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榜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1.子宫肌瘤是由“寒气”引起的?

  流言:很多女性为显示身材,冬季穿的衣服比较少,这时候寒气就会进来。夏天猛吹空调、经期吃冷饮,寒气也会进来。体寒了,经期子宫内膜脱落时就会有一点脱落不下来,子宫肌瘤就是脱落不下来的子宫内膜积攒而成的。
  真相: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根据生长部位与变性种类,临床表现不一。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不过没有证据表明与“寒”有关。
  目前,雌激素被认为是子宫肌瘤的罪魁祸首。吸烟、饮酒、肥胖、遗传、环境污染、医源性雌激素摄入,都有可能影响人体雌激素水平。此外,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会不断增高,41~50岁是患病高峰,之后则逐渐下降。

  即使真得了子宫肌瘤,也不必过度恐慌。医学上建议,无症状患者可以不用治疗。近年兴起的微创手术效果明确、创伤较小、不影响生育。

2.喝活蝌蚪可以治病吗?

  流言:在解放前,老济南处处都在叫卖“喝活的,喝活的”。这“活的”就是活生生的蝌蚪。据说,喝活蝌蚪可“拔毒”治病。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也确有蝌蚪入药的记载。
  真相:蝌蚪体内有裂头蚴寄生虫,如果误食,会引发严重后果。人的消化道是一个密闭系统,蝌蚪进入人体内就会死亡,但其体内的寄生虫不会死。虫卵先是吸附在人体内肠壁上,孵化成幼虫,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眼睛,并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营养,发育长大。
  裂头蚴可移行至感染者全身软组织内,使局部呈现炎症、红肿热痛。在感染者的乳房、眼睑、胸腹等部位,可见到移动的肿块;在经手术切除的小肿块中,可找到裂头蚴虫体。 所以,强烈建议要不喝活蝌蚪。

3.感冒患者吃高蛋白食物会加剧发烧?

  流言:感冒以后,不宜吃鸡蛋。因为鸡蛋属完全蛋白质,吸收率达到99.7%。进食鸡蛋后,会产生额外热量,加剧发烧症状。同理,也不要吃瘦肉、鱼等其他高蛋白食物。
  真相:研究发现,进食之后,即使处于安静状态,人体也会出现能量代谢率增高现象,这种现象叫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目前认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可能与肝脏代谢有关。
  三大营养物质中,糖类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约为6%,脂肪为4%,蛋白质最为显著,为30%左右。它们进入人体后,最终都要通过氧化反应释放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反应,另一部分被转化为热能。也就是说,无论健康与否,不管吃什么,进食后,人体代谢效率都会增加,体温也会随之升高。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确实最显著,但如果以此为标准指导饮食,就意味着感冒患者应尽量多吃脂肪。这显然是错的。

4.锂电池剧毒污染大?

  流言:有网文称,锂电池存在剧毒、短命、易爆炸等缺点,且全世界至今都没有妥善的废电池处理办法。
  真相: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动力电池领域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王芳介绍,与传统电池相比,锂电池不产生任何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和物质,污染相对较小;且其电解液为有机溶剂和锂盐,大多无毒或低毒。当然,锂电池分解或水解的产物氢氟酸和其他含氟化合物,具有一定腐蚀性和毒性。
  王芳说,一次性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因其环境风险相对较小,并未被纳入环保部门危险废弃物管理中。不过,废旧锂离子电池进入环境后,因电极材料、电解液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水解、氧化等反应,可能会造成镍、钴、锰等重金属离子污染、氟污染以及一些有机物污染,建议尽早规划其回收再利用。

5.喝苏打水预防癌症?

  流言:近几年,爱喝苏打水的人越来越多。有人称,喝苏打水好处多多,不仅可以中和酸性体质,还能预防癌症。
  真相:苏打水是一种含有碳酸氢钠(小苏打)的弱碱性水,包括天然及人工合成两类。天然苏打水除含有碳酸氢钠外,还含有多种矿物质;人工合成苏打水,则以纯净水为基础,加入碳酸氢钠和其他添加剂制成。
  正常人的血液pH值为7.35~7.45,并不会因为食物等外界因素而改变。所谓“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说法并不正确。
  苏打水含有钠,过量饮用可能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另外,部分人工合成苏打水还添加了白砂糖、果葡糖浆,如果长期大量饮用,会增加肥胖、糖尿病、痛风等的发病风险。

6.剩饭菜里有血管扩张剂?

  流言:网络一则信息称,剩饭菜里的亚硝酸盐是一种强血管扩张剂,能起到通畅血管、改善血流的作用,还能预防老年痴呆、骨质疏松等。该流言还引用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范志红的文章进行佐证。
  真相:范志红表示,该网文对其文章的引用断章取义。她的文章主要论述了剩菜所含的亚硝酸盐并不可怕,其含量不会导致中毒,更不是引发癌症的元凶。剩菜如经及时冷藏保存,即使过夜,仍可食用。
  范志红称,经测定,微量的亚硝酸盐甚至可能通过转化成为一氧化氮,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对降低血压和预防心脏病有好处,但她绝非鼓励大家多吃亚硝酸盐。
  另一位专家表示,网文混淆了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概念,人体内硝酸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还原为亚硝酸盐。硝酸盐安全无毒,它会增加血管中的亚硝酸盐浓度,但并不会达到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程度。在健康人的胃里,也不会大量产生致癌的亚硝胺类物质。不过,如果直接服用亚硝酸盐,每天达到1000毫克水平,就比较危险了。

7.智齿不疼就不用拔?

  流言:大部分人都会长智齿,智齿可引发炎症和不适,但也有一些人的智齿从来没“惹过事”。许多人认为,长了智齿,不疼就不用拔。
  真相:智齿,指的是第三颗磨牙,生长在牙槽骨最里面。大多数人会在16~25岁时萌出智齿。即使智齿暂时不疼,也不要大意,它可能引发多种问题。阻生的智齿可导致食物塞入缝隙,由于智齿位于口腔深处,难以有效清洁,容易滋生细菌,引发龋齿,周围的软组织可能因此发炎,智齿周围还容易形成囊肿或肿瘤。
  有的人暂时没有炎症反应,但智齿的存在是巨大的健康隐患,可能在身体抵抗力差的时候出现感染,形成智齿冠周炎。智齿冠周炎如果没有得到适当治疗,可能会发展成口底多间隙蜂窝组织炎,严重时会危及生命,特别对一些孕期女性,更有可能造成意外发生。
  因此,是否拔智齿需要拍牙片进行判断。如果出现 智齿不易清洁、发生严重蛀牙或者可能威胁到邻牙以及顶在邻牙上,智齿对面没有对咬牙等情况,最好拔除。

8.食盐加碘是绝密的“灭华I3050工程”?

  流言:微信圈里疯传,全世界公认碘化钾的安全性远远大于碘酸钾,后者的毒性比前者大10倍。中国碘盐强化使用碘酸钾,是国际反华势力的一个大阴谋——“灭华I3050工程”。
  真相:碘强化一般通过碘盐来实现,碘化钾或碘酸钾是最常见的碘剂。碘化钾的溶解性好,可以雾化后喷在干燥的盐上,但它化学性质不太稳定,极易氧化并失效。要想避免碘流失,需要盐的纯度高于99.5%,水分低于0.1%,同时添加稳定剂和干燥剂。
  相比之下,碘酸钾对盐的纯度要求不高,对环境的要求也不高,且不需要稳定剂和干燥剂。其溶解度虽然不如碘化钾,但溶解度并不影响碘强化。此外,尽管碘化钾的价格比碘酸钾便宜,但如果考虑到碘的流失,其综合费用其实更高;而且,由于碘的流失程度参差不齐,使用磺化钾的食盐的补碘量也不易把握。
  美国的碘盐确实使用碘化钾,但印度、印尼、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则使用碘酸钾。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根据多国经验总结,认为每天摄入0.2~0.4毫克碘是合适的,不超过1毫克就是安全的。实际上,即使按目前全球最大的使用量推算,通过碘酸钾摄入的碘也不会超过适宜量。

9.饮用高锰钢电水壶烧开的水会损害记忆力?

  流言:日前有消息称,55.6%的电水壶样品及22.2%的榨汁机、豆浆机使用高锰钢,其锰含量在10%左右。专家称,食品容器加热后,会把容器里面的锰溶出来。锰摄入超过一定标准会对神经系统有损害,导致记忆力衰退。
  真相:只有材质中铬含量超过18%、镍含量超过8%的不锈钢,才能真正“不锈”。不锈钢产品的安全性在于用料合规。由于镍的价格是锰的10倍,某些不锈钢产品厂家便有意减少铬含量或用锰代替镍。这有可能使不锈钢表面铬的氧化保护膜极易被破坏,从而导致金属超量析出。
  其实,说到锰中毒,与其盯着“高锰钢”水壶,不如关注大气污染。为了防范铅污染,汽油中的抗爆剂——四乙基铅逐渐被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所取代;但新的问题随之产生,锰随汽车尾气排到大气中,被人们吸入。

10. 再也不用担心胆固醇的摄入了?

  流言:美国农业部在2015年膳食指南中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建议居民胆固醇每日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今年,美国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DGAC)不会再限制居民胆固醇的摄入量。因为目前的证据显示,膳食胆固醇与血脂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真相:这的确是真的。人体每天大概需要1000毫克的胆固醇,其中饮食摄入约占20%~30%,其余则通过肝脏自主合成。人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偏高或偏低都不好,可能预示着肝脏有问题或身体存在其他健康风险。正常饮食下,人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少于人体所需,其余则需要人体另外合成。因此,通过“少吃胆固醇而降低身体总胆固醇含量”不可取。引发人体胆固醇代谢异常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基因、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等等。从饮食角度来讲,单纯限制胆固醇摄入的意义不大,我们应该更关注饮食的总量和比例。
  【责任编辑】赵 菲
科学流言榜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