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一定为实?

我们在强调一件事情是千真万确的时候,总是会这样说:“我亲眼看见的,还能有假吗?”

  而事实上,有时候你亲眼所见的,还并非就是真的。比如说,你亲眼看见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但真的是太阳在动吗?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日出日落的现象不是太阳在动,而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地球自转引起的。可是,我们的知识说服不了我们的眼睛。日复一日,我们的眼睛,还是固执地向我们展现着太阳东升西落的景象。

  就像我们总是不能避免犯错一样,我们的眼睛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聪明和忠实,它们也会错!

  

  形形色色的视错觉

  

  眼睛如果犯错,就被称为视错觉。

  看看图①,两条线中,你认为那条线更长一些?即使告诉你这两条线是一样长的,你大概也不会相信。你会坚持认为上面的那条线更长一些。那么用尺子量一量吧。

  

  图②,仍然是两条线,你认为哪一条更长些?更远一点的那条更长是吗?你的眼睛又骗你了,这两条线还是一样长的。

  图③,垂直的和水平的线,哪一条更长些?没错,确实是一样长的,可是,实际上,我们通常会认为垂直线更长一些。

  人类观察的结果总是带有某种局限性,不一定是真实客观的。而这一些不真实客观的视觉现象就是视错觉,它是指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使误认物象,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心理学家一直努力地想要揭示所有情形下的视错觉的秘密,并且也颇有所得;但是,一些解释并不能使每个人都满意,而且还有很多现象是没有找到解释线索的。不过,不管结果怎样,我们不妨跟随心理学家的思路,来了解一下人类在破解视错觉过程中所作的努力,从而也能获得一些有利于工作、学习、生活的启示。

  

  眼球的移动是原因吗?

  

  关于视错觉产生的原因,最早提出的是眼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了取样的误差,从而产生了各种知觉的错误。

  我们来看看图①,它被称为缪勒—莱尔错觉。

  根据眼动理论,我们似乎能解释缪勒—莱尔错觉——由于箭头向外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大的眼动,箭头向内的线段引起距离较小的眼动,因此前者看上去长一些。

  根据这种理论,我们似乎还能解释图③,垂直一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长一些。

  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近来的一些研究却发现,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例如,用很快的速度呈现刺激图形,使眼动无法产生,或者用稳定图像的技术,使图形的网膜映像固定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照样会出现视错觉。

  

  神经的抑制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波根多夫错觉(见图④),看上去3条线段并不属于同一条直线。

  

  在学术领域,由于这种理论在解释视错觉时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思想联系起来,因此,曾经备受赞誉。但是,在波根多夫错觉图形中,如果给一只眼睛呈现倾斜线,给另一只眼睛呈现两条平行线,人们仍然看到了位移。这,是用神经抑制作用理论无法解释的。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认为视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是常性误用和深度加工理论的主要观点。

  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当距离改变时,网膜投影的大小也相应发生改变,而知觉到的大小却相对不变。当环境提供了深度线索,使平面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也就是使它们的显现距离发生变化时,虽然网膜的投影大小不变,但人们会把知觉三维世界的方法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平面物体,就会引起错觉现象,把“远处”的物体看得大些,而把“近处”的物体看得小些。以庞佐错觉为例(见图②),画面上的两条线段,其长度实际相等,它们在网膜上的投影也相等,但是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估计了物体的距离,因而把“远处”的线段看得长一些。

  常性误用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它的影响颇大,但有些事实仍然不能用这种理论来解释。

  图⑤事实上是缪勒—莱尔错觉的一种变体,上下两条线段相等,但由于附加图形的影响,人们把下面的线段看成长于上面的线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箭头和“>”形提供的深度线索,而视错觉仍然出现了。可见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并不是造成错觉的充分原因。

  

  

  不可忽视的文化生活因素

  

  人们在对缪勒-莱尔错觉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文化生活的经验在视错觉的产生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家认为,在缪勒—莱尔错觉中,人们所以会把带“>”头的直线看做比带箭头直线离更远,从而把“>”头的直线知觉为较长的线,这是有一个假定的前提条件的,即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在多年的日常生活里积累起了对直线、锐角、拐角的知觉经验。再具体一点的说,我们对房间、建筑物的边和角的知觉经验让我们产生了上述的视错觉。

  在南非有一个祖鲁人的部族,他们生活在一种“圆”的文化中。祖鲁人的日常生活中极少能碰到直线,他们的棚屋像一个圆的土堆,村落中的棚屋亦排列为一个圆圈,没有直的道路或方形的建筑,他们使用的工具和玩具也都是弯曲的。

  典型的祖鲁人对于缪勒—莱尔错觉没有任何体验,他们或者认为两条线一样长,或者认为“>”头直线稍稍长一点。这似乎可以证实过去经验和知觉习惯在人类知觉中的重要性。

  可是,和许多心理学问题一样,我们还是不能下最后的结论,因为一些新的解释线索又被提出了。人们认为,缪勒—莱尔错觉可能还受到人对直线末端位置知觉的影响。因此,外观的大小和对直线末端所处位置的不同理解可能是出现错觉的综合原因。

  尽管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单独用来解释所有的产生视错觉的现象,但是,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确信,那就是我们看到了什么,其实并不仅仅是眼睛的事情,也是大脑的事情。当我们在知觉一件事物的时候,常常不知不觉地运用了很多我们自己的需要、期望、态度、价值观、信念和过去的经验等等。也就是说,眼睛如果对我们撒谎了,那并非是眼睛自己的事情,很多时候,大脑才是那个真正的主谋。

  

  责任编辑 姜 冰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