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袋斜街走进600年老北京

老北京有许多横平竖直、纵横交错的胡同,也有不少斜街曲巷。在这诸多斜街里,最有名的,还要数什刹海边上的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烟袋斜街的形状恰似一只大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像烟袋锅儿。用“烟袋”为它命名,真可谓是名副其实。
  莫盛于此
  烟袋斜街始建于元朝,古称斜街市。钟鼓楼一带,在元代就已是繁华的商业区了。这是因为,它靠近积水潭这个吞吐转运南北货物的码头,也紧邻什刹海后海后门桥码头,是元大都在城北设定的商业区。元代地方志《析津志》用“富庶殷实莫盛于此”来形容这里,说鼓楼“东南转角街市,俱是店铺”,楼西一带“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楼左右一带则“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可见它当年有多么繁盛了。
  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为保持稳定,从南方迁来大批商贾富户。由于积水潭一带风景幽静,达官贵人纷纷在沿岸修建别墅。因此,这条连接积水潭和地安门外商业区的斜街,不仅繁荣依旧,还应运而生出一些为达官贵人、文人士子宴饮游乐服务的酒楼。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这里就有了著名的天香楼。
  明中期以后,通惠河淤塞,积水潭变小,交通货运逐渐改成陆路,钟鼓楼一带不如元代繁华;斜街市仍是一个热闹的商业中心。这大约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商人频繁出入北京,大多居住于德胜门、安定门一带。这为清代和民国初年斜街市的兴盛繁荣打下了基础。
  清朝的北京城在明朝内外城的原址上建都,所以城市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尽管这时已不再依靠积水潭作为吞吐货物的主要码头,钟鼓楼商业区依然保存了下来。从晚清到民国,民间用“东四、西单、鼓楼前”来形容老北京的商业旺地、市井宝地。
  钟鼓楼商业区得以保存,还因为积水潭-什刹海一带逐渐形成了风光旖旎的园林景区,有“城中第一佳山水”的美誉,是各阶层人士休闲宴饮的好去处。文人雅士常爱结伴到此游玩,吟风弄月;一些王公贵族、达官显赫纷纷在这里修建私家园邸,他们的豪奢排场促成了钟鼓楼商业区的发展。
  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这条街原叫“鼓楼斜街”,到了清光绪年间,才更名为“烟袋斜街”。
  这是因为,光绪年间是这条斜街最繁盛红火的时期。斜街里出现许多家饭庄、酒楼、烟铺、茶馆、浴池等,特别是出现了以经营烟具为主的店铺。
  清兵入关以后,满、蒙、汉军三旗,官员、兵民大多有吸烟的嗜好,烟铺也随之兴盛起来。地安门、鼓楼一带即有北豫丰、南豫丰烟铺,专卖各种旱烟和水烟。烟叶是装在烟袋中的,烟民对烟袋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于是,斜街上一家一家地开起了烟袋铺,其中最有名、气派最大的烟袋铺要数“同台盛”和“双盛泰”了。
  “同台盛”和“双盛泰”都是山西商人所开,烟袋铺不只卖烟袋,还卖各类烟袋杆:有乌木的、犀皮漆的、凤眼竹杆的;烟袋锅有黄铜的、白铜的、蒙古式带花纹的;烟袋嘴有玉的、瓷的,大小长短不等,可以按各人的爱好装配。除此之外,还有各式烟袋荷包以及火镰、火石及艾绒等。
  “同台盛”和“双盛泰”都建在高台阶上,店招特别惹眼——店门前竖起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真可谓是生动形象,一目了然。位于斜街东口路北的“双盛泰”烟袋铺,门口那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饭碗般粗,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别提多醒目了,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还有人传,这两家烟袋铺的老板都曾为慈禧太后通洗过水烟袋,因此名满京华。当时北京城里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鼓楼前的大烟袋——一窍不通。”可见这大烟袋在民间的影响。从此,“烟袋斜街”这个街名便叫开了。
  那时的烟袋斜街并不是为平民百姓服务的,而是为贵族官宦服务的高档商业区,如会贤楼、庆云楼、望海楼等高级餐馆,档次高,气派也足,令平民百姓望而却步。
  有趣的是,烟袋斜街还是古都西装裁剪的发源地——斜街东口有一家“都不昆”西装店。西装店的出现最早是在清末,一般平头百姓是不会做西装的,由此可见,它开在这里也是因为烟袋斜街属于高档商业区。当时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英国人庄士敦就住在附近的地安门油漆座胡同1号,可想而知,庄士敦要做西装,也会光顾这家西装店的吧。
  辛亥革命清廷退位之后,居住在什刹海附近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失去了俸禄,又“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于是开始变卖古玩字画。烟袋斜街的功能也由此重新定位,经营古玩、装裱字画的宝文斋、敏文斋、绣古斋、抱璞山房等纷纷落户斜街。那时,溥仪还在故宫,仍然使用宣统年号,就有太监乘乱将宫里的古玩玉器盗出,在地安门一带设店牟利。当时有说法称:“南有琉璃厂,北有烟袋斜街。”老北京们都把这里叫“小琉璃厂”。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烟袋斜街开始平民化,并逐渐变成一条雅俗共赏的民俗商业街。
  因水而生
  北京城建都时,街道都设计得是东南西北、方方正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斜街曲巷呢?据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考证,这些斜街原本都是河流故道。
  每个城市几乎都是依水而建。古代的北京地区曾经是水乡泽国,到处是河流和湖泊,这从一些老地名如“北安河”“骑河楼”“海淀”等可以看出来。天长日久,当这些河流湖泊干涸后,就演变成街巷了。河流多是弯曲的,因此,形成的街巷自然就是斜的了。如西城的东、西斜街,在明代就是一条与御河大明濠相通、最终流进西苑(中南海)的小河。至于地安门外的白米斜街、烟袋斜街,因为邻近什刹海,当初很有可能是两条小河,小河干涸之后演变成了两条斜街。
  还有一种说法叫“淤积说”,认为白米斜街、烟袋斜街是由于什刹海的逐渐淤积而形成的。此说的依据是,进入烟袋斜街东口约40米,可看到两侧房基均高出地面1.4米,因此,东口附近的店铺都是高台阶;而在斜街西北处,即大石碑胡同南口一带,房基渐比路面高0.5米;至斜街中部南侧至义溜河沿处,路面形成慢坡,说明烟袋斜街的形成与什刹海河岸的变迁有关。20世纪60年代修建地安门百货公司大楼,人们施工中曾发现元代海子的石驳岸遗迹,证明这里原为元代海子的东北岸。因此,人们推测,烟袋斜街在历史上曾为海子的水面所覆盖,因长期淤积以及历代累积灰土、垃圾并填土建房,逐渐形成民居和新街巷。因为是沿着海子岸边逐步发展,致使街道走向形成斜街。无论是“故道说”,还是“淤积说”,烟袋斜街的地理形成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不能不提到漕运。
  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大都,布局是“前朝后市”,即从永定门到三大殿是朝,钟鼓楼后是市场,为此开凿了一条180千米的通惠河,接通南北大运河,使南方货船直接到大都靠岸,各种商品源源不断供应大都市场。
  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为了港口码头。大米、茶叶等货物源源而至,附近船舶如云,商栈林立。这就非常需要在德胜门至鼓楼前有一条通道,鼓楼西大街包括烟袋斜街由此应运而生。这条斜街非常实惠,它解决了交通急需,缩短了码头到斜街市的距离。所以说,斜街的形成与元代的漕运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烟袋斜街是当时这一带运输贸易的生命线,也由此成为北京城内最早的斜街。
  明代以后,城市中心南移,通惠河水道开始淤积堵塞,运粮船已不能驶入积水潭。明清两代虽因漕运的需要多次疏通,但最终也没有恢复当年的面貌。即便如此,鼓楼西大街——包括烟袋斜街,基本保持着600多年前的格局和模样。
  道观澡堂
  除了烟具店、古董店和装裱字画的,烟袋斜街里还有不少其他去处,值得一提。
  先说跟宗教有关的。烟袋斜街曾有过3座古刹:一个龙王庙、一个三元伏魔宫、一个广福观。龙王庙紧邻鑫园澡堂,面积仅6平方米,庙前有一口水井。《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元大都斜街有一口铜口、铜帮的水井,指的就是这个井。小庙、水井和伏魔宫早在60年前就已经毁掉了,留下来的只有位于烟袋斜街中段路北的广福观。
  根据明代史书《宛署杂记》中的记载:广福观是明天顺三年(1459年)由一个姓彭的太监投资修建的,建成之后上报给皇上,皇上赐名叫广福观。在明朝,广福观是专门管理全国道教的机构“道录司”所在地。
  明代文人李东阳《西涯杂咏十二首》里有一首《咏广福观》:“飞楼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时有步虚声,隋风渡湖水。”据说,李家住在今什刹海前海西南端,从那里就能看见广福观在水面上的倒影,可知当时观前没有遮挡,一片开阔。
  到了清末,逊位的末代皇帝溥仪辞退了大部分太监。这些太监的地位大都比较低贱,既无一技之长,也没有住处。他们中的一些人出宫之后就奔了附近的地安门了,广福观一时成了收留“下岗”太监的集体宿舍。
  说完道观,再说澡堂子。
  烟袋斜街东口路北,紧挨着大石碑胡同南口有一鑫园澡堂。鑫园澡堂创办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店,在北京城也可算是当时屈指可数的高档浴池。据说,它最早的东家与慈禧太后的红人大太监李莲英还有些关系。鑫园澡堂历经晚清、民初、日伪、民国与共和国几个时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在营业。
  据当地老住户回忆,20世纪50年代时,澡堂子用白色瓷砖贴内墙墙面,大门边嵌着“鑫园澡堂”和“温热双池”八个绿色瓷釉的大字,里面有公共浴池和单间浴室,也有搓澡、修脚、理发、喝茶等服务。
  所谓“温热双池”,是将大方池子隔成一个个一米宽的长条池子,分别有热水池、温水池供客人选择。
  在池子里泡够了,来大堂休息,有床位可以躺。服务员会不断地给客人续水、送热毛巾,与客人说说笑笑。那时候,北京人大都住在平房里,家中有浴室的很少,只能到澡堂子洗澡。当时,能约上二三好友,结伴到鑫园澡堂这样的公共浴池洗澡,也的确是一种享受。
  后来,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温热双池”和“躺着聊天”的享受越来越打了折扣;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只能“脱筐儿”了。所谓“脱筐”,就是洗澡的人把衣服脱在一个竹筐里,洗完澡,穿起衣服就走人。
  再后来,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市民从大杂院搬进了楼房,有了自家浴室,不用再去公共浴池洗澡了。鑫园澡堂的生意一落千丈,干脆关张。2008年重新开街,“鑫园澡堂”改成了“鑫园客栈”。
  “鑫园客栈”保留了原“鑫园澡堂”的一些面貌和经营特色,客栈房间的装饰和布置都是仿清朝宫廷风格而成,巧妙地融入了什刹海的人文、地域景观,成为一个“住胡同、住老街、住百年老店”的特色酒店。
  从“鑫园澡堂”到“鑫园客栈”,澡堂子见证了烟袋斜街的百年沉浮。
  今日风光
  早年,烟袋斜街里还有钟表铺、裁缝铺、绱鞋铺、油盐粮店、豆腐坊、弹花坊和杂货铺,有卖糖葫芦、吹糖人的摊子,也有扎灯笼、风筝和剪纸、面塑等民间工艺品的小店。随着时代变迁,这些铺子如今已不复存在,风味小吃、小手工艺品的经营却红红火火地延续了下来。
  说起烟袋斜街及附近的北京风味小吃,那可多了去了。早先,有徐家包子铺、义和轩酒馆、王记早点铺、温家烧饼铺、公和魁清真饽饽铺以及李二炸虾等。如今,斜街紧邻后海酒吧一条街、烤肉季、姚记炒肝店、爆肚任、王胖子驴肉火烧等特色小吃店,成了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2007年5月,烟袋斜街特色商业街建设工程开工。这条老街被改造成步行街,街内遍布酒吧和民间工艺品商店。经过一年多的改造,烟袋斜街特色商业街于2008年7月21日建成开放,这条老街及周边环境尽显明清街市的古朴风韵。
  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后,今天的烟袋斜街成为一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融入多国元素,集观光、旅游、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北京特色文化街。
  【责任编辑】赵 菲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