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墨无闻”的砚

据史料记载,砚在汉代以前称作“研”,从汉代开始才改称“砚”。我国利用砚石制作石砚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石砚的雏型——石制研磨器。而近年考古发现,砚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溯至5500年前的黄帝时代。

  

  砚的历史

  

  砚的发展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5个发展时期。

  西汉砚大多为配置有精致木盒或彩绘漆盒的长方形石砚。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发展,逐步从实用性的书写工具中脱胎,步入了工艺品的殿堂;成为汉代人社会地位与财富的一种标志和象征。玉砚、漆砚、陶砚应运而生,并以陶砚、漆砚为主。尽管东汉出现了铜砚,但这时的铜砚并非铜质砚,只是在精美的铜砚盒中镶嵌了砚石而已。

  到了东汉,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在造型上大多为圆形、三足、带盖,有的还附有磨石,其工艺水平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在装饰上采用了透雕、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三足、边沿和盖上还常常刻有云龙、鸠鸟等动物图案的纹样。但在实用性上,秦汉时期的砚从质到形都还没有成熟,仍处于初创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统一的300余年中,瓷器大量出现,替代了昂贵的铜、漆器。因此,圆形三足的青瓷砚,成为魏晋南北朝砚的主要品种。瓷砚在三国开始流行,其形状一般是圆盘形,下附三足,足一般呈兽蹄形。这一时期,除青瓷砚外,陶砚继续存在。同时,带有突出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北方雕刻方形石砚开始出现;其中,尤以北魏石雕方砚的雕刻最为精美。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瓷砚更加盛行,除了圆形三足砚,还出现了多足砚。唐代较典型的砚是箕形有足砚,一端圆(或方)而窄,一端平而阔,形若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用足支撑,有单足、双足、梯足;又因其造型像“凤”字而被称为凤字形砚。唐砚中还有从隋代继承下来的圆形多足的辟雍砚,其砚下部多圆足相连,足部明显突出,一般有纹饰,不仅品种多、式样繁,而且制作也比秦汉六朝的精致。若从收藏角度看,铜雀台、未央宫瓦砚也不失为古砚中有收藏价值的品类。

  五代是唐向宋的过渡时代,时间虽然不长,但文房用具却很受宫廷重视。南唐国主李首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官,专门管理开石和歙砚的制作,负责向王府提供歙砚精品。这大大提高了砚的地位,加之桌椅的进一步普及,人们写字作画逐渐形成了伏案的习惯,砚的形制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有足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平台砚代之而起。

  到了宋代,石砚一统天下。宋代人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追求。据史料记载,名贵石砚本身固有的色彩使人们倍感神秘,也越来越珍视。宋代石砚的造型一扫汉唐砚圆形三足和箕形的单一风格,趋于多样化。宋代唐积的《歙州砚谱》就记载有端样、月样、圭样、古钱样、蟾蜍样、辟雍样等40种之多。宋砚轮廓外形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其主要样式是抄手砚。所谓抄手砚,皆因此砚体积较小,可用手抄砚底攫取而得名。

  宋代砚还有十分突出的人文气息。始于秦汉的砚铭,内容多记载纪年、物主姓名和身份、石砚的名称等。而唐宋的砚铭有了文采,有些还有思想性。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收藏了多方石砚,方方都有溢美之词刻于其上,如:“以此进道常若客,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不仅有对砚的评价和珍爱,而且还有自勉、自策或自嘲的含义。此时,镌刻砚铭已蔚然成风,特别是名贵石砚都要镌文于其上,这也成为鉴别宋砚的重要依据。

  明砚在制作、工艺装饰和指导思想上发生了极大变化,由实用为主转变为以艺术为主,成为文人墨客的收藏品。

  明代制砚,依然以端石、歙石、洮河石为贵。此时,由于端石的开采从未停止,而歙石的开采规模很小,洮河石又因水深难取,所以端石的声誉日隆,名气越来越大,被推为诸砚之冠。明代成化年间,由于端石水坑的开掘,发现了许多绝美的砚石,如青花、火捺、蕉叶白、冰纹、鱼脑等。明人雕砚风格端庄厚重,纹饰简洁,优雅精致。随形砚(异形砚)生动活泼,开创了追求风韵的文人砚雕的先河。

  清代是砚台制作的辉煌时期,所用的砚材除延续前代著名砚材外,还出现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旧称“料器”)等质料,其中一些是不能够研磨的。清代砚注重灵巧,大且厚者非常少见。

  清代砚雕吸收了石雕、牙雕、木雕和漆雕的长处,图案多种多样,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日月、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名家书法、印章铭刻等;圆雕、深雕、镂空雕、浅浮雕、阴刻等多种雕工手法交错运用。

  由于雕砚技艺日新月异,明清对砚石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对砚石的评判越来越考究,砚已从实用转为艺术欣赏和收藏对象;整理砚史,研究砚石和砚雕艺术的许多著作先后问世,仅流传至今的就不下几十部,如明代曹昭的《古砚论》,清代黄钦阿的《端溪砚史汇参》、朱彝尊的《说砚》等。

  

  砚石种类

  

  砚石是制作石砚的天然石料,其性能和品质的优劣直接关乎砚价高低,优质石砚的价值甚至可以与宝玉石相媲美。因此,在文房四宝中,砚最富收藏价值。

  中国砚的种类,按其所用材料可分为石砚、泥陶砚、漆木砚、玉砚和金属砚(以铜砚为多)。从实用角度论,实质上只有瓦、石两大类别,其中根据制作的不同,瓦砚有澄泥、砖瓦两种;而常见的石砚则以其产地的不同多达几十种:端砚、歙砚、洮石砚、紫金石砚等。

  

  砚的形制

  

  砚的形状主要有足支形、暖砚形、抄手形和扁形等4大类。其中,足支形砚是指以足支撑的砚台,流行于盛唐之前;它又分为三足形、圈足形、簸箕形3种。三足形是足支形砚最早的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箕形砚是足支形砚在唐代经改进而出现的新的砚形。

  暖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墨堂下凿出空腔,灌注烫水于内,使砚面的温度升高;另一种是在砚面之下设置底座,一般用金属制成砚匣,用来放置炭火提高砚面温度。

  扁形类的砚台种类特别多,大致可分为几何形、仿生形、什物形和随意形。动物形砚中常见的有蟾蜍砚和蝙蝠砚,此外,还有蝉砚、鹅砚(多为歙州石制作)、鲤鱼砚等;在植物形砚中,多以植物作为刻砚的主题,如竹节砚、焦叶砚、樱桃砚等。

  将花纹刻在砚边、砚的表面或砚背面的纹样砚,有夔凤纹、云龙纹和动物花卉图纹等;还有些砚的外形采用常见器物的形状,如瓶形、壶形、书卷形、鼎形等;以及根据历史典故或传说故事雕刻的典故砚。随意形砚(异形砚)多依据砚材的纹理进行画面的创作设计和雕琢,并不过多地考虑砚的轮廓外形。

  

  四大名砚

  

  唐代开始出现端石、歙石等著名专用砚材,产于山东青州的红丝石因其艳丽的色彩名扬天下,澄泥也成为制砚的材料。人们开始对优良砚材有了研究,制砚工艺迅速发展,诞生了我国四大名砚。

  唐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认为:“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绛州位于山西省新绛县,是“澄泥砚”的产地。

  从宋代开始,“四大名砚”相继确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宋代苏易简在《砚谱》中指出,砚石有40多个品种,其中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后因红丝石脉被开采殆尽,由澄泥砚取而代之;于是自明代起,“四大名砚”改为端砚、歙砚、洮河砚与澄泥砚。

  时至今日,在现代人的书桌上早已难觅砚的踪迹,它们或置于阁或藏于屋,渐渐隐退于江湖。希望越来越习惯于敲击键盘的我们,不要忘了这位与我们的祖先默默同行了几千年的老者,不要让砚沦为熟悉的陌生人!

  

  相关链接

  砚的组成

  砚主要由以下5部分构成:砚堂,又称墨堂、砚心,指磨墨的位置,是砚的核心地区;砚池,又称砚泓、墨海,是砚的低洼之处,用来存积清水或墨汁,其面积可大可小;砚额,指砚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的部位,是表现砚雕刻水平的重要之处,主要图案和纹饰一般都在此展现;砚岗,是砚堂中间稍高,并向四周渐渐低下去的地方;砚边,又称砚唇、砚缘,是砚堂周围略高的边缘带,它像围栏一样勾勒出砚的轮廓,起蓄水和蓄贮墨汁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亚娜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