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从童话开始

婚姻和家庭暴力,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话题,因为它伴随着一些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世世代代。

  婚姻中的暴力或虐待包括性暴力(婚内强奸)、身体暴力(殴打)和精神暴力(威胁羞辱和辱骂)等。过去,婚姻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对婚姻暴力作了种种分析,找出了许多原因,比如,根本原因之一是男女不平等。当然这可以解释婚姻中的暴力,但还有其他原因可能被忽略了。

  

  初恋就受到强迫

  

  今天,新的研究提示,婚姻中的暴力相当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情窦初开时的恋爱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恋爱中的这些思维和行为方式又要追溯到童年时从童话中汲取的教育和观念。

  小莉是多次对朋友述说她遭遇婚内暴力才被朋友劝去找心理医生的。有时是丈夫喝了点酒,会强迫要求她过夫妻生活;有时丈夫并没有喝酒也要强迫她过夫妻生活。小莉认为她并非性冷淡,只是有时身体不太好,不愿意,但却总是被强迫。于是就有了屈辱的感觉并产生了抑郁症。

  当医生问小莉有没有采取过别的措施,比如与丈夫沟通,或找妇联,或报警,小莉都一一摇头。原因是,这是家庭问题,不但说不出口,而且说了也没用,还要招人笑话。另外就是,她觉得两性情况就是这样,在强迫之下,她也会顺从。在被丈夫强迫之时她会感到难过,可是事后又觉得丈夫这样是很正常的,因为从初恋起她和男人都是这样。

  高一时,小莉情窦初开,认识了一个同班的男生。在高考结束后的那个夏天,她与那个男生有了第一次。但事实上小莉认为是男生强迫她的,如果她不顺从,那男生就显得很痛苦,而且死命地卡她的脖子。在半是要挟半是暴力强迫的情况下她屈从了。事后她也有过疑问和担心,恋爱应当是很高兴的事,为什么她会感到不安和被强迫呢?最后由于上了不同地方的大学,她与那个男生分手了。她以为,这种情况就算结束了。没想到,大学又遇到了这种事情,而且一直到结婚。

  

  从初恋到童话

  

  大学时,小莉交了另一名男朋友,她以为情况会好一些。但这名男生还是像初恋时的男朋友一样,一有需要就强迫她,而且她与他的第一次也是男生强行与她发生的。有了这两次,小莉就觉得男人都一样。而且她也没有什么办法来改善这种情况,因为在她内心深处还有更多的实际想法,比如童话就是这么教导她的。

  小莉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从小父母给她的教育是要做善良有同情心的女孩,而小时候每天晚上的童话故事也给予她这样的灌输,只要有爱、同情、怜悯和忍耐就可以获得幸福,即使遇到了困难对方也会解救自己。比如,《长发公主》、《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等童话就是这样启发她的。小莉认为,女性是柔弱的,但依靠忍耐和同情,会得到男人的解救和理解。比如,《灰姑娘》和《长发公主》都是因为女孩的可爱和忍耐而有白马王子来解救她们,最后她们过上了幸福生活。而《长发公主》的故事是,当长发公主被困在一个高塔之内时,白马王子骑着马来救了长发公主。

  这种童年受到的童话教育和家庭对女性的教育过分强调的是女孩子的忍耐心和同情心,希望依靠善良和忍耐来感化男性而获得幸福生活。因此,这样的观念深深印入小莉的大脑。当她与初恋的男友有了两性之间的感性认识时,她以为男人就是靠强迫来完成两性行为的。而在与后一位男朋友相处时也获得了相同的认识,以为男人都是这样,所以在第二位男性一再强迫她之后也就成了她今天的丈夫,并认为丈夫的行为是正常的。她如果能忍受,情况可能会变得好起来。只要丈夫不强迫她或少强迫她就是她忍耐和感化的力量。

  事实上,从童话到恋爱抱有这种想法的女性不少,而且以这样的模式进入婚姻的女性也不少,因此在遭受家庭暴力时一直认为这是男人的正常行为,可以靠忍耐和爱心来感化男人,而不是选择更有效更果断的方法,如趁早结束他们的关系来结束伴侣的虐待。

  

  现实调查的印证

  

  童年从童话中汲取的教养和心理定势是否会在女性未来的婚姻生活造成这么大的不利影响,瑞典和美国的两个调查能说明一定问题。

  2005年6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瑞典认知心理疗法会议上,精神治疗医生苏珊·达克尔·史密斯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受到虐待后所采取的态度与她们在童年时听到的童话有关系,而童话对于女性有一种误导作用,让女性在受到虐待之后不能正确地和果断地避免自己再受到伤害。

  史密斯的报告是建立在对67名女性的调查基础之上,这些女性在情感方面都受到过伤害,经受过语言、身体和性暴力。其中61人是连续受到伤害,但她们都相信忍耐、同情和爱心可以改变性伴侣。作为对比,没有受过情感创伤的女性和曾经受过伤害的男性都不认为忍耐、同情和爱心会改变另一半。他们认为,与其继续遭受伤害,不如趁早分手。

  与此同时,美国2005年6月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更使人震惊。超过一半的美国青少年知道他们的朋友在与异性朋友交往时经受过身体、性或语言暴力。在这些人中,13%的少女承认受到身体伤害;而四分之一的少女被迫进行口交和性交。

  这个研究是美国的一个青少年研究组织进行的,他们的研究得到了利兹·克莱波恩公司资助。由于这个研究调查的对象较多,因而被视为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调查是在网上进行的,对30万名网上注册参与的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的年龄在13至18岁。

  美国的这项调查虽然说明青少年在恋爱时受到三种形式的虐待(身体、精神和性),但并没有明确表明是因为受童话的影响。不过,恋爱中受到虐待的青少年有三分之一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而只是认为这可能是爱情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因而不知道拒绝。比如埃里卡·埃克斯特龙是在18岁作为大学新生时开始与男友约会的,约会后她就遭遇到性暴力,于是她心情很坏,很快变得对同学不友好、孤独。她觉得,当事情开始变糟时,她不知道拒绝,也就一直拖下去,直到换了男朋友。但是,新换的男朋友也是如此,她就认为这好像是男人通常在恋爱中的行为方式。于是就慢慢接受了。

  

  改变思维和行为

  

  美国和瑞典的调查表明,童年和初恋时对爱情的认知会影响到一个人后来的家庭生活以及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因为如果在恋爱中遇到暴力不知道如何办,而且认为这是爱情的正常表现,就会延续到婚姻中,成为婚姻中频频不断出现的暴力的受害者。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越早着手干预越好。

  比如,美国的调查显示,对于恋爱时的暴力,家长和青少年的观点并不一致。家长非常希望告诉孩子有关吸毒和性方面的问题,但青少年并不关心。青少年并不认为在恋爱时对方的暴力是一种家庭暴力行为,对此应当勇于说不。不幸的是,如果让这种情况延续下去,到了成人并结了婚,这些从青少年就开始的问题和行为就自然成为了婚姻和家庭中的问题,比如强迫伴侣过性生活,口交以及身体施暴。目前,美国青少年约会时的暴力已扩展到全美国的农村、城市,社区和少数民族群体。恋爱中发生了暴力而没有中止和改变,就会延续到今后的家庭生活中,因为在青少年恋爱中发生的暴力类型与成人家庭中发生的暴力是一致的。但是在这方面对青少年的教育几乎为零。

  为了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克莱波恩公司从1991年起就参与到家庭虐待项目中,现在正在一些学校资助一门新的课程。这个新的课程是一门3天课程,名称叫做“爱不是虐待”,由非赢利的教育发展中心(EDC)研发。课程将首先在代表美国各个经济阶层的9个学校开课,既可以在卫生课,也可以在英语课中开设,针对的对象是9年级的14岁孩子,目的是要让青少年在春心萌动的约会之前教会他们怎么应对这些问题,教会在他们成年前就应当正确理解和处理这类问题。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能正确对待婚恋中的暴力,如与对象沟通、劝说、报警或果断分手等,就能减少成年后家庭中身体和语言暴力以及性虐待的发生率,同时这门课程也为那些有虐待关系的青少年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

  至于从童话中受到误导的孩子,史密斯认为,当然可以继续给孩子念童话,但是在给他们,尤其是女孩子讲童话时,要指出等待和忍耐并不是惟一的办法,而是要学会当遇到困难时主动解救自己。比如《长发公主》在等待自马王子解救时就可以自己解救自己,在白马王子没有骑马撞门之前,其实自己可以去撞开门逃走。

  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孩子讲不同的童话,如《风中奇缘》和《哈利·波特》等,学习这些童话中主人公或人物的勇于反抗、自救和主动性,为防止未来不幸福的婚姻打好预防针。

  

  责任编辑 张田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