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与网下的分裂

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开辟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既可以直抒心臆,也可以浇心头块垒,还可以表达公众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各种意见。尽管有人认为网络不能代表民意或只是少数人的民意,因为在眼下还有不少中国人上不了网,但现在公认的看法是,网络民意是整个社会心理的一种突出反映。

  

  网络民意和网络暴民

  

  今天中国的言论、心声或民意有一种突出的表现,即暴力性,指的是鼓动暴力和粗口骂人以及人身攻击,而且出现了一种相当矛盾和相悖情况,即现实中与网络上社会心理的自相矛盾和相当的不一致。

  成都一位叫曾颖的作者发表于2002年的《桃花源祭》在2004年被江西一名考生抄袭使用,得了高考满分(涉嫌抄袭的高考满分作文目前已收录在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全国高考热点题库·语文》)。2006年5月13日,作者意外发现这一情况后到网上发了要追究到底的一个帖子,却招来骂声一片。

  北京市高院对郭敬明剽窃案做出终审判决:郭敬明和春风文艺出版社赔偿原告庄羽21万元人民币,并要求二者于7日内公开道歉,停止售书。虽然郭敬明已将21万赔款如数交讫,但对于要公开道歉,他却在博客上表示,“我不会道歉!”原因之一在于网上有7000多人支持郭敬明,但原告庄羽表示要申请强制执行。

  相似的是刚刚落下帷幕的“铜须事件”。2006年4月13日,某论坛一位悲情丈夫声称自己的妻子幽月儿与一位叫铜须的人有了外遇,于是招来了网上数万人对铜须的“追杀”,一些网站贴出《江湖追杀令》,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公司、学校、医院、商场、公路、铁路、机场、中介、物流、认证,对铜须及其同伴甚至所在大学进行抵制。还有人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尽管铜须用长达六分钟的视频来否认桃色事件,“受害者”丈夫也承认对其妻红杏出墙的说法多有不实之处,请求网民取消追杀,但还是无法平息这场惊天动地的网络骚乱。

  对这种网络上的民意和行为,一些人认为是一种网络暴力,那些鼓动追杀的网民实际上就是鼓动暴力,也是“网络暴民”,当然“网络暴民”还被用来指那些满嘴粗口和骂人并进行人身攻击的网民。

  

  矛盾心理的反映

  

  除了网络暴力或哄客现象外,更主要的是这些个事件中反映出的网络与现实民意、舆论的不一致。网络和现实中,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审判,哪一种才是言为心声,哪一种又是言不由衷或者是说反话?说得严重一些,由于网络的介入以及加上中国长期的历史原因,国人的网络与现实中的言行是否发生着“精神分裂”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抄袭大多数人甚至绝大多数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因为这既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又是一种不劳而获的不诚实行为。由于包括抄袭、剽窃、造假在内的行为在中国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遭到了千夫所指和八方围剿。在刚刚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呼吁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科学不端行为监察制度和科研学术道德教育制度等,有力促进整个学术界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进程。

  而在此之前,当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出版的《想象的异邦》抄袭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被披露后,北京大学做出了停止王铭铭招收博士生的处分决定。该校社会学系也免去了王铭铭担任的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人类学教研室主任等学术职务。当然,现实的舆论认为这样的处理并不到位,但反映了社会心理对抄袭、剽窃等行为的痛恨。

  然而,为什么在现实中抄袭、剽窃等行为如同老鼠过街,但在网络中却成了香饽饽,抄袭作文得高考满分不仅没有受到指责,反而得到容忍、同情和庇护,相反倒是要追究抄袭者责任的人受到指责、讽刺,甚至谩骂;被认定抄袭却拒不道歉,还得到网民的同情和支持?这与现实中对待抄袭行为的道德和价值评价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言为心声还是言不由衷?

  

  同样,网络中对“铜须”的声讨、追杀如果代表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多年来秉承的道德和价值观,谴责第三者并用暴力消灭婚外情(对通奸者沉河、砍头等),那么又如何解释连外国人现在都惊异的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性开放”现象以及整个社会对此的宽容呢?且不说贪官的养情妇和要占有多少女人才算有本事的现象,仅仅从反映社会心理的一些言词和行为就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国人对婚姻以外的情爱是多么地宽容。

  比如,一夜情、婚外恋、小蜜、同居、包二奶;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大二结婚,大四离婚等等。甚至还有公开讨论的“一个女人要睡多少男人才值”或“一个男人要睡多少女人才划算”等等,无不昭示着当下的社会心理对情爱和性爱的宽容甚至放纵。但为何网上披露了一个与人偷情或是第三者的铜须就要受到严厉的追杀呢?这种网上和现实中伦理、情感和言行的不一致是否代表着社会心理的部分“精神分裂”呢?

  最为重要的是,现实和网上的民意哪一种才是言为心声,是人们真实心态的表现?这有些让人担心。由于网络的特点,解除了人们多年来不能自由发表意见或讲真话的束缚,所以可以把网络的言论视为更真实的民意。如果这样,为抄袭叫好和追杀第三者的心态就令人更为震惊,难道人们真的以抄袭为荣以追杀第三者代表正义?而另一方面,也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并且可能规避人们说话的责任,所以很多言论并非认真的,而只是一种玩闹,言不由衷,那么网络的民意就可能是虚假的,当不得真。

  而这样的结果不正应验了一些人的判断:网络不代表民意,至少不是大多数人的民意。但今天还可以为这个论断加上一个理由,网上的言论、价值判断与现实的言论和价值判断相悖。

  如果真是这样,是互联网在中国的走火入魔或误入歧途,还是我们的社会心理真是出现了错乱?

  

  可能的原因

  

  无论网络中的心理和行为与现实中的心理行为有多大的差异,都不能不说这是中国目前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但是,为什么网上的心理和行为会出现与现实心理行为迥然相异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网络暴力”、“网络暴民”?

  除了网络的匿名和要负的责任相对模糊,甚至骂了人进行了人身攻击也不一定能受到追究的网络社会虚拟的特征外,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解释网上心理与现实心理不一致的地方。这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心态。也就是说,当自己的行为不端受到指责时,人们通常会找的理由是,大家都在这么做,为何要单单指责我一个人,大家都彼此彼此罢了,没有必要假正经。

  曾颖的文章被抄袭,自己要追究反而在网上遭到骂声一片,这让他摸不着头脑,已经不知道现实生活到底还有没有公理和正常的道德判断。其实,曾颖只是无数受害者中的一个,并且背了黑锅。因为由无数“曾颖们”的文章已经被“无良主篇”编入《高考满分作文》中大赚其钱,成了书商、编者用来赚钱的敲门砖。

  大家都在利用高考满分作文,都彼此彼此,为何要单纠缠学子而不追究始作俑者?再说,莘莘学子也没有拿这些文章去换钱,只不过使用一下,换一个高分而已,如果要追究,那么始作俑者——编(《高考满分作文》的人更应当被追究,为何不追究他们?只追究学生抄袭而不追究始作俑者,是不是丢了西瓜,抓了芝麻?由此公众的看法也就变成了,抄袭不过就是使用一下,只是小事一桩,用不着上升到道德层面,因而抄袭和利用“满分作文”就成为了一种正常行为,用不着负道德,甚至法律责任了。这也就是曾颖要追究抄袭自己作文的人,反而遭到网上骂声一片的原因。

  由此看来,网络心理与现实心理并不会有很大的矛盾,比如五十步笑一百步和法不责众的心理。还有对现实问题的逆反心理,也是网络和现实心理不一致的原因。比如现实中的性开放受到宽容,但在网络中却以传统道德的正义和严格来指责性开放。了解了这些情况,也就可以解释网络和现实心理的差异,并找到疏导的方法。

  【责任编辑】张田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