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财神

每逢春节,广大的汉族民众在纷繁的民俗活动中,有一项必不可少:迎财神,祭财神。人们在按着世代传承的民俗程式操作着的同时,也完成了心灵的期盼与精神的归属。财神已经成为民众祈求招财进宝、生活富足的一个符号被善良的民众崇拜着、供奉着。

  

  英勇武财神

  

  武财神有赵公明、关帝。赵公明即赵玄坛,又称“赵公元帅”,最早出现于晋人干宝的《搜神记》,称其为取人性命的冥神,稍后陶弘景《真诰》则称其为致人疾病的瘟神。元无名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说其“钦奉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元帅”,司职“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等。赵公明之所以成为财神,得益于明人小说《封神演义》,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册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路神灵,此时的赵公明才从“恶神”转型为“财神”。其后,小说戏曲恒演不辍,推波助澜,赵公明最终成了家喻户晓的财神。在民间,赵公元帅多以骑黑虎,顶盔贯甲、左手托金元宝、右手持银鞭、身边有奇珍异宝装饰的形象出现。

  关帝即关公,史有其人。据晋陈寿《三国志》记述,关羽,字云长,生于山西,仪表威武,武艺超群。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起兵争雄,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帝国,后大意失荆州,被孙权部将所杀。因曾有恩于曹操,所以曹操刻沉香木为躯,厚葬于洛阳。小说《三国演义》将关羽的这段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勇猛、重义、忠贞的形象家喻户晓。

  据记载,对关公的信仰始于南北朝,公元567年,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其后的封建君主为巩固其统治所需,大肆宣扬关公的忠孝节义,使关公信仰在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段内迅速发展。从隋唐至明代,关公庙宇激增,封号不断。到了清代,清统治者认为自己能够入主中原得益于关公的护佑,称其为“关圣大帝”。关帝信仰涉及各行各业。

  

  智慧文财神

  

  文财神指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即文曲星,也称梓潼帝君,他是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的神,民间奉其为文财神。从信仰根源上看,文昌帝君信仰源于我国的星宿崇拜,《楚辞·远游》有“后文昌使掌行兮”句,洪兴祖补注:“《晋(书)·天文志》云:‘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录,五曰司命,六曰司寇’。”由于儒家崇尚“学而优则仕”,所以自汉朝以来,对文昌帝君的信仰逐渐得到了强化。

  文昌帝君名叫张亚子,东晋时四川人,后打仗身亡,人们便立祠纪念他,唐朝时追封其为“英显王”。道教将其吸纳入神谱,安排在文昌府中主司禄籍,并将地名(梓潼)尊作神名。至此,星宿具象为张亚子。随着宋代科举的盛行,张亚子名声大振,读书人笃信张亚子的灵性。明朝时天下学馆都立文昌祠。清朝规定,每年夏历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朝廷派员参加祭祀活动。现在,我们所称的文昌帝君实际上是文昌(星名)与梓潼(地方名)的结合体。历史上文昌的形象是雍容慧颜,头戴饰玉官帽,骑白驴,有两小童陪伴。中国传统年画中则表现其为面带笑容,手执“如意”,身携“聚宝盆”,常有“招财”、“进宝”相随。文昌帝君应该是出现年代最早,供奉者最多的财神形象了。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说法称商纣王的叔叔比干、春秋战国时越国重臣范蠡为“文财神”,五代时人刘海蟾为“偏财神”等等。

  

  财神崇拜的民俗活动

  

  在汉族民间,人们对财神的崇拜是通过一系列民俗活动来完成的。这包括送财神、迎财神、祭财神等。

  送财神在四川,送财神又称“装财神”。春节期间,有好此事者三五人,装扮成“文财神”、“武财神”,敲锣打鼓进入各家中,拜年庆贺。文财神文官打扮,坐说吉利话,以讨主人喜欢,武财神武官打扮,脸涂黑色,高举神鞭,作骑虎状,不说不唱。临走,主人须给钱币酬谢,并赐酒,扮财神者须一饮而尽方去。此俗后演化为以红纸画财神像代替,对送像者也要送喜钱酬谢。

  迎(接)财神传统春节,纸店多售纸印赵公元帅像,此财神像用红纸印刷而成,中间为线描的神像,两旁写有“添丁进财”、“祈求平安”等吉利词语。在北方,有贫寒小儿于除夕之夜持之到各家叫卖“送财神爷来了”,户主不能说“不要、不买”,只会应答“快接进来”;如已买了,则和气地说“已经请到了”。也有人相信多请财神多发财,来者不拒,一个除夕夜,有时能接到十几张“财神”,这是为讨“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

  在南方的上海,称“接财神”为“抢路头’。正月初四子夜,各家各户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迎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

  不只商家、俗家迎请财神,梨园界也兴迎财神之俗。在东北,农历除夕,戏班班主扮成财神,男女主要演员盛装随后,其后是吹打乐队,再后是全班人马,至除夕子时,全班迎财神队伍从剧院正门出发,按每年财神所在方向行进,不见到活物不能返回。遇到猪最高兴,认为“肥猪拱门,金银满囤”,遇到兔子最晦气,认为“兔子擅蹦,金溜银空”。见到活物后全班跪地磕头,然后吹打而归。

  祭财神财神请到了,其后则要祭财神,中国地域广大,各地祭法不一。青海河湟地区大都在正月初一举行祭财神之礼。面对各自的财神神位,除一般燃烛、点灯、烧香、献盘供,献牺牲外,加献铜钱、纸币、银元,特别用木刻印制的“龙风钱马”,则为必备之品。祭祀时,有些地区行礼祷告,口诵 “穷魔远离,财运亨通。日积月累,金满门庭”等偈子。祭祀场面非常隆重。

  南方城乡商家,则多设财神堂,堂内供木雕或泥塑财神像一尊,一般在像背孔内悬一只“银菱”,意作财神之“心”。也有用活的蟾蜍放人背孔(因为在民间传说中,蟾蜍是能吐金子的灵物),用牛皮纸封口。凡逢财神日或营业不佳时都要烧香礼拜,祈求保佑。除夕夜,在堂上吊元宝,张贴“一本万利”、“宝藏兴焉”等条幅。敬祭财神供品内容特别讲究,供品一般分为三桌:一桌为果品,有广橘,示生意广阔;再一桌为糕点,多用年糕,意为年年高,糕上插有冬青枝,意为松柏常青;第三桌为正席,有猪头、全鸡、全鸭、全鱼等等,有招财进宝、吉庆有余之意。

  在我国的陕西等地还行财神会之俗,每年正月初六的清晨,各商号的掌柜、伙计集合在一起,抬着祭品,拿着香烛、裱纸在郊外一事先选好的地方跪拜祭祀。返回时,每家店掌柜都要带回几块土供在财神像前,表示“招财进宝”。商人称这种祭祀为“出行”。

  

  财神崇拜的文化背景

  

  从心理层面上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富足生活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这—心理期待下,民众创造了财神,反过来,通过对财神崇拜的民俗活动,又进—步满足了人们追求利益的心理需求。细看财神的构成,其实民众不太关心财神的源流背景,不管你是历史人物,如关公、比干、范蠡,甚或是传说人物,如张亚子,刘海蟾等,民众的基本准则是:只要有这么一个神,能让他们完成顶礼膜拜的民俗过程,能满足他们对利益追求的精神指向,这就够了。从这个角度说,财神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生活富足、吉祥幸福的符号。

  从现实功利上看,“财”与“商”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所以有学者认为,财神崇拜最初源自于商人,后来扩及到普通民众,也不无道理。而在传统社会背景下,又多有“商人重利轻别离”、“无商不奸”的文化认知。在复杂的经济交往活动中,代表公正的赵公元帅、智慧的文昌帝君、忠义的关圣大帝,成为商家所推崇的道德楷模也便是情理中事了。而忠义、智慧、公正等又何尝不是社会交往所崇尚的基本品质呢?

  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仍然是这一社会的不二法则,所以崇信财神者仍大有人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鬼神观念日趋淡薄,迷信成分越来越少,财神信仰更多衍化成的只是一种符号意义,表达了人们对“公正、忠义、智慧”等优秀道德品质的渴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责任编辑]姜 冰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