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太平洋(上)

今天,假如有谁说某人发现太平洋,肯定难以置信。太平洋就清楚的标明在地图上,难道还要谁去发现不成?这一命题本身就没有意义嘛。然而,太平洋真的被发现过,而且这一发现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

  

  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

  

  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是西班牙人巴尔博亚。据说,年轻的巴尔博亚和当时许多人一样,报着寻找黄金的美梦,爬上一艘前往“新大陆”的帆船,藏在咸肉柜里,偷渡到哥伦布曾到达过的加勒比海的海岛,并在当地土著居民的帮助下闯进了巴拿马地峡,1513年9月25日,当这位年轻的西班牙探险者翻过地峡的最高点时,他眼前见到的是波光粼粼的南方大海。于是,他把自己所见到的太平洋,命名为“南海”。既然大西洋和自己发现的“南海”,仅为一条狭窄的地峡所隔,为什么不将其挖通,将两大洋连接起来呢?这是人类第一次提出挖掘巴拿马运河的大胆设想。年轻的探险者非常狂妄自大,他自封是“南海”的“海军上将”,继续作他的“黄金美梦”。在争夺殖民地和黄金的斗争中,巴尔博亚被他的竞争者控告“判国罪”,最后被斩首。

  后来的欧洲探险者从巴尔博亚的探险实践中,不仅了解了巴拿马地峡对面存在一个无边无际的“南海”,而且他们还相信那里有“铺满黄金的城市”。在这群探险者中,有一位杰出的航海家,他就是葡萄牙的麦哲伦。麦哲伦指挥着“胜利号”、“维多利亚号”等五艘仅有百余吨的帆船,穿过大西洋,绕过狂风恶浪的麦哲伦海峡,进入了新的大洋。也许是一种巧合,经过几十天的大风大浪和生死搏斗的麦哲伦,突然被眼前风和日丽、平静无浪的“南海”惊呆了。欣喜之余,他将“南海”改称为“太平洋”。

  可悲的是,麦哲伦没有死于狂风恶浪,却死于和当地土著人发生的冲突之中。1512年4月7日,麦哲伦的探险船队来到菲律宾群岛,因这一天是圣拉萨鲁斯节,麦哲伦便把自己登上的这个群岛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9年后的这一天,也就是1521年的4月7日,在探险者登上马克坦岛时,与岛上的土著居民发生冲突。岛民为捍卫自己的家园,拿起棍棒、刀箭,与登岛的欧洲人展开激战,麦哲伦在这场战斗中中箭身亡。次年9月8日,“维多利亚”号的水手战胜风浪和疾病,回到桑卢卡尔港。麦哲伦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探险航行,拓展了人们对地球知识的整体认识。

  第三位发现了太平洋的是英国人詹姆斯·库克。库克是一位探险家、航海家、制图学家。在他的一生中,他先后进行了三次探险航行,为人类了解太平洋增添了许多地理新发现,他还找到了长期海上航行预防坏血病的方法。今天,人们能在航海图上清楚地认识太平洋,许多都是建立在当年库克船长航海探险实践基础上获得的。

  1768年8月26日,库克船长带领他的探险船队第一次进行环球探险航行。他从英国的普利茅斯港起航,进人大西洋,绕过南美最南端的合恩角,进入太平洋地区。次年4月,到达南太平洋的大溪地,接着向西到达现在的新西兰,考察了南岛、北岛之后,继续向西航行,到达了澳洲,接着北上,经爪哇、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回到英国。

  库克船长的第二次探险航行是在1772年,这次探险航行中,库克船长花了很多时间对南太平洋中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夏威夷这三角海域中进行详细考察,发现并考察了复活节岛、汤加、新赫布里底斯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和诺福克群岛,随后于1775年经南美洲南端和大西洋回到英国。

  库克船长的第三次探险航行是在1776年7月12日开始的,这次探险由西向东航行,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经印度洋,澳洲、新西兰等地,向北发现的欧胡岛、库伊岛和尼豪岛(夏威夷群岛)等。次年2月,库克船长向西航行,抵达北美的奥勒岗海岸,后向北航行,经白令海、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但是,寒冷与冰山使库克不得不放弃继续向北的打算,又回到了夏威夷岛,然而,探险队的水手与岛上的土著居民发生冲突,交战中,库克船长被杀死,更为残忍的是,库克的尸体未能被抢回,被土著人生生吃掉了。这件事发生在1779年2月14日。

  库克船长的去世,宣告了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时代的结束。实际上,在这二三百年的地理大发现中。为此献出一生的欧洲人还有许多,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历史遗忘了。但是,人们还是记住了从巴尔博亚到麦哲伦再到库克所经历的对太平洋的地理发现。

  

  海岛原是海之峰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星星点点散布着大约两万多个岛屿。这些岛屿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大陆型岛屿,主要包括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以及新西兰的北岛和南岛。这类岛屿的共同特点是:面积较大,平原狭小,多丘陵山地,山势高峻,第二类是海洋型岛屿,主要包括美拉尼西亚群岛的部分岛屿、波利尼西亚群岛和密克罗西亚群岛等。在海洋型岛屿中,又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大类。火山岛一般以丘陵、山地为主,海拔较高,山势陡峭,火山众多,如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活火山,海拔4170米,是大洋洲最高的活火山。而珊瑚岛多数位于珊瑚环礁上,面积比较小,地势低平。对于太平洋海岛这样的分类看似简单,可是,为了获得这样的知识,人们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特别是20世纪初,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论和板块构造论的形成与发展,才给太平洋海岛的形成机理与本质,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两个看来毫不相干的地理发现。一个是德国气象学家、天文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并在1915年出版了他的《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大约同时,另一位德国化学家为寻找在大西洋上的海水中提取黄金的方法,意外地发现了大西洋中脊,即在大西洋中部洋底有一条呈“S”状的巨型海底山脉。然而,由于魏格纳无法找到大陆漂移的动力原因,加上那位化学家在北极探险中身亡,大陆漂移说很快便被人们遗忘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提出了海底扩张理论,大陆漂移论又重新复活。

  赫斯在二战时曾是一名舰长,他利用舰上的声纳设备对太平洋底做了详细调查,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在1963年,赫斯发表了《对海盆历史的进一步评价》的论文,对大洋海底洋壳的形成与发育提出了新的解释。赫斯认为,岩浆从地球深处涌出,形成洋脊新的洋壳,涌动的岩浆产生张力,把大陆板块向两边推开,这一过程便叫海底扩张。地壳板块不断形成,涌出的熔岩最终促成了洋中脊的形成。海底火山有助于熔岩上升,形成海脊山峰,露出海面的便形成海岛。太平洋洋壳像一个缓慢移动的“传送带”,沿洋脊呈对称相反方向移动着。这个理论与先前的大陆漂移论相结合,形成了人们普通接受的板块构造论。

  也是在这个时期,随着深海探测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大洋海底有了全新的认识,发现“大洋中脊”山系不仅存在于大西洋,在印度洋、北冰洋和太平洋都存在,而且这些山系首尾相连,连绵5.6万千米。在太平洋底部,有海底平原、海底丘陵、海沟,海岭与海盆交叉分布。东太平洋底的海丘绵延。1.5万千米,而中太平洋分布着皇帝海山、夏威夷海岭,莱思海岭、土阿莫土海岭等,有趣的是,在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处,有20条水深达2000米以上的大海沟,超过10000米的有马里亚纳、汤加、日本、千岛菲律宾和马德克海沟。而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达11034千米,为地球最低点。过去,由于海水的阻隔,人们看不到海底,在高科技的帮助下,人们才了解到散落在赤道太平洋上的海岛是海山、海岭或者洋中脊露出海平面的部分。如果从海底算起,许多海岛都有数千米之高,也就是说,人们是在数千米高的山巅上生活着的。因为有了海水,让这不可思议的情景成为了可能。

  [责任编辑] 庞 云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