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护重在质量

不少人认为,只有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中国的生态状况才能明显改善:若达到30%,我国才能进入生态状况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森林覆盖率决定论的思想指导下,人们一直热衷于森林数量的扩张。大量营造人工纯林因而成为最便捷的选择。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从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这几项常用统计指标看,我国的森林数量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全国生态与环境质量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好转,反而呈现出“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现象。这是因为森林质量过低抑制了森林环保作用的发挥,导致现有森林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和服务功能。

  

  什么是森林质量

  

  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显示为覆盖着或密或疏的广袤连绵的林木,一般由不同特性的林分组成,如树种、结构、龄级及其搭配组合等,同时还包括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林下植物、土壤微生物及湿地。

  世界资源研究所于2000年12月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森林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世界应考虑的是森林的质量,而不只是森林的数量”;“对于全球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并不是树木快被用完了,而是原始林或老龄林快被用完了”。

  何谓森林质量?其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迄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质量是人们对事物内在品质、性能优劣的界定,它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而变化。根据现代人对森林的多样需求,森林质量也就体现在多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生态服务功能。系指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否健全;森林生态防护效益是否最大化等。

  经济服务供给功能。包括森林的土壤肥力及生物生产力;森林蓄积量及年平均蓄积增长量;森林中除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珍贵物种之外,可适度利用的经济植物、经济动物及微生物(即林副产品)的品种与数量。

  社会及精神文化服务功能。涵盖森林景观的多样性。除包括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群落,也包括林中和林区的河流、瀑布、湖泊、沼泽、草地、苔原、裸岩、冰川、山峰与峡谷等地质地貌及其在科研、旅游和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与作用。

  森林本身的指标或内在价值。在人类对森林服务功能的需求所要求森林达到的质量标准之外,独立于人类关注问题之外的森林内在质量。这种质量是由森林构成状态、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等森林本身的各项指标决定的。

  

  我国森林的质量不太好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和多种服务功能。我国现有森林系统存在原始林被大量采伐并转化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而天然次生林又屡遭破坏,大面积人工化和单一化等质量问题。

  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估计为60%以上,全部为原始林。经过历朝历代斧砍火烧的消耗,时至今日,98%的原始林已消逝。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全球森林地图,目前中国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仅有约5.5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藏东南、演西北、川西以及内蒙古的大兴安岭与新疆阿尔泰山的最北端,多为自然保护区或人力未及的深山区,并呈破碎化、孤岛状,处于萎缩之中。

  当原始林被几千年的文明消耗之后,天然次生林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类森林生态系统。我国天然次生林总面积约93万平方千米,其中,70%以上为中幼龄林。但直到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我国的天然次生林才开始获得保护和恢复。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国的造林面积从每年四五万平方千米猛升到7万平方千米以上。如今,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53万平方千米,居世界首位。虽然人工林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33%,但蓄积量只占森林总蓄积量的8.3%,每公顷人工林蓄积仅28.4立方米,不及天然林单位面积蓄积的1/3。全国还有7万平方千米人工林为低产林,有的是长了几十年也长不高的“老头树”。

  另外,在人工林中,纯林比重过大,混交林及阔叶林比重小。人工林中,针叶纯林占2/3,个别省份高达95%,且分布集中。在17个针叶造林树种中,杉木、马尾松、落叶松和油松4大针叶林的面积高达80%以上。这些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人工林只是树木的集合,而非健康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特别是人工针叶纯林抑制了下层植物的生长,其保护土壤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很差。在大凉山区,1958年飞播的云南松,由于林木过密,很多树40年只长得碗口粗,林下红土裸露。以“灭荒达标”著称的湖北省谷城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6%,土壤侵蚀模数相当于黄河流域。

  我国是世界上三大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而今濒危的高等植物有四五千种。另有百余种濒危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全世界640个濒危物种中,我国就占了约1/4。目前,我国有15%-20%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生存的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造成这种现状除生境退化、栖息地破碎化和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因素之外,森林的人工化、单一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人工纯林的面积及其在森林中的比例不断提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分不利,甚至有着负面作用。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严重。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8.7万平方千米,每年因病虫鼠害致死树木4亿多株,林木年均减少170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近880亿元。这种“无烟的森林火灾”所带来的破坏更甚于冒烟的森林火灾。随着我国人工林的与日俱增,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也大幅扩大。20世纪50年代年平均为85.73万公顷,70年代年平均为365.2万公顷,到2004年发生面积在946万公顷上下。短短半个世纪,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猛增了11倍。

  营造转基因林的生态风险。使用转基因技术可使树木迅速生长,在短期内获得更多也更廉价的木材产品,经济效益显著,因而深受开发商的青睐。然而,树的花粉可以传播到千里之外,而基因工程树的这种“遗传漂移”不可避免地将污染非基因工程树种,甚至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紊乱与瓦解。我国在对转基因树种的危险尚缺乏研究的情况之下,已经至少在七个省区种植了100多万株转基因杨树。环境污染可以通过治理而获得改善和清除;然而,一旦人造基因混入了自然基因,造成基因被污染,其影响则是无法消除的,由此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怎样提高森林的质量

  

  依笔者所见,提高森林的质量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和人们经营森林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措施,并要充分尊重与遵循森林生态规律,坚决保护原生的森林生态系统,大力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积极建设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

  事实上,天然林自身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与自我更新能力。天然林的各种环境因子往往就是维持健康森林系统的建设力。如历史上大兴安岭天然林依赖于火干扰更新,而长白山天然林依赖于风干扰更新。

  当然,强调注意森林质量并不是抛弃森林覆盖率。应该说,在我国林业建设的早期,面临着全国森林覆盖率低,资源总量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的客观条件,林业部门顾及不到更高的造林质量,先“绿”起来再说。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个难以绕开的发展阶段。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生态工程的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注重营造林的林种、树种的配置是否科学合理,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结构是否完整,生物多样性水平是否恢复,森林景观是否赏心悦目,森林生物生产力是否提高,减少了多少土壤侵蚀和雨季径流量,增加了多少旱季水流量和植被生物量,以及森林火灾与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否降低等等。

  只有提高森林质量,我们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增长才更有意义,才能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应有的综合服务功能,满足社会对森林在生态、经济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

  

  责任编辑 赵 菲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