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威海雪花漂漂

大雪翩翩来

  

  自2005年12月3日以来,地处山东省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地区一直降雪不断,截至12月17日,烟台市已经连续12天降雪,威海累计最大雪深超过了2米,是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降雪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降雪过程。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12月3日至17日夜,烟台市中心城区降雪74.2毫米,是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降雪最多的年景;而据威海市专业气象台发布信息显示,截至17日上午8时,4次集中降雪在威海市中心区的降水量已达到105.6毫米。

  从12月19日Terra卫星获得的遥感图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渤海黄海周边地区积雪覆盖的范围。积雪不仅覆盖了山东烟台和威海两个地区的绝大部分区域,而且在黄海东岸的朝鲜半岛中段和南段的西部沿海地区也有明显的积雪覆盖,而且可以看出它们处于同一个降雪带,只不过是降落在黄海海面的雪迅速融化没有保留下来而已。从积雪的分布以及渤海和黄海上空云系的走势看,降雪的源头可以追索到唐山市以东的秦皇岛至唐山港一带。

  遥感数据合成的图像显示,冷空气从西北往东南方向移动,浮云和尘暴均由西北往东南飘。积雪的分布虽不连续,但却很有规律,主要出现在郯庐断裂北段及其北延带一线以东的地段,分两大片,北片包括辽宁的东北部和吉林的东南部大片地区;南片包括烟台、威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和大韩民国的西部沿海地区。在渤海沿岸地区只有靠近郯庐断裂的烟台地区有大面积积雪,其次是在唐山市以东的秦皇岛至唐山港一带有少量积雪,在黄海沿岸地区只有紧靠烟台的威海地区以及黄海东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和大韩民国的西部沿海地区有积雪,而黄海的北岸和渤海与黄海夹持的辽东半岛基本上没有积雪。

  “黄河之水天上来”,雨、雪均是从天而降,因此,很多人以为降水只与天空中的大气运动有关。其实,天空中的大气的运动与我们脚下的地球内部的过程也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知道,气体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热胀冷缩,即地面的空气受热会迅速膨胀而上升,同时使当地的地面气压下降;而地面的空气受冷则会收缩而腾出空间并接受高空下沉的干冷空气而使当地地面气压升高。

  大气的运动与地面的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在地面温度较高的地区容易形成上升气流,而在地面温度较低的地区容易形成下沉气流。降水就是温暖潮湿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冷凝成为水滴或雪花而降落的结果。因此,通常只有在有气流上升的区域才会形成降水。

  研究表明,降水的分布与地面热力景观有密切的关系,在同一气候地带,地面温度相对较高的区域降水量会比地面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多10%至30%。地面温度高低的不同构成了地面热力景观。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不同区域地面温度高低的不同呢?

  

  地面温度为何高低不同?

  

  通常认为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再通过热传导加热靠近地面的空气,地面空气被加热后上升,产生空气的垂直对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其实,影响地面温度高低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地面物质组成的不同,由于不同物质的热容量不同,地面物质吸收储存太阳辐射能力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区域地面温度不同,比如在某一纬度上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同,可是在陆地上剧烈升温,而海面上升温却十分和缓;二是人类活动干扰了地表能量的分布,比如城市热岛效应通常会使城区地表温度比周边农村地区高 1~2℃;三是地热的分布,这是地球内部能量调整过程在地表的直接显示。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它以多种形式向地表释放,最强烈的地热释放形式是火山爆发、其次是地震和温泉,最温和的地热释放形式是大地热流,即以传导的方式通过岩石往地表上传的热流。地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而且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差异很大。通常在地壳性质比较活跃的地区,地热释放的强度较大,波动幅度也大;而在地壳性质比较稳定的地区,地热释放的强度小,而且其波动幅度也小。活动断裂带是地热释放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热释放的强度也随断裂活动强弱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当一个断裂带进入活动阶段,其地热释放也会显著增强。

  上述影响地面温度高低三方面的因素中,第一方面的因素,即地球表面的物质组成与结构,虽然对地面热力景观的影响很大,但它通常不会在人类可以观测到的时间范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它只决定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地球表面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即使发生变化,也与地球内部的能量调整过程有关,比如青藏高原的隆升等。第二方面的因素在目前的影响还不很大,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区域;而第三方面的因素,它不但与第一方面的因素联合决定了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而且地热释放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大气运动和气候的异常往往与它有关。

  

  大雪在预警什么?

  

  有了上述的基础知识,再来回顾开篇提到的烟台威海持续降雪的情况。从积雪分布的空间格局不难看出,烟台和威海的大雪以及东北地区最近的大雪均与郯庐断裂带有关,很可能是郯庐断裂带的不同区段的地热活动驱动了当地暖湿气流的上升,在来自西北方向冷空气的作用下迅速冷凝并向东南方向漂移而形成持续降雪。

  显然,烟台和威海持续出现的大雪很可能是郯庐断裂带的唐山至莱州湾区域开始活跃的一个标志,同理在东北地区的持续强降水也可能是郯庐断裂带北段开始活跃的一个标志。

  事实上,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在江西九江、瑞昌间(北纬29.7度,东经115.7度)发生的5.7级地震和随后发生的489次余震已经揭开了郯庐断裂带进入新的活动阶段的序幕。郯庐断裂带的上一个强烈的地壳活动阶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曾发生过三次强烈地震,即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强烈地震。

  上一个地震活跃阶段至今已过 30年,郯庐断裂带完全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活跃阶段,目前的地热活动异常正好出现在上次活跃阶段曾经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区域。这次在烟台和威海持续出现的大雪实际上是提醒我们加强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做好抗震救灾的准备。

  

  相关链接:

  

  活跃的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绵延2400多千米,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主干断裂。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地质探矿、地球物理和地震地质工作者所倍加关注。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郯庐断裂带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内生矿和外生矿、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沉积、变质热液矿产约几十种之多。这些矿产都受控于构造地层、岩性和岩浆活动等条件,如辽宁鞍山铁矿、岫岩县岫岩玉石、蒙阴金刚石原生矿、昌乐蓝晶石等等。

  [责任编辑]唐 宇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