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评价偏颇的苦果

据有关方面设计,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

  中国科研成果大部分无实质价值的现象早就出现了,只是环境的使然和处于中国式的成果评价体系中,相当多的科研人员身不由己地在制造那些盆景景观式的成果,中看不中用,既浪费国家钱财,又起不到推动社会前进和造福于人们生活的作用。这样的科技成果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自欺欺人罢了。

  造成这种苦果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句话,是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方式和标准。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论文数量,而且是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如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这种评价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弊病,比如标准单一、机械和片面,因而不可避免造成论文的数量多,但质量低;东拼西凑的东西多,有实质内容的少;为了评职称和评成果的论文多,而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能实际应用的少。

  这里就得弄清和明确到底什么是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发现、新知识、新概念和原理,以及技术的实际应用(实际上社会更看重这一点),而且包括科学方法和思想。罗素的话表述得非常清楚: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成果)。这就是说,科研成果既有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科和内容,也有探讨抽象理论意义的内容和理论,两者是相互依托,互为因果的。因而科研和成果既博大,又精深。

  如果把成果仅仅局限在发表了多少论文,而且非要是SCI收录的论文上,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只求数量没有质量的“成果”。所以,尽管中国的SCI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

  另一方面,也许真正的科研成果并不在SCI论文之中,而是那种突破了现存的条条框框,不为生存体制所束缚,不在为了生存的逼迫之下苦苦挣扎的研究。俄国数学家佩雷尔曼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就是如此。佩雷尔曼的研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所谓学术论文的所有条条框框,包括必须有学术论文的规范和固定写法: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而且是传统的纸质学术刊物,还得是世界公认的权威刊物,至少是SCI刊物,以及有较高的SCI因子(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必须先要有同行评议才能发表等等。

  与所有这些条条框框相反,2002年11月起佩雷尔曼很随意地把自己的三页简短的论文贴到互联网上,宣布他解决了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后来国际上的数学专家给予了逐一分析和解读,无法找出其论文的漏洞,从而证明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现存的对科学研究和成果的评价体系、方法和标准必须予以改革,那种典型的中国式科研——课题=经费=论文=水平=好处——更需要彻底改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