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环保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国内外环保人士中最为流行的一个词汇。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危机: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无一不与生物多样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后,世界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以往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转入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通常是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部分组成。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了景观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第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遗传多样性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多型性的生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聚合并相互作用又构成了景观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提出对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解读景观多样性

  

  想要弄懂景观多样性的相关概念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首先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景观要素?

  景观要素,又称作一个生态系统,是组成景观的基本单元。景观要素依形状的差异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例如:农田构成了景观的基质:而城镇的建筑是景观中最具有特色的斑块,其他的斑块还有如:林地斑块、湖泊(池塘)斑块、农村聚居地斑块、城市中大型绿地斑块等;河流、道路、林带、树篱则构成了城乡的廊道。

  斑块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一般来说,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才有可能涵养水源。联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的安全和健康,庇护大型动物并使它们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而且可以允许自然干扰(如火灾、瘟疫)的交替发生。总体来说,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特别是一些特有物种可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对某一物种而言,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而小型斑块则不利于林内种的生存,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不能维持大型动物的延续:但小斑块可能成为某物种逃避天敌的庇难所。因为小斑块的资源有限,不足以吸引某些大型捕食动物,从而使某些小型物种幸免于难。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如林带、树篱、河岸植被带和道路等。它是联系孤立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线性结构,按照来源的不同廊道可以分为干扰廊道、栽植廊道、更新廊道、环境资源廊道和残余廊道。不同的廊道适合不同的景观类型,如防火隔离带和传输线等干扰廊道适于森林景观,而防护林带和绿篱等栽植廊道则适于农业景观。一般认为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但廊道本身又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因为它也可以引导天敌进入本来是安全的庇护所,给某些残遗物种带来灭顶之灾。例如高速公路和高压线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是重要的运输通道,但对其他生物来说则可能是危险的障碍。

  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其面积最大,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稳定和动态起着主导作用。在这一景观镶嵌体中,包括生物的、非生物的和人类的作用。生物的作用如:动植物的生长、传播和迁移、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物之间各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非生物的作用如:空气的流动、水的净化、土壤的状况等。

  其次,什么是景观?

  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或者说景观是以相似的形式在整个面积上重复出现的,具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土地区域。它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载体。地球表面有各种景观,如农业景观、森林景观、草地景观、荒漠景观、城市景观、村落田园景观、果园景观等等。各种各样的景观构成了景观的多样性。

  再次,什么是景观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就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或变异性,它揭示了景观的复杂性,是对景观水平上生物组成多样性程度的表征。景观多样性可区分为景观类型多样性、景观斑块多样性和景观格局多样性。

  景观类型多样性是指景观中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性,类型多样性多考虑景观中不同的景观类型(如农田、森林、草地等)的数目多少以及它们所占面积的比例,景观斑块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斑块(广义的斑块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数量、大小和斑块形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景观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以及斑块与斑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格局多样性多考虑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同一类型间的连接度和连通性,相邻斑块间的聚集与分散程度。

  

  最终目标是环保

  

  理解了上面三个问题后,我们就可以把景观元素作为出发点,进行环保活动。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的整体保护,并通过保护景观的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活动就是景观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

  栖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栖息地的消失直接导致物种的迅速消亡,而栖息地的破碎化则导致栖息地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物种缺乏足够大的栖息和运动空间,并有利于外来物种的侵入。适应在大的整体景观中生存的物种一般扩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响。故此,要从景观层次上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首先要分析现存景观元素及相互的空间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方案来利用和改进现存的格局,建立景观保护基础设施。

  尽管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有所不同,一些空间战略还是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这些战略对克服人为干扰有积极作用,主要包括:

  1.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这是自然保护中最传统的战略,其基本思想是将保护对象尽量完整地保护起来,并将人类活动排斥在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以外;

  2.建立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缓冲区或过渡带的功能是保护核心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演替,减少外界景观人为干扰带来的冲击。通常的方法是在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周围划一辅助性的保护和管理范围;

  3.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对抗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空间战略是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之间建立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不过要谨慎考虑廊道的数量、宽度、乡土特性,还要特别注意廊道应当是自然的或是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复;

  4.在关键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作孤立栖息地之间的“跳板”,或增加一个适宜于保护对象的栖息地,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同时也可提高景观的美学价值。

  

  关注,再多一些

  

  保护好景观多样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景观多样性的研究正越来越受世人关注。在我国这个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景观多样性丰富的国家,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我们对环保的关注,难道不应该再多一些,再深入一些吗?

  [责任编辑] 唐 宇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