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并非千载难逢

提到“佛光”,凡看过它的人一定会说它神奇美妙。而若问及怎样才能一睹“佛光”的风采?则许多人都会说它是可遇不可求的“千载难逢”!这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就连一些科学工作者,甚至不少气象学家都这样认为。

  事实上,“佛光”的呈现并非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极端的难于谋面。恰恰相反,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云雾缭绕的山地人们可以较随意地目睹“佛光”的机会要远比人们在平地偶然看到彩虹来得容易而频繁!

  这里所说的“佛光”,其实是一种大气光象,它是宝光的俗称,主要表现为一个似彩虹但比彩虹小的光环,由于其光环色彩很像宝石受光照所发出的光彩,所以称为宝光。在我国,以往人们都认为宝光在峨眉山上可多见或仅见于峨眉山,故我国气象学界特将之命名为峨眉宝光,简称宝光(尽管如此,山区气象站的工作人员仍习惯以“佛光”称之。这里,为便于与佛教中的佛光相区别,同时也为人们更好地认识这种大气光象,以下均以宝光相称)。在欧美国家中也有类似的命名,称为布罗肯宝光(Brocken-bow),这是因为人们在德国中部的布罗肯山易于目睹其“芳容”的缘故。

  人们认为宝光“千载难逢”,主要是以此来形容遇见它之难。其实,这是被人们甚至所谓的专家过分夸大了的结果。凡到过峨眉山的人可能都听说过“宝光在蛾眉山平均每年出现72次”的说法。照此而言,宝光的出现就远不是“千载难逢”的难得一见。

  特别解释一下,“宝光在峨眉山平均每年出现72次”的说法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那是竺可桢先生应国际极年委员会的邀请委派胡振铎先生等人于1932~1933年在蛾眉山第二高峰千佛顶观测一年所得的结果。此后,蛾眉山气象站迁至峨眉山第三高峰金顶,于1955~1959年对宝光进行了5年的连续观测。5年中共观测到宝光255次,平均每年51次。表面上看所见宝光次数少了,究其原因是观测地点的变迁和观测方法的不同所致。

  事实上,上述观测记录见到宝光的次数远少于宝光实际可见的次数。为什么?一是峨眉山观测宝光的最佳位置不在金顶南侧的气象站观测场附近(这里东边的悬崖坡度相对平缓一些,云雾萦绕的时间较少),而在距此约200米处的金顶东侧的合身崖(该悬崖陡峭且呈沟槽状,云雾弥漫的机会较多)。此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气象站采用的是定时(如每天在2、8、14、20时)观测,而宝光则是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包括有月亮的夜晚)都可以呈现。

  这样看来,人们在峨眉山上可见宝光的机会远多于前述的情况。笔者近年曾经3次前往峨眉山考察宝光风景资源,多次看到壮观程度不同的宝光。第三次(2004年7月30日~8月9日)在金顶停留的10天中就有4天多次(无法简单计算次数)见到宝光。

  作为一种大气光象,宝光不仅在峨眉山可见,在其他山地景区如黄山、庐山、’泰山等亦时常可见。笔者从2000年以来,每年都不定期前往黄山考察宝光呈现情况,如在2000年8月9~1 5日的一周时间里就在飞来石、排云亭、莲花峰等景点看见了5次,2004年8月24日~9月13日的20天里,共有9天多次见到宝光,其中8月27日那天从太阳出来至落山,作者在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断断续续见到宝光的累计时间超过4小时。

  既然宝光这样易于看到,可人们为什么却常说它千载难逢?深究其因,一方面,固然与普通民众对宝光不甚了解有关;但另一方面,则似与一些满腹经纶,却又从未到现场观察或目击宝光的气象学者的主观臆测不无关联。他们认为“宝光的出现需要十分复杂而特殊的条件”;“只当这些数不清的条件或因素都达到了巧合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误导在民间被以讹传讹,越传越离谱,越传越神乎其神,最终把要想目睹宝光这样一个不难实现的愿望变成玄妙而不可思议的天方夜谭。

  事实上,宝光的呈现条件一点也不苛刻,只要光照和云雾同时具备,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现。就像彩虹飞架天边只需要斜阳和雨帘那样。只不过彩虹形成于阳光照射在直径较大的雨滴中,而宝光呈现于阳光照射在细微的云雾滴之上罢了!

  撇开所谓专家的误导,宝光之所以让人们感到“千载难逢”的原因,是当宝光呈现时,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以及知道该选取怎样合适的地势去目击它。正如彩虹出现时,如果不注意选择在开阔地带,背阳而立并仰望天空就看不到一样。

  鉴于宝光呈现所需条件是如此的易于满足,以至于它的呈现(几率)几乎和云海的出现(几率)一样平常。人们能见到宝光不外乎这样两种情况:有云海的晴朗天气和雨过天晴的云雾缭绕之时。当然,还必须有光照,不论是阳光或月光均可。笔者用400°的高感光胶卷于2003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六)和2004年8月29日(农历七月十四)分别在峨眉山金顶和黄山莲花峰拍到了月下宝光。

  至于说宝光的“可遇不可求”,现实究竟又是怎样呢?或许笔者亲身经历的下面两三个事例可以给读者朋友一些启示。

  2000年夏天笔者开始了对黄山宝光风景资源的实质性考察。8月12日早上我站在光明顶(黄山第二高峰)气象站嘹望,发现飞来石附近有云雾徘徊,推测在那里的游客一定可以看到宝光了,便迅速跑下去。约10分钟之后赶到现场,却看到有二三十位游客正在石凳上休息,另有几位游客在取景留影,全然不知宝光就呈现于近在咫尺的悬崖沟谷中。

  我小心翼翼地从正在照相的游客身后走过,扶着悬崖边的栏杆朝山谷下方望去,只见一轮彩光在袅袅腾升的云体上闪耀。而背对着飞来石相继合影的游客距离我不过两米远!当时出于观察人们对宝光的反应,特别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附近的栏杆有一边是悬空的),我没有告诉身边的任何人。两三分钟之后,由于天空云层增多,遮挡了阳光,宝光很快就暗淡下去,最终消失了。

  那张在黄山莲花峰北侧莲花桥附近拍到的宝光照片显示,照片右边登山的人们是看不到宝光的。鉴于宝光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得以欣赏,而那次宝光呈现的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当游客陆陆续续爬上来之时,我便主动提醒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的是自己无意之中看到的),看到宝光的游客们欢欣鼓舞,相互转告。

  [特别提示] 当时的天气状况是:早上有非常壮观的云海,从日出后不久,在莲花峰就看见宝光呈现在西边天空的云层上了(见图“绚丽多彩的宝光”);

  
以后随着云海高度的渐渐下降,可见宝光的地点也随之下移(角度逐渐偏向北边),午后已降到北边的莲花桥附近,照片所示就是当时的情形;直到傍晚,云雾时常在这一高度上下飘移,宝光也持续呈现(角度已偏向东边)到接近日落之时(见图“观音瑞现”)。

  这样的情景,作者在峨眉山也经常遇到。如果说,宝光对于上面一例的游客来说是“可遇”的话,则下一例的情形无疑是“可求”的了。有时,要看到宝光就像等待一场精彩的演出一样,所不同的是人们不知道宝光“出演”的确切时间。这时则需要人们耐心地适当等待。右下照片所示中的大部分游客就是在峨眉山金顶舍身崖(峨眉山最容易欣赏到宝光的景点)旁,经作者提示后有意停留10分钟~1小时左右的守望之后,宝光呈现时所表现出的欢乐场面。

  [特别提示] 当时的天气情形是:峨眉山金顶舍身崖附近的山崖下有簇簇涌动的云块,天空虽也有浓密的云,但不时出现云隙,只要云隙移来,露出蓝天,阳光照射到山崖下的云雾,人们就可以见到宝光了。

  这样说来,宝光的呈现再不是什么“千载难逢”的了。读者朋友不禁要问,究竟还需要注意什么才能更利于欣赏到宝光?在此,笔者建议:当您在山地景区游览时遇到有云海或雨后有云雾弥漫的情形,请留意附近有没有合适的山巅、高地及悬崖边,以及这些地方之下有没有云雾弥漫或云雾移上来。若有,则小心地走到这一带,背阳而立,让自己的身影投射到云雾上,即满足“太阳—自己—云雾”三者成一条直线。只要云雾距离不是太远(最好在数米至200米以内)且阳光足够强烈,您一定会欣赏到壮观的宝光景象的。这过程应特别注意安全,如现场人较多,则应相互谦让。

  

  顺便提一点,在观看日出云海时,请不要过早地急于在看到太阳升起几分钟之后即往山下赶路。若云雾在您所处高度附近萦绕,您不妨多逗留一会儿,转过身去欣赏其他方向的景色,说不定,宝光早就呈现在您身后不远处了!倘若云海在山崖下较远处游荡,也请耐心等候一下,说不定云海会因为气温的升高,不久就散成云片缓缓攀升上来。您要做的只是寻找合适的突出之地,伺机等待,以便让自己的身影及时地投射到将要飘扬而来的云雾上。

  笔者在峨眉山、黄山曾多次遇到向宝光许愿的朋友,是啊,宝光那缤纷的色彩、圆圆的光环,而且还能与自己形影不离,目击它时,无不让人感到它的美妙美好。面对神奇的大自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保护好自然资源,让神奇的美景永续呈现恐怕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读到这里,或许您再不会说宝光“千载难逢”了,下次再到相关景区旅游时,不妨注意它的呈现条件,说不定,一不小心就与宝光交上好运——一个璀璨绚丽的七彩金光忽然呈现在您及同伴的眼前!

  

  [相关链接]

  本文作者赖比星从小喜欢气象学,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农业气象专业,现任中南林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风景气象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目前正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新兴边缘学科“风景气象学”的开创性研究,宝光属于这一学科中一种相当引人注目的大气光象。然而,人们对这一自然现象知之甚少,因而显得十分神秘。赖比星从大学时代起就注意到宝光一直没有公认的形成原理,并对其发生浓厚兴趣,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所提出的“宝光的衍射—反射成像原理研究”等多篇论文获得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他的研究最初得到了单位领导章怀云校长、陈建华院长和康文星教授等的大力支持,到中科院攻读博士学位后又得到导师曾庆存院士和陈洪滨研究员等许多专家的鼎力支持,在峨眉山、黄山考察时还得到两风景区管委会及气象站(处)的全力支持。他希望通过多方努力,以期让有关风景区更好地开发宝光风景资源,让更多的人得以欣赏宝光的绚丽景色。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