从电厂坠海的那刻起便不可挽回。经典科幻电影《地球停转之日》中,外星人阻止人类核军备竞赛的方式,则是让全球所有电器停止运行一小时以示警告。
  而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电能对战局和生活造成根本性影响的时间要比科幻作品晚得多。在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迟滞敌军行动和摧毁其战争潜力的主流战术,是攻击敌方的铁路、炼油设施和油料储备。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大部分战场上,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化”;在丧失现代化交通工具或者燃料供应之后,军队的运动能力和战场价值也就打了折扣。至于敌方的电能设施,在当时的军事理论中属于次要目标,而很多人也能忍受没有电的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军队走向了“计算机化”,也就是说,在指挥、侦察等多个领域,精密的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军事装备的关键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民用领域或者说“战略后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转,以及稳定的电能供给。因此,迟滞敌军和摧毁战争潜力的作战重点也发生了“进化”,那就是设法“干掉”敌方的电网,或者至少破坏敌方的计算机系统,使其发生暂时的“技术倒退”,以扩大己方的技术优势。

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空袭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

  25年前,石墨炸弹悄然登场
  为了实现摧毁敌方电网和计算机系统的目标,有一种颇为“简单粗暴”的武器早已经投入了实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果,那就是石墨炸弹。石墨炸弹又称“软炸弹”,弹体中装有大量高纯度的石墨纤维丝,对人员没有直接杀伤力。我们知道,石墨是一种优秀的导体,石墨炸弹中的石墨纤维丝经过了提纯,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能,而且由于石墨纤维丝非常纤细,因此能在空中长时间悬浮。石墨炸弹的这些性质,对敌方的电网系统是巨大的威胁。
  石墨炸弹通常采用“子母弹”式的结构。当石墨炸弹被发射之后,它会在目标区附近炸开,放出上百个装满石墨纤维丝的易拉罐。这些“小炸弹”被各自的降落伞减速之后,底部被炸开,放出的石墨纤维丝会在空中交织成网状,如果飘落到高压输电线和变电设施上,就会导致短路。
  输电网导线的电阻通常很小,因此电源短路时,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上的电流会非常大,令电源难以承受而损坏。同时,强大的短路电流使石墨纤维汽化,产生电弧,同时,供电设备又因短路过载而过热,极易引发火灾。这两重攻击效果,会使“中招”的供电网络瘫痪,引起大范围停电。
  1991年的海湾战争,被认为是石墨炸弹在实战中的首次亮相。当时,为了迫使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撤军,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空袭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美军使用了大量当时最为先进的高科技武器,其中就包括石墨炸弹。大量的石墨炸弹射向伊拉克的供电网络,使其全国大约85%的供电系统瘫痪,从而在多国部队的空袭中没有还手之力。到1999年,在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中,美军又使用了石墨炸弹,它由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投放,造成了南联盟大约70%的地区断电。石墨炸弹在这两场战争中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摧毁敌方供电网络对战局的价值。
  技术越发展,人类越脆弱?
  石墨炸弹在现代战争中大显神威,其实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提醒我们,现代社会对电能已经有很大的依赖。早在1931年,著名发明家爱迪生逝世的时候,人们就曾经感受过现代社会对电能的依赖。当时,为了纪念爱迪生在电学领域的诸多贡献,有人提议在10月21日爱迪生葬礼当天,全美国停电一分钟以示哀悼。时任美国总统的赫伯特·胡佛批准了这一建议,但发现无法实施,最后只能采取景观照明关闭和电动交通工具停运一分钟的替代方案。然而尽管如此,当自由女神像的火炬熄灭时,不少人还是陷入了迷茫。
  而我们目前生活的世界,与1931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至少,在1931年的时候,全世界还远远没有计算机化,大多数人还能接受以速度较低的信鸽、纸质邮件等方式来传递信息。而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我们的生活被智能设备“包围”,国际互联网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建立在用电设备基础之上的便捷生活,其实相当脆弱。如果这套系统有一天突然消失,甚至电能供给也全部失去,那么大多数人将会陷入更深的迷茫,甚至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决定了绝大多数人不会再深入了解那些过时技术的细节。举例而言,在21世纪,关于蒸汽机如何操作的知识会被认为是“屠龙之技”,只有在极少数特殊领域还有人了解。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空中楼阁”式进步的危险性。因此,彻底破坏敌方电能供应网络的战术,在削弱敌军战斗力的同时,对敌方的士气、民心和生产力也造成深远的影响。
  一秒之后,世界重新洗牌?
  针对石墨炸弹强大的“软杀伤力”,一些大国在研制石墨炸弹的同时,也在探究反制它们的办法。目前已有的防御思路,包括让它在到达目标区之前被拦截和击毁,以及使用强气流吹走石墨纤维,或者提升电网本身的绝缘性能等,通过这些方法来避免石墨炸弹导致的短路现象。
  然而,在“盾牌”更坚固的同时,更锐利的“矛”也被制造出来。电磁脉冲攻击因为能够有效摧毁计算机芯片,被认为是未来战争中极具威胁的攻击方式。虽然到目前为止,电磁脉冲武器只有极少的实战战例,而且记载相当模糊;不过,在一些科幻作品里,这类武器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已经被展现在读者们眼前。
  美国作家威廉·福岑的科幻小说《一秒之后》,就讲述了一场对美国本土的电磁脉冲攻击。在小说开篇,美国本土遭到了来源不明的核电磁脉冲弹袭击,几乎所有的集成电路芯片被摧毁。由于现代电站都使用计算机控制,因此这场攻击导致美国“总停电”。所有搭载了集成电路芯片,并以此启动和运转的新型汽车和“智能”电器,也在一瞬间成为废品。仅仅两个多星期之后,前所未有的混乱席卷而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成为唯一的生存之道。由于缺乏电能供给,导致了食物短缺、供水不足、交通瘫痪……需要冷藏的药品和食品变质,使饥饿、瘟疫和大规模强盗团伙入侵蔓延开来,成为笼罩在人们身心的梦魇。现代生活服务体系的瓦解,加上人们为争夺生存资源进行的搏杀,导致无数人失去了生命……
  更为可怕的是,《一秒之后》中如同世界末日一般的场景,其实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美国海军的模拟实验表明,如果让一枚核电磁脉冲弹在美国本土正中央上空的某个特定高度引爆,就能摧毁全美绝大部分集成电路芯片。这会让整个美国陷于瘫痪,瞬间倒退回蒸汽时代甚至更糟,而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他的早期长篇作品《球状闪电》里,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在这部近未来背景的科幻小说中,美军以气象武器摧毁了中国海军唯一的航母,占据绝对的海空优势,迫使中国不得不准备发射还在测试阶段的球状闪电武器。这种武器可以发挥类似于电磁脉冲攻击的效果,能够有效摧毁集成电路芯片,而且只需发射若干次便可摧毁全球所有的芯片,使人类文明迅速倒退。美国深知这种“全球文明格式化”对自己的影响更大,而且在人类社会重新进入信息时代的过程中,会发生大量不可控的变数,于是主动选择求和,以避免更糟的后果。
  而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可能的电磁脉冲攻击威胁,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早在1979年就下令美国研制新武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电磁脉冲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免美国在面对敌方电磁脉冲攻击时,丧失还手之力。这道颇为超前的命令,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有一种未雨绸缪式的智慧。
战场上的“无形杀手”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