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在岩石上的王朝

我曾像天上的白云一样从云冈石窟飘过,但心却留了下来。

  当看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千手观音》,我仿佛找到某种默契。《千手观音》从何而来?果然,那天无意看到一个访谈节目,该舞蹈编导张继钢透露:“我的家乡是山西,经常去云冈石窟采风,观音千手形态可以说酝酿了很长时间,《千手观音》素材就来源于云冈石窟。”难怪。

  若干年前,曾去过敦煌莫高窟,戈壁中被风蚀尘掩的石窟早已辉煌不再,只留下黄土残壁撼人心魄,令人心酸。那年,朋友邀请我们去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云冈石窟,没动身之前,心里一直疑虑,云冈石窟也这样?

  从山西大同向西16公里,便到了武周山麓,也终于邂逅了东西绵延1公里的石窟。

  原来,距北京300多公里的山西大同是辽代五京之一的西京,北魏也曾定都于此,并在此建造了云冈石窟。因其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冈石窟。

  武周山并不高,海拔也就几十米,却给人以苍凉辽阔的印象。先到第五、第六窟参观。当面对山壁上这些北魏时期雄伟的石刻时,很是震撼,语言已无力,惟有默默欣赏赞叹。

  五窟与六窟为一组双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的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七窟优美而自然的六个供养天人雕像有“云冈六美人”之称,第八窟五头六臂乘神鸟的鸠摩罗天有东西方艺术结合之妙;第九到十三窟被称为五华洞,因为清代时在石像外塑泥进行了彩绘,风格华丽。角线部位的三层佛龛的顶层周围有许多小佛像,是云冈最小的佛像,只有两厘米高。

  第十二窟被称为音乐窟,顶部雕有众多伎乐天,手持各种不同乐器,第十三窟的交脚弥勒菩萨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其中有三尊佛像被盗,现在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在云冈,会发现很多尊石雕被分身而盗,他们至今蒙羞在东洋或西洋的博物馆。那神圣雕像被盗走而留下的残缺,是一处处打烙在中华民族身上的巨大创伤,尖利地疼痛着每个华夏儿女的心。走过这里,我就仿佛听到一声声无言的呐喊,冲荡着我心胸的岩壁……

  第十六到二十窟被称为昙曜五窟,是最早开凿的。北魏“太武灭佛”、“文成复法”后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规模宏大。第十八窟是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

  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走过二十窟,才知道在云冈,第五至二十窟为其精华,其他石窟因严重风化和人为的破坏,都已经面目全非。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所,有大小石窟佛龛1100多个,石刻造像50000多尊。这批精美的雕塑,融汇中外艺术于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云冈,总能为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雕像而激动,即使你以前对这类艺术一点不认识,一点也不了解,可是,一种美的享受时刻环绕着你,仿佛心灵得到洗涤,人性也向善,向往美好生活之情由然而生。

  北魏拓跋氏王朝从道武帝建都平城,直到孝文帝迁都洛阳,曾经在大同盘踞了近一百年。云冈石窟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此间北魏国力强盛,先后在军事上打败了后秦、北凉等国家,掳掠吏民工匠及宗族僧徒数万名,随之也将佛教及石窟造像艺术引介进来,从而形成中国佛教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凿崖造寺之风几遍及全国。

  与同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等(以上石窟的开凿年代前后相差不超过120年)相比,云冈石窟以其开凿年代较早、保存资料较多、建造手法丰富独特以及雄伟的气势而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堪称北魏建筑的典型代表。云冈石窟也是举世公认的与印度犍陀罗、阿富汗巴米扬佛教艺术齐名的东方艺术瑰宝,2001年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也和敦煌、龙门并称我国三大古代石窟。

  云冈石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可以产生梦想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规模宏大,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雕刻精美,而是因为它在武州山脚下巍然屹立的1500多年,目睹过一个个王朝的更替,经历了一个个民族的灭亡与发达。云冈石窟可以说是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北魏这个鲜卑人的世界,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就这样在历史的寒风里淡然消失了。而他创造的文明却永久地保留下来。以我们今人的眼光看,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馆藏着北魏王朝的历史;它更是一册鲜卑民族的文化史,浓缩着鲜卑民族的文化。

  西晋末年,五胡乱中原,十六国杀伐迭起,政权更迭繁仍。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次第登场,民族间的碰撞、融合风起云涌。随着时间的推移,兴于阴山之下的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强盛,便有了四处征伐的野心,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扫平各族,统一了北方。刀光剑影中,目睹着北方诸民族的兴盛、衰落、混合、分解乃至消亡,感受着汉文化和儒家学说无所不在的渗透,北魏鲜卑族贵族在以铁骑统帅万民、虎视北方的同时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鲜卑族正失去民族的纯洁性,正在一点点地被汉族同化。北魏统治者急需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在精神层面上与汉儒家文化相抗衡,同时也为自己的统治寻找与儒家“天道说”类似的理论依据,以使鲜卑族传统永传后世。

  在经历了太武“灭佛”的反复后,鲜卑人最终选择了佛教,并以皇家之实力倾力营造云冈石窟,使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成于一个朝代并深深地打上了鲜卑民族烙印的石窟艺术。

  大约在公元460年,一个叫昙曜的和尚来到了云冈,这里,武周山一片荒凉,有的只是山前的小河汩汩流淌。河里的水很清但冰凉,河内无鱼。昙曜在进行了观察之后,觉得风水不错。不多久便带领一群工匠开始在这里丁丁当当建寺造像。著名的“昙曜五窟”所雕刻五尊四至五层楼高的大石佛,就是按照“皇帝即如来”的旨意,把北魏太祖以来的5位帝王形象搬到山崖的释迦牟尼佛身上。

  在经历了若干个岁月之后,五尊高大端庄的佛身屹立在世人面前。开光的日子高僧云集,朝官拥立,皇上也亲自驾到。大家争相朝拜着。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五座大佛实际是祭奠先祖的五座真身形象,也就是皇家的祠堂。那些澎湃着鲜卑族血液的皇亲贵族们,一定想借大佛的护佑,祈祷江山的永固和统治的安稳,并以此昭示天下鲜卑的永恒。

  历时40年的开凿,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时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40000余人。当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艺术创作。至今,仍留有中外文化交流的斧痕。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迁都洛阳后,公元500年,北魏开始开凿龙门石窟,但鲜卑贵族认为,那些基本上都汉化了的佛像已经不再属于鲜卑人了!于是,留在平城的鲜卑遗族们继续以己之力营造着鲜卑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云冈石窟。公元523年,北魏发生“六镇起义”。和平日久,再加上佛教祥和慈悲教义的耳濡目染,草原部落的血性沉寂了,鲜卑人曾经引以为骄傲的杀伐武功没落了,北魏政权风雨飘摇,云冈石窟停建!公元533年,鲜卑人政权北魏王朝灭亡!隋唐以后,作为民族的鲜卑不存在了!

  徜徉在云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我暗想,他们真的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了吗?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公元2001年岁末,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传来一个令石佛也为之动容的特大喜讯——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云冈,民族的云冈,世界的云冈,迎来又一春天。

  【责任编辑】张田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