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的古松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的永宁山下,距北京约120千米,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室陵墓群之一。这里埋葬着4个皇帝,即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以及皇后、妃嫔、皇子、公主和亲王等,计有陵寝14座,埋葬76人,还有附属建筑西陵行宫和永福寺。清西陵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而且陵区内广植古松古柏。这里有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古松群,现存古油松2万多棵,还有很多古柏(都栽植在宝顶上),以及少量的古白皮松、古云杉等。古松的平均树龄在340年以上,其中树龄最小的有120年,最大的达500年。

  和我国历代的皇帝一样,清朝的皇帝也都十分重视陵墓的“风水”。他们把常青长寿的松柏树视为“江山永固,万代千秋”的象征,尤其要在宝顶上种植古柏。因为古柏不但常青长寿,而且木质芳香,经久不朽,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被视为“神柏”,历代帝王们不但把柏树种植在陵寝里,而且广植在各种祭祀的坛庙中。像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山东曲阜孔庙的孔林、邹城的孟林,河南洛阳的关林等,都是我国著名的古柏林。北京天坛、地坛、日坛,先农坛、社稷坛(中山公园)、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古柏群也驰名于世。故清帝们在选择好万年吉壤之地后,把陵区内的植树也作为陵寝营造的重要工程之一。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清东陵中定东陵的慈禧陵(也是清朝最后一陵)的宝顶上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而大清也在其后不久就灭亡了。慈禧陵的宝顶上为什么没有树木?这一直是个“谜”。

  清王朝对陵区的绿化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在史料中也多有记载。如雍正年间的《大清会典》中记载:“凡栽树旧例,寝栽种树株,定限三年。如限内枯干者,监栽官员,铺户补栽。限外枯干者,工部补栽”。“陵寝栽种树株,每二丈栽种一棵”。嘉庆十二年(1807年)“陵寝事务”记:“恕妃园寝后山并无树株,着赶紧加倍栽种松柏树,俟三五年后一律茂密,再行停止栽种”。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昌陵补种松树3080棵。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为昌陵补栽松树3000多棵。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为整个陵区补栽松树11370棵等。

  西陵的松树树苗都来自河北涞源县上老荒的成材大树。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清代,这些树全要靠马匹驮运,一匹马每次只能驮两棵,人拉马驮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其艰难可想而知。后来,老慈禧为表彰上老荒的农民,把上老荒改赐名“上老芳”,并刻巨碑立于松林。

  提到清西陵的绿化,就不能不提光绪的老师梁鼎芬植松的佳话。崇陵崇陵建成后,并没有种树。愚忠的梁鼎芬看到崇陵无松树,十分痛心,就拿出自己的积蓄雇人植树,但这只能是杯水车薪。后来,他想到集资种树的方法。梁鼎芬用很多瓷瓶灌上崇陵的雪水,并在瓶外写上“崇陵雪水”字样,运到北京。他亲自登门把这些瓷瓶送给清朝的遗老遗少,请其根据官职大小酌情出资,为崇陵植松。在绿化过程中,梁鼎芬事必躬亲,还和民工们一样亲自植松,真可谓清末的绿化“积极分子”。现在崇陵的18棵“十八罗汉松”(云杉),就是他亲手所植。而且至今还留有一张梁鼎芬持锨植树的照片。

  清西陵的古松千姿百态,蔚为壮观,著名的古松也不少,像泰陵(雍正)宝顶后城墙上的“卧龙松”、昌陵宝顶上的“盘龙松”、慕陵侍女松、崇妃陵(珍妃墓)的“凤凰松”,真可谓:“一松具一态,巧以造物争”。

  

  [责任编辑]赵 菲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