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亲近火山

说到火山,特别是火山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总觉得很陌生,仿佛我国并不存在什么火山群似的。说来也不奇怪,因为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在火山活动带上,只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云南、新疆和台湾等地有火山分布。不过,这些火山大都不再继续活动了。而东北地区的火山遗迹,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景观之壮丽在国内首屈一指,素有“火山博物馆”的美誉。

  

  东北的火山分布

  

  提起祖国东北的地形地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即沃野千里的东北大平原。实际上,东北地区的山川绝非如此单调。茫茫的大兴安岭绵亘在祖国东北大地的西面,呈北东——南西走向。郁郁葱葱的小兴安岭,呈北西——南东走向,它的西北端与大兴安岭分界处是嫩江的上游谷地。另外,还有几条呈北东方向的山脉几乎是并排分布的。最东面是巍巍长白山,往西是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其间分布着广阔的盆地、肥沃的平原和丰盛的草原。在张广才岭东坡的山地上,沿北东方向有10座火山,大约都是距今4000~8000年间喷发形成的。群山之中蜿蜒着一个既长且深的细细窄窄的湖泊,这就是以景色绮丽闻名远近的镜泊湖了。在龙岗山脉中段两侧约有200多座火山,大体呈东西带状分布,许多火山口保持完整并积水成湖,是我国火山湖最多的火山群。著名的长白山火山群约有100来个小火山,一直到公元1597年、1668年和1702年还有过几次喷发。此外,大兴安岭东坡的诺敏河火山群一共拥有8座火山。

  这些火山的分布,给东北地区山水环绕的地理格局增添了无限魅力,其中尤以五大连池火山群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火山地质现象最齐全,是不可多得的火山胜地。

  

  五湖串珠十四山

  

  五大连池火山群位于松嫩平原的北端,小兴安岭的西侧。由于280多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熔岩流阻断讷谟尔河支流——白河上游的水流,从而形成串珠状的5个彼此相连的堰塞湖而得名。“五湖十四山,地火冲云天,卧龙居石海,群山立水间。”就是对五大连池迷人火山风光的真实写照。

  五大连池是坐落在酷似沥青流淌形成的熔岩台地上,其方圆12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大小14座拔地而起保存完整的孤立的火山锥,这就是著名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其中有药泉山、卧虎山、笔架山、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东焦得布山、西焦得布山、东龙门山、西龙门山、影背山、莫拉布山、尾山等12座老期火山,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新期火山因喷发时间较晚,原始的形态几乎未遭破坏。这里有着多种多样的火山地质地貌:石龙、石海、熔岩瀑布、熔岩扇、熔岩暗道、熔岩钟乳、熔岩漩涡、象鼻状熔岩、爬虫状熔岩、绳状熔岩、麻花状熔岩、翻花熔岩、喷气锥、喷气碟等,以及火山碎屑物如火山弹、火山砾、浮石等,素有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之称。据说,五大连池火山,特别是两座新期火山,其当年喷发溢出的熔岩,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微地貌及其碎屑喷出物,类型齐全,标准典型。而且这里的喷气锥和喷气碟,国内外都极为罕见。

  那一个个的火山锥,或孤峰耸立,或双峰对峙,或状如卧虎,或形似走兽,或俨若笔架,或类同菌蘑,或形若锅盆倒置,或状似马蹄、圈椅,我就奇怪,它们怎么就组合得那么巧妙,那么的奇异多彩。据清代《黑龙江外记》记载:“墨尔根(今嫩江)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事,至今传以为异。”老黑山和火烧山在公元1719年短暂爆发之后,第二年又再次显示了它的威力,这次爆发的时间较长,一直到1721年才渐渐停息。清康熙年间吴振臣所著《宁古塔记略》一书对这次爆发是这样描述的:“城外东北五十里有水荡。于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间,忽然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磺之类,经年不断,竟成一山,直至城郭,热气逼人三十余里,只可登山而望。今热气渐衰,然数里之中,人仍不能近。天使到此查看,亦只远望而已,嗅之惟硫磺气。至今如此,人无有识之者。”

  在五大连池火山群里,除了老黑山和火烧山的喷发时间有史料可查外,其余的12座火山的形成时间要早得多,但是都没有见诸文字。地质科学家通过计算认为老期12座火山系第四纪中晚期更新世的产物,从爆发到现在已经有60万年~12000年的历史了。

  

  千姿百态火山锥

  

  火山锥,又称为碎屑锥,是由火山喷出的碎屑物质堆积而成。锥顶即是火山口,有的像漏斗,像锅盆,有的像马蹄,像圈椅。与火山口底相接的是早己堵塞了的岩浆通道,叫做火山喉管或火山颈,当年火山喷发的时候,灼热的熔岩流和火山碎屑物就是沿着这个通道喷出地面的。火山锥的外围往往是坡度较缓的盾形台地,越向外,地面越趋平缓,间或微有波状起伏。

  据地质科学工作者考察,五大连池地区至少有42个大小不等的火山口,而我们所说的14座兀立平川的火山锥,只不过是这一带火山大家族的几个高个子罢了。老黑山和火烧山这两座年轻的火山锥,是我国所有休眠火山中的佼佼者。它们屹立在灰黑色的熔岩台地上,周围有火山林带环绕着,远远望去仿佛是突兀在石海之上的两座孤岛。

  登上了五大连池火山群中火山锥体最高也是最大的,海拔515.09米的老黑山顶峰,可以俯瞰深达136米的巨大火山口。这火山口呈漏斗状,内壁陡峭,寸草不生,只有紫红色、褐黑色的火山碎块组成的岩石和那些松散的火山碎屑物。底部喉管上堆积着塌落下去的岩石,火山口边缘微有起伏,但无明显缺口。火山锥的北西和北面有两个比较深的缺口,呈V形沟谷,上端未切穿火口缘,由山腰伸向山麓,这里就是火山喷发时岩浆溢出的通道,在缺口的末端可以看见熔岩流向四周倾泻形成的扇形台地。站在峰顶举目远望,只见其余13座火山锥奔来眼底,真是“一览众山小”。

  

  翻花石海似良田

  

  在五大连池黑褐色的熔岩台地上,有的岩石致密坚硬,有的疏松多孔:有的已经度过了几十万年漫长的岁月,经受过无数风风雨雨的侵蚀,变得面目全非,完全看不出一点原始的风貌,有的甚至已成为肥沃的土壤,上面生长了树木杂草。但也有阅世尚浅的岩石,它从诞生之日起,距今才不过短短280多年,还多少保留着刚刚涌出地表的原始形态,比如流动的痕迹、气泡等,历历在目。

  在火山张开火口发出吼声的一刹那间,可以想象当时地动山摇,到处是一片火海,硫磺气、二氧化碳气、硫化氢气和二氧化硫等等伴随着水蒸气,裹胁着灼热的液态熔岩冲向九霄,接着又散落下来,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火山弹、火山渣、火山砾、火山灰等等火山碎屑物。与此同时,还有熔岩流从火山口里溢流而出,这些黏稠的熔岩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喷出物是富含铁镁的基性玄武质岩浆,这些物质来自地球内部的较深处,温度高、黏性小,流动性大,它们可以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形成厚度不大、分布面积很广的熔岩流,气势极为壮观。在五大连池旅游的人们,脚下踏着的石龙熔岩是新期火山的喷发物,是覆盖在69万年至史前的石块熔岩流之上的,这些新期熔岩又可归纳为结壳熔岩和翻花熔岩。

  结壳熔岩的分布面积较大,形成的不同形状的表壳真是千奇百怪,似人似物,似禽似兽,偶然的巧合,越看越像,非常有趣。位于老黑山东北部的大片翻花熔岩,酷似刚刚被拖拉机翻耕过的土地,又很像炼钢炉里出来的炉渣,还很像波涛汹涌的大海里飞卷起来的浪花。乍看起来,翻花熔岩单调乏味,仔细端详,石熊、石猿、石虎、石鸡,还有那猪八戒吃西瓜,大有呼之欲出的神态,叫人无不感叹火山熔岩的神奇。

  

  [责任编辑] 庞 云较强的独立第9中队使用。第9中队先行出发,其余坦克等得到补给后再快速跟进。

  这时,赣江以东顾祝同第3战区的增援部队被驻杭州一带的日军第22师团拦住,南昌城内只剩下保安部队。于是,罗卓英急令第32军由修水南岸退守南昌,第102师由高安东调大城地区,扼守南昌至奉新公路,阻止日军坦克部队向南昌进攻。但是,由于日军的层层阻拦,至26日,第32军只有2个团到达南昌,第102师到达大城之前,日军坦克部队已超越大城,掩护日军由此强渡赣江,逼进南昌。

  此时,坦克集群的后续坦克在得到油料补充后也跟了上来,日军的突击力量得到了加强。于是,日军很快就由南昌西南渡过赣江,切断了浙赣铁路。27日,日军集中飞机、炮兵猛轰南昌国民党军阵地和市区,守军阵地相继失守。

  就在南昌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军一些上层军官却开始动摇,在日军强大的进攻面前纷纷后撤。受他们的影响,部队低落的士气迅速漫延。正如战后国民党总结的那样:官兵“潜伏不良心理,认为日军欲攻占某地,迟早必为所得,不肯再作坚定之抵抗”。于是,国民党军队于28日放弃南昌,向外突围,南昌遂落入敌手。

  对于南昌的失守,国民党统帅部非常恼火,命令马上组织反攻,重新收复南昌这个战略要地。于是,4月22日,国民党又集中了4个集团军共8个军、22个师的部队进行了反攻南昌作战。日军则集中兵力固守南昌及各县城的外围地区和铁路沿线,并组织部分兵力进行出击。激战几日,国民党军队除第74军收复了高安城,第49军收复了牛行车站外,其余攻势均无大的进展。

  连攻南昌不下,使蒋介石盛怒异常,急电:“……限于5月5日以前攻下南昌。”并令第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亲自到前方督战。但是,即使上官云相亲自督战,也已无力回天。6月8日,日军坦克集群部队掩护第101师团从南昌反击国民党第29军的进攻,并将第29军团包围于南昌与莲塘之间,29军伤亡惨重,军长陈安宝中弹牺牲。剩余部队在参谋长徐志勖的带领下历经苦战,才冲出重围。

  担任反攻南昌的第32集团军不仅没有完成任务,部队还遭到重大损失,并牺牲了一名军长,重庆军事委员会这才被迫于5月9日分别致电赣江西岸的第3战区、东岸第9战区:南昌作战即行停止。战后在总结南昌作战失利的教训时,国民党避开高层消极抗战、指挥失误不谈,只避重就轻地解释为轻装备部队对有坦克集群之敌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

  日军第11军这次集中使用坦克作战,将以往坦克为步兵战斗开路的做法,改变为给陆军战役开路,同时远程迂回、追击约250公里,实际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单纯掩护步兵战斗所起的作用。

  南昌会战之后,日军更加认识到坦克集群作战的威力,对坦克部队的建设也更加重视。1942年6月以后,又单独编成了第1、第2、第3、第4坦克师团。其中,第1、第2坦克师团配属关东军,第3坦克师团编入在关内的中国派遣军,第4坦克师团驻日本国内。

  [责任编辑]林 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