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在瓷上跃动

青花上料学问大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其制作工序繁琐,工艺严格。青花瓷给人最深刻的视觉感受就是那一抹透亮纯色的蓝,蓝色是青花瓷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到底青花瓷上的蓝色是怎么来的呢?其中的秘密就在绘画中使用的青料上。
  青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钴,其在高温烘烤之下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变成蓝色。其实青料的成分不仅有氧化钴,还有氧化锰、氧化铁等。青料中钴的含量越高,颜色越蓝,锰的含量高则蓝色中就会泛出红色或紫色,铁含量高则发黑。同一种青料表现出来的颜色也受烧制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颜色发绿,只有刚刚好的温度才能烧出色泽最正的青花瓷。

  除了青料本身的特征,影响色泽的因素还有许多,比如胎骨、釉、画功等:胎骨其实就是瓷胎,其颜色、质地和硬度都会影响颜色的呈现;釉就是釉料,以透明、均匀、黏稠度适中为最佳;画功则是绘画工匠的技艺了,只有在瓷胎表面均匀绘出图案才能烧出漂亮的青花,否则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
  青花瓷制作过程
  烧制青花瓷的第一步是制胎,胎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将两者粉碎、淘洗、去杂质之后制成极为细致的白色泥块,将其放在转轮上,随着轮子快速旋转,泥块便在工匠的手中变成千变万化的外形,这一步称为制坯。外形完成的胎在晾干之后,画工就可以用青料在瓷胎上绘出花鸟鱼虫、神仙名人等各种图案,然后再进行上釉处理,工匠会采用不同的手法将白色透明的釉料均匀地涂抹在胎体内外。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加工,瓷胎就可以放入窑内进行烧制,此时窑炉内的温度要保持在1300℃左右。在一次性烧制之后,精美的青花瓷就诞生了。
  钴料:早期的青花用料
  青花瓷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但是首先用钴料装饰器物却起源于遥远的西亚和北非地区,当地人发现钴料在经过高温烧制后会呈现出艳丽的蓝色。
  从8世纪开始,在今天的伊拉克地区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开采含有钴的矿脉了,就在同时代中国的唐代出现了最早的青花瓷。从出土的青花瓷片判断,当时的青料极有可能来自伊拉克,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大唐。进口青料的色彩浓艳带有结晶斑,应该是低锰低铁的钴料。由于制胎和烧制工艺水平的限制,唐代的青花胎器形小、质粗,呈现米灰色,纹饰多为花草。
  到了宋代,青花瓷的制作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提高,数量也并不多。从出土瓷片看,宋代的青料开始使用当地产的钴料,其锰含量较高,这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开采含钴的矿脉了。
  什么是钴料
  钴作为一种常见的矿物质分布很广,但是钴矿却很少。自然界中的钴多和铜、铁、锰、镍、锌等矿物共生。早在公元前15世纪,埃及人就用钴料为香料瓶着色,之后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的人们也开始使用钴料给陶器着色,这深受崇尚蓝色的穆斯林民族的喜爱。
  元青花:用料日趋成熟
  元代是青花瓷的成熟期,而有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更成为青花瓷的核心产地。元青花的瓷胎以瓷石和高岭土为配方,胎厚重,质地硬,有硬中带柔的感觉。相比较前代的青花瓷,元青花的器形、体量明显变大,出现了大型的瓶、罐、壶等。
  到元代时,烧制青花瓷的青料已经分为进口料、国产料和混合料三种:其中,进口料呈现出艳丽的蓝色,但是带有铁锈斑;国产料在蓝色中带有灰色,色较淡较浅;混合料呈青灰色,灰色比较淡雅,其中有明显的黑色凝聚斑。除了蓝色,元青花上还有火石红,其俗称“窑红”,是指露胎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这是胎土中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在后来的冷却中被二次氧化的结果,其一般出现在瓷器的胎釉结合处。
  凭借着在选料、配方、工艺、造型、装饰、审美等方面的成就,元青花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对之后青花瓷甚至是整个彩瓷工艺和美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元青花的颜色稳重、沉静,图案纹饰清晰华美,釉色白而透、纯净、润泽,成为元代瓷器的代表。
  明代:国产青料成主流
  进入明代,青花瓷的烧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元代青花瓷的成熟工艺基础上,明代青花瓷也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初期,浩浩荡荡的郑和船队从西洋带回了苏麻离青料。苏麻离青料含铁高、含锰低,其烧制的器物呈宝石蓝,不过会出现黑疵斑点;明中期,进口青料逐渐被国产青料代替,出现了陂塘青、石子青、无名子及一些混合料。相对于进口料,国产青料含锰高、含铁低,其烧制的瓷器纯然一色,蓝中透紫;明后期,此时的青料提炼特别讲究,有进口的回青和国产的石子青混合,也有国产的浙料,前者色泽幽青深翠,后者深蓝明快。可以说,明代是青花瓷发展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它发展了元青花的技术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得青花瓷终于在明末清初达到了巅峰。
  元代青花的价值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完整元青花的数量只有四百多件,如此稀少的存世量注定了其天文数字般的价格。在2005年7月12日的伦敦佳士得“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个名为“鬼谷子下山罐”的元青花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可见元青花的市场价值之高。
  明青花的起起落落
  洪武时期,青花瓷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独特风格,带有元青花的影子;永乐时期,胎釉变得精细起来,出现了很多新造型,甚至受到了西亚风格的影响;宣德时期,青花瓷的造型继续增加,瓷器的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丰厚,图样更多;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民窑器居多;成化时期,多以玲珑小巧器形为主,故有“成化无大器”一说;弘治时期,由于皇帝节俭,官窑瓷产量大减;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民窑瓷的质量进步很大;泰昌、天启、崇祯时期,由于明末的战乱,官窑基本停烧,民窑发展迅速。
  清代:用料丰富种类多
  清代开始后,当时的青花瓷烧制继承了明代的工艺,继续发展:顺治时期,青花瓷进入变化期,在继承了明末工艺的同时开始改变。 此时主要使用进口的回青料,色泽鲜艳青翠;康熙时期,制瓷技术明显进步,瓷胎亮白细腻、坚硬细密、杂质少。此时青料除了石子青,还有产于南方的明珠料,其颜色比较亮,色彩稳定,蓝色总略带其他色调;雍正时期,此时的青花瓷工艺精细,瓷胎细腻洁白,胎体厚薄匀称,釉滋润;乾隆时期,青花瓷做工精细,由于皇帝的爱好,出现了很多新的器形和新工艺。乾隆时期的青花瓷颜色更艳,图像更清晰;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由于国力的衰落,青花瓷的烧制水平下滑,瓷胎变得粗糙,器形变得笨拙,颜色泛有黑灰色。
  纵观青花瓷1500年的发展历史,其制作工艺持续进步并不断达到一个个新的颠峰。中国勤劳智慧的人民将青花瓷变成了一件件无法复制的艺术品,其中包含着太多神秘而神奇的选料和上料技艺。从堆积的矿石到幽兰剔透的青花瓷,人们用大脑和双手成就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惊人变换!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