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和平奖变“绿”:意义深远

自有诺贝尔奖以来,和平奖由于更直接关乎人类的和平和稳定,因此总比其他专业性强的奖项更能吸引公众关注,也常作为颁奖过程中的压轴戏出现。当地时间10月12日,今年的和平奖最终揭晓:致力于环保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分享这一奖项。获奖理由是:“在创造以及传递有关人为气候变化知识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所需要的各种度量上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与往年情况一样,有关和平奖的争议和关注一样多,但更多的人在思考和平奖变“绿”的深远意义。

  

  致力环保终于折桂

  

  阿尔·戈尔,1948年3月31日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一个政治世家。196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同年入伍,曾以军队记者身份进入越南战场。1976年当选田纳西州众议员,1984年成为该州参议员。1992年作为比尔·克林顿的竞选伙伴参加美国总统大选,两人顺利击败老布什,出任副总统。戈尔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在白宫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克林顿签署《京都议定书》。

  2000年在美国第43届总统大选中,戈尔代表民主党与共和党人乔治.w.布什竞选美国总统。这堪称美国有史以来总统大选最为激烈的一次。最后在票数非常接近的情况下,经联邦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投票裁决,布什以5:4险胜,大选尘埃落定。自此,戈尔开始淡出政坛,全力投入环保事业,出版著作《濒临失衡的地球》,积极推动美国社会应对全球变暖等问题,他还专门制作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在影片中,戈尔一改过去刻板的政治外表和略显木讷的个性,激动地诉说人类活动将导致全球气温以一万年来最快的速度升高,并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们预言全球变暖会致使冰川融化,洪水泛滥,人类的家园遭遇毁灭性破坏。影片受到普遍赞誉,被称为“环保大手笔”,并赢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同时,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专家紧密配合,通过演讲、研讨会、出版书籍等各种公众活动,在世界各国宣讲环保理念,建议各国采取更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是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之后又一个获和平奖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1988年,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拥有来自130多个国家的2500多位研究人员,主要是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各种问题进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评估,为保护环境和国际社会在气候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相关出版物已被决策者、科学家、其他专家和学生广泛使用。今年以来,IPCC发布了一系列权威报告,为人类认识全球变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八国峰会和APEC峰会以气候变化作为主要议题的会议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于对和平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同,再加上选择的条件受限于评委会的立场,因此和平奖被公认为争议最多的一项。本年度同样如此。

  

  面对大奖争议不断

  

  按照评委会条件,诺贝尔和平奖应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因此,获奖者多与现实政治、减少或停止冲突有关,如韩国总统金大中。许多人质疑今年的获奖者所从事的活动与此没有多大关联。如捷克总统克劳斯发布声明表示他“有一点惊讶戈尔会得奖,因为他从事的活动与世界和平的关联非常模糊,并不清楚”,认为事实上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和平间的联系并没有紧密到如此程度。对于近年来和平奖更多关注人权和环保,许多人开始担忧,如果将和平与安全的定义下得太宽泛,将有破坏和平奖核心作用的风险。有人甚至认为这标志着诺贝尔奖的政治衰落,是一个悲哀。如《投资者商业日报》最近发表评论就发出疑问,在众多战争肆虐的情况下,诺贝尔奖评委会难道找不到一位为和平努力奋争的人士?

  另一种质疑意见认为戈尔对环保虽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拍摄气候变化的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但是该影片已获得奥斯卡奖,再摘取和平奖实在太过。如挪威进步党成员哈吉塞瑟表示:“我们认为,因为拍了一部关于气候的电影就把奖颁给戈尔是很奇怪的。”认为戈尔在获奖前只是有几年乘坐专机在全世界飞来飞去做演讲而己。同时,有人对影片本身表示了质疑,认为内容过于主观、偏颇,充满一边倒的主张。如克劳斯总统认为,戈尔宜称的人类目前正在毁灭他们所生活的地球,这一论调完全是耸人听闻,不仅无益于世界和平,反而造成了负面影响。英国高等法院法官最近甚至裁定,这部纪录片部分内容并非科学家一致公认的事实,至少有9处失实。比如,戈尔在影片中称海平面在不久的将来将升高7米,但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个周期至少为1000年。影片提到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美国、非洲乍得湖水位过低、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融都是全球变暖的恶果。法官认为这种说法证据不足。

  也正由于此,有人质疑戈尔是将其作为复出政坛计划的一部分,而非真正的环保人士,戈尔家乡田纳西州的一个非营利组织“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TCPR)”在第一时间攻击戈尔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豪宅1个月的耗电量比普通美国家庭1年的耗电量还多。法官伯顿也表示:“(影片)出自一名才能出众的政治家兼传播者之手,科学被用来阐述一个政治观点、支持一项政治计划。”认为戈尔的纪录片除了所表现的是世界、地球气候变暖外,更多的却表现了戈尔本人。今年8月,戈尔在新加坡参加一个论坛时也曾表示,自己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候重返政坛。而在程序上,由于诺贝尔和平奖不与其他四个奖项一起在瑞典颁发,而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陆,5名评委会成员也由挪威议会任命。考虑到布什政府对环保的态度,以及即将举行的总统大选,因此,有人甚至怀疑此次情况有干涉美国政坛之嫌。如法国前社会党教育部长阿雷格赫表示将奖颁给戈尔,是一项“政治花招”,“是为了干涉美国政坛”。

  此外,也有人质疑即使戈尔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那也是在以后,而非现在。因为为了避免可能的评奖失误,一般情况下,诺贝尔奖是对获奖人至少10年前的工作做出表彰。而戈尔主创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问世仅1年多。同时,也有人认为即使在政治领域,也有许多远比环保更重要的事关和平的议题,如《怀疑的环保人士》一书的作者龙博格就表示,诺贝尔奖委员会应该将焦点放在如营养不良、疟疾以及农产品自由贸易等等,而不是气候变迁上。

  

  绿色转向意义深远

  

  每次对获奖者的选择,往往既带来一些意见争执,又会引发一场“观念维新”。诺贝尔奖是人类科技文化的高端标志,对社会进程起到了无可置疑的引领作用,今年和平奖颁给戈尔及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彰显出世界对于生态和环保问题的关注,将极大推进环境保护进程,因此,今年真正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是“环保”。事实上,和平奖近十几年来有一些较明显变化,不再将其只授予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家和冲突调解人,而是逐渐转向范围更为深广的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它是否偏离了诺贝尔和平奖的主旨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方面要理解“和平”的含义;诺贝尔奖的表彰范围从最初的促进国际和平,扩大到人道灾难救援、政治权利保护,近年来又扩展到民生、环保领域,并不表明和平奖离和平越来越远。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和平”的真正含义正是在于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破坏人类共同利益的行为,不仅仅只有冲突和战争。当今世界,需要面对的有生命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对于和平实现来说,这些又可以殊途同归。比如,贫穷历来是社会动荡和国际战争的重要根源,所以济贫业绩显著者(特蕾莎修女)、组织穷人自救业绩显著者(“穷人银行家”尤努斯),都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对于环保,无须引用大量数据,气候反常、全球暖化引发频繁的厄尔尼诺、洪水、台风、旱灾、热浪,使世界各国都面临严重的气候灾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和平奖抛弃战争“题材”,选择戈尔和环保组织,是以宣示荣誉的方式暴露人类的沮丧,以微小的环保成就提醒人们对此问题应给与更大关注。因此,诺贝尔和平奖颁给“环保”,并非意味着不再看重和平,而恰恰相反,它表明以全球变暖为代表的生态灾难已取代战争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拯救环境的人,正是给全人类带来和平的人。

  另一方面,战争与和平本属于高政治,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向来被归于低政治范畴,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一“高低”政治之分的界限在日益模糊,低政治涉及的许多领域会直接影响到高政治。直观来看,和平与战争,是对立两极,其实两者间有太多因素很容易成为凝重的砝码,影响与威胁和平,环境问题即是如此。正因为此,负责和平奖评选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姆乔斯近日警告说全球变暖将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并且激化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争夺。这些改变将把更为沉重的负担施加给世界上最为脆弱的国家。结果是,国内和国际出现暴力冲突和战争的危险将会增加。

  即使在历史上,不少冲突也源于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比如,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屡屡入侵中原地区,就与畜牧生产方式与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地资源的竞争性需求有关。今天以全球变暖为例,如果由此导致低于海平面的国家被淹没,必然衍生大量难民。退一步讲,在环境恶化背景下,一些国家与地区也必然会面临自然资源缺乏,世界战争史上“为水而战”与“为油而战”的事例都不难寻迹。由此可见,环境与高政治本来就是一体。

  最后,不管是否有意,这次诺贝尔和平奖已给布什政府造成了一定影响。诺贝尔委员会一直试图减少和平奖的政治外表,但这个奖意味着对世界发表一个声明,本质就是政治上的。今年选择呼吁世人注意的地球变暖的问题是布什政府一直忽视的。虽然不得不承认对布什政策转向的影响很有限,但每一个警钟无疑都意义深远。

  此外诺贝尔和平奖也提醒我们可以尝试“通过环境保护与合作营造和平氛围”的可能。既然当年欧洲通过“煤钢联营”实现战后和解,为什么今天不能用“绿色”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共同认知呢?

  可见,从去年孟加拉国的“穷人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到今年的环保人士与组织,诺贝尔和平奖不再停留在“没有战争即和平”的传统和平语境,触角不断向纵深发展,实际是一种理性与进步,是着眼于人类的未来的一种必然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诺贝尔和平奖“变绿”无疑是个好消息。

  

  责任编辑 林 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