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

2006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遗产大会上,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坐落于介于成都高原和青藏高原间的邛崃山和夹金山,其边缘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大约距离成都有100千米,覆盖924500公顷的区域。大熊猫群的主要中心是位于汶川县西南部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宝兴县东南部的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和位于夹金山西南面的夹金山省级公园。含7个保护区和9个自然公园,同时由527100公顷的缓冲区所围绕。

  

  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卧龙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西南部,面积为20万公顷,是全国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综合体,早在1980年就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

  保护区处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上,由于北、西、南三面环山,使保护区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地形,冬季并不特别寒冷,夏季温凉湿润,给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古地理古气候等自然历史的变迁,保护区内受冰川影响较小,成了动植物的“避难所”:又由于地处横断山脉北部,谷向南北,是动物“交换的走廊”,是整个东洋界植物区系最为丰富的地方。

  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和箭竹、华桔竹等多种竹类,是大熊猫最理想的栖息环境,野外种群十分集中,共栖息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野外总数的10%,被誉为“大熊猫之乡”。1980年,我国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了“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经过中外专家共同合作,开展了以大熊猫为主体的,内容涉及地质、水文、土壤、动物、植物、生态、森林等学科的全面的研究工作,成就斐然,成为世界科研、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

  

  大熊猫的发现地——蜂桶寨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位于雅安地区宝兴县夹金山下,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连,处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条件优越。

  1867年,法国人吉恩-皮埃尔-阿曼德-戴维被法国天主教会派到中国,到达宝兴盐井乡邓池沟教堂。1869年3月,戴维第一次见到一种奇特的黑白熊,就断定可能是一个有趣的动物新种。1869年5月4日,戴维的助手们捉到了一只活的“黑白熊”,想将其运回巴黎,不幸死于途中,戴维将其皮送到巴黎国家博物馆。经博物馆主任米甘勒-爱德华研究,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是与42年前在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熊猫近似的一种大的猫熊,便正式定名为“大熊猫”。

  蜂桶寨保护区内大熊猫总储量达300余只,占全国总数的1/3。因为这里是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和中国向国外赠送大熊猫的主要源地,所以被称为“大熊猫的故乡”。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向国家输送115只大熊猫,其中16只作为国礼,馈赠给美、英、法、日、德、朝、苏联以及墨西哥等国,占国礼熊猫总数的2/3。

  

  有关大熊猫的历史记载

  

  大熊猫在中国有着许多充满传奇的记载。它们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河南,西北地区的陕西,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华南地区的福建,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等地,大熊猫的名字也丰富多彩,多达十余个,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等。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汇编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大熊猫皮)是向皇帝进贡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样威武,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曾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打败了炎帝。

  春秋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中记述食铁兽,像熊,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因能食铜铁,故名。

  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述,汉武帝时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县、户县界)曾放养过貘(大熊猫)。

  西晋时称大熊猫为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其他动物,故将其作为和平友好的象征。当两军交战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就表示停战和解。

  

  外交使者

  

  由于大熊猫的珍稀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一件特殊的国家“礼物”,相继赠送世界各国,成为最特殊的“外交使节”。大熊猫出国年表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张中国外交路线走势图。从1957年到1982年的26年间,中国一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

  1957年至1980年,分别送给苏联、朝鲜7只大熊猫,象征着当时中国与苏联、朝鲜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厚感情。

  1972年4月,随着中美关系破冰,周总理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送给尼克松总统带回美国。

  1972年10月,中国与日本开始“邦交正常化”,送给日本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1980送雌体大熊猫“欢欢”;1982年送雄体大熊猫“飞飞”。

  随着中国与欧洲国家关系渐趋缓和,1973年,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法国率先获赠一对大熊猫“燕燕”和“黎黎”,1974年,送联邦德国一对大熊猫“天天”和“宝宝”,又送给英国一对大熊猫“佳佳”和“晶晶”,1978年9月,送西班牙一对大熊猫“绍绍”和“强强”。

  为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号召,中国从1982年开始停止向国外赠送大熊猫,大熊猫担负起国际化环保大使的新角色。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动物园协会与国际动物保护机构经过两年磋商,达成有关协议:中国送一对健康、有繁殖能力的大熊猫出国,留在所在国进行为期10年的合作研究。此间繁殖的后代仍归中方,若发生意外死亡,尸体也归中方。中方派出技术人员协助外方共同研究,外方每年付给中方100万美元,用于大熊猫保护基金。

  以合作研究为形式的大熊猫出国后,动用全世界更多的力量来保护大熊猫,使人们的焦点从政治使命演变为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大熊猫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人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相关链接: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这是最早出国的大熊猫。

  现代第一个把活体大熊猫带出中国的人,是美国的女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纳斯,她在夹金山下发现一只大熊猫幼仔,取名“苏琳”,并将其带到美国。1937年春,“苏琳”在芝加哥动物园展出,参观者一天达到4万多人。

  [责任编辑]姜冰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