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元老 霁月光风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周志成编审因患癌症于2006年5月18日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心头如受重击,痛楚久久未已。

  周志成先生是一位百科元老,作为物理学家从事百科全书编辑工作,他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型编辑家。他品德高尚,识见渊博,克已奉公,诗人诚笃,勇于任事而淡于名利。

  

  雪夜求贤 天降斯人

  

  周志成是怎样进大百科出版社的?说来是一桩动人的故事。

  197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批准建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当时主持筹建出版社的是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姜椿芳(后出任总编辑),出版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两支队伍:一支是百科全书的撰稿、审稿的学术队伍,由全国各个学科第一流专家学者组成,人数以万计;另一支是具有学科专门知识的专职编辑队伍,承担组织专家学者撰稿和编纂全书的工作。

  当时出版社领导成员如姜椿芳、刘尊棋、曾彦修、阎明复,学术上都侧重于人文学科,很希望物色到自然科学造诣精深的编辑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然而优秀的科技编辑较之于文史编辑同样难得。

  周志成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师从物理学泰斗王淦昌、束星北两教授,品学兼优,深受器重,后在母校执教物理多年,他在50年代出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写了不少科普著作出版,例如《人造卫星问题解答》(两集)、《红色宇宙火箭》、《物理常识问答》等书。

  周志成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他既不“鸣”,又不“放”,无任何言论,只不过听说恩师束星北教授被打成右派感到难受,对一些“右派”思想心有共鸣,因而主动交代,成了“送上门的右派”,被放逐新疆18年,1979年初得知“改正”信息,就以“新疆农民”的身份,迢迢数千里,从南疆来到北京。要求安排工作。原单位以编制为由,推将出去,他打点行装准备回疆,这时他得知,中国要编百科全书,欣喜不止。

  周志成在浙江大学期间,就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经常使用者,也希望中国编出百科全书,粉碎“四人帮”后,曾上书国务院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人茅以升教授等人,建议编辑“打不倒的、信得过的”百科全书,不意姜椿芳先生已在高树大羹,筹办百科了。周志成试着打电话毛遂自荐,大百科接电话的正好是负责罗致人才的阎明复先生(后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统战部长),阎氏询明周的住处,表示要来拜访,周志成心中纳罕,自己是求职者,怎么能劳人家的驾?

  原来,出版社已经心中有数,大百科总编委副主任于光远先生向出版社推荐过专攻物理又有编辑经验的周志成,大百科正在多方打听周的下落,竟然天降斯人。当天,薄暮时分,风雪交加,寒气逼人,求贤若渴的姜椿芳和阎明复就联袂前往,同顾茅庐,姜椿芳年近古稀,身躯丰硕,一步步登上五层楼,不巧走错单元,下来后,时值中年的阎明复,请姜椿芳留在楼下,自己上楼探明属实后,再搀扶姜氏登楼,走进周志成寄居友人家侷促的陋室,已经满头大汗,一方是竭诚相邀加盟,一方是立意效力百科,自然是言谈投契,融洽无间,调动手续还没有办妥,出版社需才孔亟,周志成就先去上班了,他把此后20多年岁月完全献给了中国的百科事业。

  

  开路先锋 “天文”出版

  

  周志成于1979年3月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那时,出版社还在筹备,指定他为科学技术编辑部负责人之一,他以人品、学识、见解,敬业和优良的编辑素养被公认为科技部最有威信的领导。

  当时,出版社已经决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实行分类分卷出版,姜椿芳认为,讲故事从盘古开天起头,选定《天文学》为先锋卷,这种选择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文革”后中国天文学会率先恢复活动;二是天文学以宇宙为研究对象,可以减少些意识形态上的纠葛,从1978年秋天开始,姜椿芳就带领阎明复、金常政以及上海分社编辑奔波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做百科全书的拓荒工作。仅仅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调研准备、组织作者队伍、设计框架、选定条目、撰稿审稿等前期工作,其成果是全部条目100多万字的稿件进入编辑部。

  百科全书的编纂按流程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工作以社外专家为主,编辑部则宣传体例,提出撰稿审稿要求;后期工作以社内编辑为主,社外专家处于顾问地位,就人员而言,前期人数较多,后期人数较少;就时间而言,前期需时较短,后期需时较长。这是辞书编纂的共性。

  《天文学》卷后期编纂工作由责任编辑金常政(百科全书专家)、林盛然(天文学家)主持,周志成作为主管科学技术部的副总编辑,总其大成,后期编纂工作,又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分支学科编辑阶段,《天文学》编辑组颇具规模,从天文学界聘请了7位有“秀才”之称的天文学家担任学科编辑,出版社从内部遴选了7位通晓外语的资深编辑担任文字编辑,还配备资料核对、名词统一的编辑人员,总共30多人,出版社在北京阜成门外一座大院里借了半爿楼房,把他们安顿在那里,从学术上、文字上、体例上,以及百科全书所要求的一切环节,打磨稿件,夜以继日,整整工作了3个月,这个阶段的主体成果是编成《天文学》卷的征求意见稿,编百科全书在中国是第一次,无先例可援,无蓝本可依,无经验可资借鉴,要从实践中摸索编纂规律,积累经验,《天文学》卷也就成了《全书》的试点卷、实骏卷。不仅要编好这一卷,还要从试点卷的实践中培养全书的编辑人才,出书还要出人,从《天文学》卷编辑班子中后来出了4位副总编辑,5位编审,还有多位副编审。

  二是成书编辑阶段。这一阶段谋求天文学范围内的整体性,并就学科作进一步审查,在此基础上修改和润饰文字,做了全书的资料核对和名词统一工作。准备好正文前后的序言、凡例、目录、索引等稿件,这样就可以发排了。

  三是排校通读阶段。《天文学》卷这一阶段的编辑工作是在安徽绩溪海峰印刷厂进行的。这是一家由上海迁至“小三线”的工厂,设备良好,技术力量充足。

  我是1979年6月底一到出版社就被作为文字编辑派去参加《天文学》卷后期编辑工作,虽在周志成领导之下,我个性内向,木讷寡言,同他几乎没有个人接触,到了工厂,会议室成了天文学卷编辑组的办公室,我们几个人通常就围着会议桌读校样,周志成身为领导,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样子,而以一个普遍编辑的身份同大家一起审读清样,流水作业。每个人都顾及全面,又各有侧重。因为发排稿经过多次打廖,相当成熟,5%的允许修改量是用不了的,周志成改校样,动笔不多,但是改必有中,令人折服。因为彼此意见都写在一份校样上,也就提供了互相补益和切磋琢磨的条件,讨论问题,周志成也是平等成员的身份参与,有平心静气的时候,也有面红耳赤的时候,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都能很快得出共识。

  那时,周志成生活方式大致是,晨6时起床,洗漱后即出门上公路跑步半个多小时,早餐后,不到8点就读校样,到中午同工人一样排队买饭,饭后小休半小时,又干起来了,晚饭后大家一起散步,或走阡陌,或迈大路,共同欣赏皖南的天光云影、山岚水色,夕阳西下,晚霞似锦,暮霭渐浓,结伴而返,很有点像《论语》上说的“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味道,接着,挑灯夜战开始了。在他主持下,群策群力,焚膏继晷,《天文学》卷终于在1980年12月问世了,中国从此结束了没有百科全书的时代,姜椿芳总编辑非常高兴,亲自来到刚刚回京的周志成家祝贺,并说:“志成这个名字好,有志者,事竟成。”

  《天文学》问世,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Astronomical in contentand ln effort(《内容之广,用功之深,犹如苍穹》)的评论文章,十分称许,有“计算机”之称的北京大学吴允曾教授对中国自编百科全书心存疑虑,《天文学》问世后,特意连续读了100页,大约20多万字,没有发现编辑上的缺陷和错别字,为编校质量投了信任票,诚然,这卷得到高度评价,应该归功于姜椿芳总编辑为首的编辑团队,以张钰哲院士为首的编委会和100多位撰稿人,然而周志成作为副总编辑领导后期编辑工作,铅丹勾抹,经历一年四个月之久,就我所知,他逐字逐句至少审改了4遍之多,也是功不可没的。

  

  [责任编辑] 常汝先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