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独身现象

所谓独身就是作为社会动物的人在生理机能成熟之后,出于某些因素的影响未与异性结成配偶而单独生活。独身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雄猿在群体中的交配权是绝对不平等的。这一特点在人类的一些近亲诸如猴、猩猩的群体中也有惊人类似的反映。原始社会末期以来,人类社会中的独身现象就普遍存在。无论是在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还是在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独身仍然是人类社会中的普遍现象。

  

  被迫独身者

  

  被迫独身是人类独身史上最为悠久的一种类型。早在原初时期,体质上的差异导致许多先民无法在交配权的争夺中获取一席之地,从而丧失拥有后代的权利。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对人类的进化是有益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地位上的悬殊差距,导致处于上层的人妻妾成群,而处于底层的人则往往被迫独身。

  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被迫独身的人群就是数目庞大的囚犯。2006年3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05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指出,美国监狱关押的犯人总数和在押犯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居世界第一。到2004年底,美国监狱关押的犯人总数达226.78万人。据保守估计,全世界至少有上千万的人同时呆在形形色色的监狱中,过着“孤家寡人”的日子。

  当然,残酷的刑罚、司法偏见、种族歧视、生理缺陷等也是导致一些人独身的重要原因。美国曾经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南方几个州的男性黑人罪犯和嫌疑犯进行阉割,数以万计的黑人被强行割去生殖器官。

  

  被“吃”掉的独身者

  

  在我国古代,广大妇女在婚
姻中一直处于任人宰割的屈辱地
位,早自先秦时期,封建礼教就
已经开始了对婚姻的干预和对妇
女的迫害。到了宋代,封建礼教
对妇女的迫害达到一个前所未有
的高度。理学家程颐认为:“饿
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在程朱理学的故乡徽州,女
性受封建礼教节烈观的毒害尤
深,出现过一大批像《儒林外史》
中的王三姑娘那样、“自愿”殉夫
的节妇烈女。至今仍保存的一座
座贞节牌坊,就是封建礼教不断
“吃人”的罪证,徽州原有牌坊
1000多座,现今尚存近百座,被
誉为“牌坊之乡”。世所罕见的歙
县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
表之作”。据《古今图书集成》中
有关“闺节”和“闺烈”的记载,
先秦有节妇烈女13人,汉代42人,唐代53人,宋代282人,元
代700人,明代达到36000人,而
到了清代,仅安徽省休宁一县,
就达2200多人!

  在历代统治者的不断推动
之下,封建礼教得到不断强化
和完善。与节烈相关的词汇就
有很多:贞节、贞操、贞操带、
贞节牌坊、贞烈、贞洁、贞女、
贞妇、从一而终、立节守志、节
功三冬、脉存一线、矢贞全孝、
立节完孤、烈女不事二夫,等
等。封建礼教节烈观反映在婚
姻习俗上,更是“名目繁多”,
“花样百出”。仅以婚俗为例“冲喜”(订婚后如遇未婚夫患
重病,男家提出结婚冲喜,遂举
行婚礼。如未婚夫冲喜无效而
病故,则认为新娘克夫,任其成
为寡妇。)、“抱牌位成亲”(又称
“阴婚”。订婚后,若未婚夫天
亡,夫家同样用花轿迎娶新娘,
亲娘抱着未婚夫牌位举行婚礼,
然后守寡至死。)、“望门寡”(订
婚后,未婚夫夭亡,未婚女子
虽居家,也被认为“命硬”、“克
夫”,以致终身不嫁。)、“守寡”
(丈夫死亡,妻子守寡至死。),
等等,不一而足。

  

  为家教而独身者

  

  几乎与人类同时产生的宗教
是文明最为坚固的内核。宗教在
世界各地的文明中都有着极为重
要的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
响。大部分宗教都认为贞洁是美
好的,也是神圣的。由此,为自
己所信仰的宗教献身,成为世界
各地不同文明中的共同、普遍存
在的现象。

  在西方世界,基督教自从产
生之日便对性关系有着严格的规
定。《旧约·创世记》写道,上帝
因为夏娃和亚当偷吃禁果而对
他们施加惩罚。甚至,《旧约·
利未记》专门有“有关淫乱的禁
令”一节。耶稣谆谆教诲:只有
免于尘事困扰的独身者能够更好
地为上帝献身。圣·保罗发展了
这一主题:“娶了未婚妻的男人
做得不错,但没有结婚的人做得
更好。”上至教皇,下至不同级别
的所有教士,独身已经成为一种
神圣的宗教义务,即“为上帝献
身”。在公元3世纪的时候,许多
教士纷纷通过阉割自己来保持绝
对的独身。格雷高里七世是历代
教皇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对教
廷政策产生很大影响。格雷高里
七世比以前任何教皇都更推崇僧
侣独身。他号召俗众不去参加那
些已婚祭司主持的弥撒,煽动俗
众暴乱用以抵制结婚的祭司。他
申令已婚僧侣举行的圣礼概为
无效,并且禁止这些僧侣进入教
会。到了近现代,教士的独身制
变稍微有所松动,但高级教士的
曲身仍然是一种不可讨论的“教
条”。据有关机构调查,目前仍然
旨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基督教
徒(包括各个派别)认为教士的
独身是有必要、有意义的。此外,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以与世隔绝
和独身为重要特征的修道制度在
早期教会时期就已经相当完善。

  事实上,独身绝非西方宗教
所独有的特点。禁欲是印度教、
佛教和耆那教的共同特点,这些
宗教都认为独身是世俗生活的最
高境界。拥有8亿以上信徒的印
度教,将男人的精液看作是充满
力量和财富的重要物质,视之为
生理和精神发展的中心因素,而
独身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修行的重
要途径。一直到今天,许多印度
精英如那拉亚南总统,都纷纷效
仿圣雄甘地,宜称自己早已戒绝
性生活。

  独身是佛教“五戒十善”中
“五戒”之一。佛教认为,出家僧
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
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
独身。甚至,僧人出家受戒后,
比丘(和尚)和比丘尼(尼姑)必
须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

  在佛教兴盛的南北朝时期,
我国各地有大小寺庙数万座,男
女僧侣多达数百万之众,并且占
有大量的田地而无需纳税。《J日
唐书》中描述武则天时期佛教的
情况时写道:“十分天下之财,
而佛有七八。”这也是“三武一宗
之劫”产生的根本原因。唐末武
宗时期灭佛,仅强迫还俗的僧、
尼就达26万之众。之后,北周世
宗在短短一年时间之内,废除佛
寺3000余所,毁掉铜像、法器无
数,还俗的僧、尼多达300万,相
当于当时总人口的10%。可见当
时独身者数目之多,比例之高!
而我国本土宗教中以道教中的独
身现象最为突出和典型。现今,
道教两派之中,以张道陵创立的
天师道正一派,分为出家道士和
在家道士,其中在家道士可以成
家,故有人称之为“火居道士”。
而金元时代王重阳所创的全真
派,注重修持和讲经。全真派道
士,也必须住庙、独身、食素。值
得注意的是,道教中道士的独身
现象一直维持到21世纪的今天。

  

  自愿独身者

  

  古往今来,不同的成长背景
和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一些人
对婚姻和家庭社会的排斥,或者
使得他们对独身生活向往,由此
产生了最容易为人忽视的一个独
身群体——自愿独身者。这些人
上至帝王将相,文臣武将,下有
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尽管古今中外的自愿独身者中的
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为历史的尘埃
所淹没,但这一群体中仍然有许
多人名垂青史。伊丽莎白一世女
王、瑞典女王克里斯蒂纳都是终
生未婚,而她们为国家的发展和
民族的成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总统中也有独身者,那就是
“和宪法结了婚”的布坎南总统。
独身者在当代政治家中名气最大
的莫过于刚刚下台的小泉纯一郎
以及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印度现任
总理辛格。在中外科学家、艺术
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中,独身者
比比皆是。哥白尼、牛顿、爱因
斯坦、贝多芬、达.芬奇、梵高、
薄伽丘、安徒生、柏拉图、康德、
尼采是突出的例证。许多演艺界
的名人,出于多种因素也往往选
择独身。被赞誉为“好莱坞有史
以来最伟大的女性”的嘉宝,终
其一生未婚。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较
大的生活压力,导致许多人忙于
事业而忽略了个人的婚姻问题,
其中许多人最后干脆就选择了独
身。澳大利亚统计局最近提供的
数据显示,将近三分之一的澳大
利亚人选择终身不婚。此外,还
有更多的澳大利亚人选择“连续
独身”,即独自生活和与人同居
交替进行。由于独身现象日益普
遍,人口学家不得不对“单身”、
“独身”等词汇重新定义。目前,
澳大利亚统计局的专家对“独身”
的定义是:既没有结婚,又没有
同居或长期恋爱。依据这一标
准,专家估计,到2026年,澳大
利亚“独身家庭”将占全国家庭
总数的35%,而夫妻带小孩的传
统家庭比例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到
30%以下。

  结婚生子,然后相夫教子,
这是我国大部分传统女性的生活
轨迹。但是,现代社会的多元化
发展和生存的压力,使得部分女
性觉得婚姻并不是她生活中必
须要做的事情。2003年一项对北
京市一些月薪在5000元至15000
元的女性进行的调查发现,这一
层次的女性独身者达50.2%,一
家投资公司的独身女性竟高达
75.3%。而导致独身的其他重要原
因则主要有五项:忙于事业,占
6.5%;太优秀,找不到更优秀的
男士,占12.2%;对感情不信任,
占23.4%;其他占9.6%。2005年,
北京30—50岁的单身人数达到
50万人,其中女性比例超过6成;
上海城市女性中认同独身观念的
更是高达82%!有关调查表明,经
济独立是现在高收入女性独身者
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婚恋观发
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女性。2006年
底,零点公司和时尚集团在全国
4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和6个二线城市(武汉、南
京、西安、沈阳、杭州、成都)进
行了一项时尚水平调查。这项调
查的对象为20至50周岁的中高
收入居民,其中一线城市的调查
对象个人月均收入为3000元以
上,二线城市的调查对象个人月
均收入为1800元以上。而根据这
项调查所形成的《中国中高收入
城市居民时尚指数报告》显示,
在被问及认为时尚的婚恋生活方
式时,50.75%的上海居民选择了
“独身”,略高于全国的50%;愿
做“周末夫妻”的人占了26.12%,
远高于全国的17.98%;接受黄
昏恋的有32.09%,远高于全国的
24.96%。不过,曾热衷“丁克”的
上海人现在开始逐渐回归了,接
受丁克家庭的上海人有41.04%,
低于全国的41.63%。

  此外,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
较深的未婚青年男女,选择了
“第三条道路”——同居但并不结
婚。这也算是人类独身史上的一
个新的现象吧,毕竟他们没有法
理上的婚姻关系。

  

  缤纷的人生

  

  独身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一种
普遍现象。可以说,独身始终伴
随着人类社会而存在。2004年,
在欧美发达国家,有近三分之一
的成年人选择了独身生活。2005
年,巴黎艺术职业高等学院教授
让·克洛德·博洛尼从独特的
视角出发,对西方婚姻史进行深
入研究,在其新著《独身与独身
者历史》中,他从宗教、文学、心
理等角度剖析了“独身观”在西
方世界的演变,这种演变趋势正
向全世界蔓延。

  著名英国哲学家赫伯特.
斯宾塞终身未娶。有一次,他在
路上遇到两个朋友。其中一个
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
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地回答
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
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
意。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
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
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
了幸福。”

  [责任编辑] 林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