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老虎洞及其他

据《北京市街道名称录》(群众出版社1986年出版)称:北京有9条胡同被称为老虎洞。其中,东城区有2个、西城区有2个、崇文区有3个,朝阳区、海淀区各1个。另外,在紫禁城内还有一个老虎洞。

  据专家考证,这10处被称作老虎洞的地名,都不是古代养虎之所。古人称设置在堤形道路下的横向拱形涵洞为老虎洞,它是古代土木工程的一个术语。如今保存最完好的老虎洞在故宫博物院。

  故宫中的老虎洞,在乾清宫月台前丹陛御道之下,是一条贯穿东西的通道。它高1.8米,宽1.1米,长10米,石砌,门为方形,洞内为拱形,两侧有门。该丹陛御道高于乾清宫前广场地面约2.5米。当初,开辟这条老虎洞的用意是在紧急情况下供人员通行,也可供施工人员运送工程材料之用。万一雨天积水,还可用于泄水,以保持丹陛御道的水量均匀排泄,避免构成水灾。明代有个小皇帝,见到老虎洞很神秘,曾经同太监、宫女钻进老虎洞玩捉迷藏游戏。

  海淀区海淀镇有一条老虎洞胡同。《海淀地名典故》中称其为“因街西口原有两尊石虎而得名。”此言疑有不确。因为这里原为畅春园遗址,得名亦因其殿宇月台丹陛御道下有一条拱形涵洞。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放火烧毁圆明园、畅春园,这一带的殿宇皆被焚毁,空留老虎洞之名。

  今朝阳区潘家园地区原有清代肃亲王豪格陵墓和他的孙子显谨亲王衍璜陵墓,墓主人历事康、雍、乾三朝盛世,墓地规模较大。在享殿之前的丹陛下方也辟有一个横向拱形涵洞。这条涵洞同样被叫做老虎洞。20世纪初尚存。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在此大兴土木,老虎洞陈迹早已消失。

  今东城区五四大街、沙滩附近,在明清年间为御马监。当时筑有堤形坝墙,坝墙上辟有横向拱形涵洞,也被称做老虎洞。《燕都丛考》记载:“自北池子北头而东为沙滩。其西达景山东大街,东南两面间以红墙,墙之内有老虎洞、西老胡同、东老胡同”(即西老虎洞、东老虎洞)。

  简言之,在北京地名中的老虎洞,在古代都是曾在堤形道路下设置横向涵洞的地方,并不是养虎之所。

  明清帝王之中,确有酷爱老虎者。其养虎之地被称为虎城,不叫老虎洞。例如,今天西城区西什库北头而东,有虎城胡同,即是明武宗驯养虎豹之处,因为过去北京地下水位高,如果就地深挖洞,就会挖出泉水来,无法在洞内养虎。人们只好高筑其墙,圈地如城,用于养虎。《燕都游览志》称:“虎城在太液池西北隅,睥睨其上,而阱其下。阱南为铁门关而窦其南为小阱,小阱内有铁栅栏如笼,以槛虎者。”

  清代皇帝也有酷爱老虎者,圆明园内就建有虎城。其规制大概同明代的虎城相似,但不一定很牢固。据文献记载,有一次虎城内的老虎突然跑出来咬死了宫女,还有宫女被老虎吓得跳进“海”中溺死,后来,跑出的老虎被圆明园的护军开枪打死,这才平息了一场突发事件。

  老北京人似乎对老虎有所偏爱,将从山上开采来的表面呈不规则多边形的块状天然石料叫做虎皮石,用虎皮石砌筑的院墙称虎皮石墙。今颐和园的外墙大多是虎皮石墙。

  北京四合院或三合院中的正房堂屋,大多是一水儿整齐排列的开间,但也有在堂屋前退进一柱距而形成一间凹廊的,这个凹廊,在土木工程学上叫做“老虎口”。这样做的效果是改善正房的通风与采光。夏天多了一处主人室外乘凉的平台。鲁迅先生受“老虎口”的启发,在自宅的正房堂屋后接建了一间后厦,戏称为“老虎尾巴”。虽通风、采光条件有所改善,但冬季寒风袭来,御寒效果较差,室内气温很低。

  北京以虎命名的地方很多,只是如今很多都空有其名罢了。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