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古镇:红土岸边西洋景

《一代宗师》中梁朝伟夜雨中酣畅淋漓的咏春拳脚,《醉拳II》里成龙武打与嘻笑的幽默桥段……这些轰动世界的中国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广东赤坎古镇。没有儒文雅致的名号,更难以与内地古镇动辄千年的历史相媲美,一处潭江北岸红色土坎的300年小镇,却成为没落中华帝国主动接受西方文明的先例,成为世界遗产开平碉楼的发源地。赤坎是如何蜕变成为今天这华彩绚烂的岭南名镇,成为随处西洋建筑、满眼碉楼古堡的旅游胜地的呢?

  血色追忆,赤坎人家的伤痛过往

  赤坎位于开平县中南,原为县府所在地。中国传统地理讲究风水,当地志书上说:“开平之为邑,海(河)环于外,山拥其中,北扼鹤山之卫,西搤恩平之吭,皂幕状其形势,而东北之水由双桥绕于左矣。独鹤表其崇嶐是为内堂。逶迤东出会于长沙渚与水口,弥沦沆漭是为外堂,若夫东南则有新会为藩篱,西南则有台山以为屏蔽,按其四象,四县乃开平之门户,而开邑乃四县之咽喉。”风水看似还不错,然而开平早年间却并不太平,其历史充满了族群械斗的血腥和悲戚。

  在清政府的鼓励下,大量的客家人于雍正、乾隆时期迁往广州肇庆等地,“开平、恩平等县当时均渐有客人杂居”。由于“开平之地,分自三地,礼俗既殊,民情各别,雀角之争,萑苻之警,常剧于他县”,客家人的到来不可避免地激化了原已紧张的人地资源关系,土客冲突变得难以避免,“咸丰四年,开平、恩平两县土客因事失和,酿成分声械斗……夫无论土民客民,皆黄农裔也,只因方音不同,积年寻仇剧斗,两败俱伤,为祸之烈,一至于此”。

  冲突至清末广东“洪兵之乱”时达到了顶点,据刘平先生《开平碉楼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文研究,为呼应太平天国运动的疾速发展,广东肇庆等地原有的反清社团——以三合会为基础的地下势力迅速蔓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洪兵起义”。清朝当局无力兼顾,只有招募广东当地客家人组建剿匪武装,“客勇”应运而生。但鹤山、开平等地的客勇迅速偏离帮助政府镇压洪兵的轨道,将矛头对准了日常生活中的“仇人”——土民,由此,引发了一场“构祸至十余年,彼此仇杀至数十百万人,为历来未有之浩劫的”土客大械斗。同治二年,广东巡抚郭嵩焘奏称“土、客交相掳杀,各至数十万人……总论其大势,则土、客两家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不可以势压,客民残杀土民,掘毁坟墓,洗荡村庄而以为固然;土民残杀客民,屠灭种类,霸占田产而亦以为固然”,足见当时开平等地族群械斗之惨烈。

  洪兵之乱与土客械斗造成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开平等地大量人员流失海外,客居他乡成为华侨。土客械斗双方都把俘虏当做“猪仔”贩卖,县志记载:“有为土人所掳获者,于杀戮外,则择其年轻男子,悉载出澳门,卖往南美洲秘鲁、古巴等埠作苦工,名曰‘卖猪仔’,计被土人掳卖及自卖往南美洲客民,为数约二三万 。”参加洪兵之乱的人主动逃亡海外躲避清廷的打击也是一种可能,如“洪门元老,一生爱国”的司徒美堂先生。然而更多的人因家乡社会环境的恶劣,主动选择飘洋过海远赴美洲淘金。民国《开平县志》提到开平人富于冒险精神,加上本地农工商事业尚未振兴,到五大洲谋生的开平人比比皆是。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经营,开平籍华侨创造了惊人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以“汇款”的方式源源不断流回故土,在社会经济发展尚不完善的传统农业时代,“惟侨民既得此巨资回国,惜不用诸生产事业以增物力,徒然为求田问舍之谋”。到了19世纪80年代,遭到美国《柏林盖姆条约》排华法案的打击,海外成长起来的第二、三、四代华侨怀故土情结而大举返乡,回乡后买地娶妻置产更成一时风气。求田问舍、娶妻置产难免造成物价上涨,使贫民生活日益困难,社会风俗日趋奢华,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阶层间的矛盾不断凸显,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土匪更倾向在富足华侨集中的开平地区抢掠。仅1912~1930年间,开平就发生71宗规模较大的匪患事件,土匪甚至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强大防御功能的、使用西方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的碉楼开始出现。“自时局分更,匪风大炽,富家用铁枝石子士敏士(水泥)建三四层楼以自卫,其艰于资者,亦集合多家而成一楼,先后二十年间,全邑有楼千余座。”其“所在集团筑堡,耕战兼资,遇大股贼则闭垒自守,遇小股贼则开壁击之,数有斩获”。

  百年之后,和煦的风依然在潭江两岸吹拂,那高大坚固的骑楼和耸立在乡间的碉楼早成就了岭南古村的欧陆风情,使其成为“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复杂而完美的融合”的世界文化遗产。

  广开民智 ,乡镇里的图书馆情结

  漫步赤坎古镇,驻足下埠桥而北望,但见一排自西而东整齐排列的黄色骑楼,与清澈见底的潭江倒影相应成趣、美不胜收。而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东西两端各有一处3层带钟楼尖塔的葡萄牙式建筑,那既不是祭拜祖先的宗祠,也不是精神寄托的教堂,更不是北往南来商帮的会馆,而是两座公共图书馆: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

  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岭南小镇,一处远离中心城市文化辐射的乡里,却在20世纪20年代先后建成两处成规模的具有“广开民智、教以人伦”目的和传播文化性质的现代图书馆。而且,不同于古代公私藏书“只是往昔珍本储藏之所,不是传播有用书籍于民间”的特征,更没有宁波天一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的严苛规定,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自开业那天起就免费对族人开放,实实在在地将图书馆作为一种启迪民智的教育机构和社会事业来办理。当20世纪初期的中国还在蒙昧与觉醒中挣扎的时候,赤坎小镇已经主动将知识的霞光普撒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为了拓展青年们的视野,司徒家族经过酝酿、捐款和两年的施工,于1925年底在赤坎东堤的潭江北岸修筑了一座高3层、有鲜明葡萄牙风格的图书馆。馆内收藏有大量不同类别的图书及国外期刊,还曾珍藏有《四库全书》《万有文库》等书目。在造型上,罗马式三角窗楣与红砖垒砌的西式窗柱,既保证了一楼窗户造型的稳重端庄,又确保了采光透亮;二、三楼的内走廊由葡萄牙式立柱和古罗马的拱券相连,立柱间还设置了镂空的护栏,使整个图书馆显得舒展开放。楼顶置有大钟楼,自1926年至今均准确报时,时时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勤学多读。受司徒氏图书馆读书之风的影响,赤坎另一大族关族也开始积极募集资金兴修自己的图

  书馆。与司徒氏单独的牌楼图书馆不同,1929年开馆的关族图书馆则是一个巴洛克式的庭院结构。图书馆主楼正门两侧矗立有两根3米高的罗马科林斯式圆柱,二三层与司徒氏图书馆相仿,也有一个内走廊;其中4个方柱贯穿二三楼,方柱之间通过宝瓶栏杆相连,柱头立面还可以看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常见的涡券与缨络饰件。为了确保赤坎上空也有自己的钟声,同时勉励青年努力学习,关族图书馆的三楼也装上了一座德国大钟。开馆之初,馆内即藏有《万有文库》《四库全书》和《二十四史》等巨著及其他图书近万册,一些国外的报纸杂志也经常更换,可以满足族内外读者的需要。

  自20世纪30年代起,两个图书馆就东西相望,彻底改变了古代中国公私藏书馆阁静态收藏、限制人们阅读的旧俗,用知识和信息滋养着动荡时期人们的心灵。如今,这东西耸立的图书馆已经成为赤坎镇上最美的传奇。

  骑楼,传统民居的西洋嬗变

  骑楼是赤坎古镇最具特色的建筑,600多座骑楼分布在3千米的街面上,俨然成为赤坎区别于中国其他古镇建筑的关键所在。所谓骑楼,是一种商住合一的建筑,一般临街且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从立面上看好像是建筑骑跨在人行道上而得名。作为商业气息浓烈的建筑,骑楼最早出现在与西方交流密切的开埠口岸。今天,赤坎成为国内骑楼保存且使用最好的地区,最壮观的莫过于镇上的堤西路一带,这里的骑楼多为三四层,随处可见巴洛克风格的屋顶装饰,镶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黄、暗红的外墙鳞次栉比,令人目不暇接。

  翻开赤坎所在的开平县的历史,这个清顺治初年始建县的年轻行政单元,所辖疆域又是由四围的恩平、新兴、新会三县之地析置而成,其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在百年发展中始终以农业为支柱产业。赤坎更是经过本地关氏、司徒氏两大家族自明代以来几百年的改良与耕作,才将水草芦苇茂盛、滩涂荒凉、渺无人烟的状况改造为良田千亩、阡陌纵横的岭南田园。所以,民国版的《开平县志》记载开平赤坎地区的民居建筑仍相当传统:“屋式多横过三间,富厚之家自一进至数进不等。中为厅堂,上起平阁以奉神祖,两边为房上皆置平阁以避水湿屋。内开天窗以日光,屋上密排木珩以防盗贼。厅前三面以瓦为檐,谓之廊。天光下射如井,谓之天井。”那么,赤坎民居建筑是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庭院到“洋气”的骑楼这一嬗变的呢?

  原来,在明朝至清朝前期“海禁”政策钳制下,“崇山邃谷,明代称为岭西之地也,一面遥控沧海,平原漫衍为邑,膏腴向设,三巡检司分理之”的开平赤坎只能看到小规模的民间商品贸易,如康熙十二年《开平县志》“舆图志”所载“赤墈墟,趁三、八日”,意思是赤坎每月逢“三”和“八”日为集市。而随着乾隆年间的“解禁”和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和海路的通畅,赤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才体现出来,这个北接恩平、阳平,南通三埠、江门、广州及港澳,四周被潭江水系所包围的中枢之地,商贸流通一下子兴旺起来。江面船舶往来频繁,广州、阳江的蔗糖由此北运,苏州、杭州的丝绸借道这里南输,四川、云南的药材经这里到香港……南来北往的水陆运输把赤坎安静的渡口、码头变成一个热闹的集市。集市的繁华自然需要相应的建筑形式,既能满足居住又能兼顾生意的骑楼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当然,西洋式骑楼的出现还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归国关系密切,正如上文所述,开平海外侨胞人数众多,住惯了西式房屋的他们回国后也顺便将洋建筑的“模板”带回了赤坎。由于资金充裕,当时重要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都从香港转运,有些还直接聘请欧美的建筑师设计修建,使得罗马的石柱和传统的雕花门楼在这里实现了最和谐的搭配,中西建筑符号融合得天衣无缝。在堤西路,向街心伸出的骑楼还排成了一 条曲折迂回的走廊,成为人们遮荫避雨的好去处,也成为镇上人们休闲聚会的公共平台。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