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环保等

我国古代的环保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人们即懂得了“凿井而饮”。《周易》载有“井泥不食,旧井无源”,并十分注意对水源的保护。东汉时,人们还发明了最早的环卫机械——垃圾翻斗车和洒水车,在城市里设置卫士“都厕”(即公共厕所)。当时对随地吐痰的危害性也有很高的认识。传说,东汉未年,曹操曾送给汉献帝一个精致的唾壶,请其“吐痰入盂”。北宋时,京都开封设立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机构——街道司,专管城市街道的清扫和积水的疏导工作。到了南宋,都城杭州“亦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梦粱录》)。明代,城市配置了专职清洁工。在太平天国时期,也曾明文规定“兴乡兵,大村多设,小村少设,日间管理各户洒扫街渠,以免秽毒伤人”。对于环境的美化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在我国古代已列入法律。早在商代,法律中规定“弃灰于道者,断其手”。战国时亦有“弃灰于道者,黥,的法律条文,即用刀在其脸上刻下记号,让路人皆知,大家指责。

  

  年的别称

  

  载——唐虞开始称年为“载”。《史记·文帝本纪》:“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这一称法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也常用。

  岁——晁错《守边劝农疏》:“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岁即年。

  祀——商代称年为“祀”。《书·洪范》:“惟十有三祀。”

  春——泛指时为年。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一卧东山三十春。”

  秋——李白《全陵砍送别范宣》诗:“四十佘帝三百秋”,秋即年。成语也有“千秋万代”。

  霜——贯岛《渡桑干》诗:“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霜即年。

  稔——谷一熟为稔,故亦谓年为稔。《国语·郑语》:“凡周存亡,不三捻矣。”

  

  新娘蒙“红盖头”的由来

  

  古时举行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綢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惟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浙江发现史前最大古城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宣布,良渚遗址考古勘探表明,莫角山四周存在良渚文化时期完整的古城墙基址。良渚古城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总面积290多万平方米。专家认为,这不但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堪称我国继殷墟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良渚遺址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4150~5250年,在1936年被发现,已探明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此次发现的良渚古城,城墙底部宽约40~60米,保存较好地段高约4米。专家认为,大规模古城的发现,改变了对良渚文化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随着考古的继续深入,一段辉煌的史前文明有望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国古代的宴饮之礼

  

  在古代正式的是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礼仪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时皇帝还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下地至辞别。

  

  德国教堂成全球最斜建筑

  

  世界上最著名的比萨斜塔作为世上最斜的建筑纪录已被打破,它就是德国一座乡村教堂斜塔。这座位于德国北部Suurhusen的教堂尖塔已被正式列入吉尼斯纪录世界大全,成为全球倾斜度最大的建筑。它的倾斜角度为5.07度,而比萨斜塔仅有 3.97度。这座教堂建于13世纪中期,但高90英尺(约27.43米)的尖塔是在1450年加建的。尖塔由橡木建筑而成,而橡木结构与潮湿的地基使这座尖塔渐渐偏向一边。自从1982年以来,阻止尖塔继续倾斜的努力一直在进行,直到1996年尖塔终于得以固定,不再倾斜。目前这座教堂仍在使用,并成为旅游景点,教堂方面一直在申请捐款对其进行维扩。

  

  我国古代的体育

  

  古代体育有蹴鞠(足球),角抵(摔跤),捶丸(高尔夫球),投石(铅球),弄湖(冲浪),以及马术、马球、荡秋千、放风筝等等,而武术、射箭、游泳、赛龙舟和博弈(棋类),则堪称古代体育的“重头戏”。三国才子曹植有《名都篇》曰:“名都多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这里的“击鞠”即古代的马球。大诗人扬万里曾观看朝廷举办的“角抵”大赛,写下《角抵诗》:“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皇家气势历历在目。

  

  图书馆溯源

  

  最初的图书馆大约在8000年之前就有了。美索不迭米亚人用一种楔形棒在潮湿的泥书板上写字,当时写成的东西也就叫做“楔形文字作品”。他们把书板烤干,将其中的珍本放进泥套里保存起来。人们发现数以千计的这种书板储存在宫殿、寺庙里,并且按照科目次序排列起来。这样的宫廷藏书就是最初的图书馆。在古埃及,图书馆则建在神殿里,并由牧师管理。埃及人把东西写在纸莎苹纸土,然后把纸卷在带节的树枝上,放在箱子内或书架上。古代最著名的一个图书馆要数大约在公元前3110年建成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它拥用70万卷纸莎草纸卷,并完全编目,分成120类。最先想到要建立公共图书馆的是罗马人。早在4世纪,罗马就有20个图书馆了。

  

  古代驿传

  

  驿原指驿马。《张街传》:“后数日驿至”,就是隔几天送信的马到了。古代驿马足传送公文,负责官员往来的,所谓掌邮传迎送之事。后来,“驿”既指“驿马传递”也指“驿站”。我国很早就有了驿传制度,一般说,凡有什么军政大事,驿传能飞快地把消息传到目的地。唐代“安史之乱”,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消息也是通过驿传用六天时间从范阳传到长安的。汉代有“驿”、“邮”两称。“邮”是边境的驿站,也称邮亭,它建设在主要通道上。每三十里设一邮亭,邮亭也是驿站,驿站有驿马,不宜住宿的传合。到唐代邮亭,传舍名称已不用,驿站称为驿馆。当时有陆驿、水驿、水陆兼办三种。苏州横塘驿站,就是古代的水陆驿。韩愈诗申所形容的:“府西三百里,侯馆同鱼鳞。”既形容驿站之多,也形容驿馆房屋建设之盛。

  

  [文稿] 李 莉

  

  [责任编辑] 蒲 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