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剧”与“公共意识”

旅游景点和公共场所一直是“公地悲剧”的典型反映,尤其在节假日就更是如此。比如,去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市有2万多名环卫工人对生活垃圾进行日产日清,国庆假期前3天,仅天安门地区共清运垃圾113.8吨,是平时的20余倍。

  美国学者哈丁在1968年提出“公地悲剧”来解释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如果存在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牧场,而每个人都从一己私利出发,会毫不犹豫地多养羊,但又不必为这个公共牧场的维护和发展分担责任和资金。这样就会出现养羊的收益完全归自己,而草场退化谁也不负责,于是就上演了一出“公地悲剧”——草场持续退化,直到无法再养羊。

  从这个理论可以看出,天安门、黄山、峨眉山、长城等这些巨大的公地如果只有人去索取,而没有人或谁也不去维护和保养,终有一天这些地方就会持续退化,从景色优美的景点成为一个个无法欣赏、无法度假的垃圾场。

  发生公地悲剧的原因在于,民众缺乏“公共意识”。除了每个人不必为公地“埋单”外,人人都认为既然这块地是公共的或公家的,就不是自己的,用不着自己负责。这也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中的自留地的庄稼长得好,而公社的田中作物长得差的城市翻版。因为,没有哪一户人家私人的客厅会出现象公地那样脏乱差的景象。

  人们缺乏“公共意识”是导致“公地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多少年来大家都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出谋划策。这些策略最后归结到一个核心,要让公地有人负责,并且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如果大家都把公地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联系起来,别说保护公地的环境,就是整个社会的环保状况都会大大改善。

  但是,让公地有人负责也难以实施。因为,像天安门、黄山这样的公地并不是能实行股份制的,也不可能像责任田一样一家分一块。唯一可做的就是让政府来监管。这就给政府的监管提出了一项挑战,如何让每个公民都具备“公共意识”,从而发自内心地去保护和珍惜它?

  其实,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公布公地维护的成本。这是让每个公民成为公地主人的最好办法。每个公民都是纳税人,他们所纳的钱中有一部分就是用到对公地的维护、清洁和保养中。每个公民都明白自己纳的税也用于公地的保护,污染公地也就是在扔掉自己的钱财。

  人们具备了“公共意识”,才能自觉自愿地去保护那些公地,“公地悲剧”才有可能真正杜绝。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