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人类的又一个大敌

无论承认还是不承认,人类现在和将来的大敌之一是肥胖。很多人不是死于灾荒、战争、灾难,而是将死于肥胖以及肥胖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包括身体和心理的疾病。

  

  肥胖的升级和危害

  

  不知不觉,肥胖已经是人类的麻烦制造者,而且是一个大麻烦制造者。

  2006年8月14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召开的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年度会议上,研究人员发出了警告,世界上的超重人口数量已经超过饥饿人口,超重人口总数达10亿,而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只有8亿。紧接着,9月2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为期一周的国际肥胖大会上(国际肥胖大会每4年举行一次),大会主席保罗·兹米特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2500名与会专家和卫生官员强调,肥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疾病,其危险性与全球变暖和禽流感一样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在全球有10亿人超重,3亿人肥胖。这些人受到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中风和某些形式的癌症的高度威胁。最严重的是美国和英国,这两国的体重超标者分别占总人口的近2/3和一半。即使在中国这样还未完全富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肥胖和超重也已成为一个严重的担忧。

  目前中国肥胖者已远远超过9000万,超重者高达2亿。以中国目前人群中肥胖者的增长速度预测,未来10年中国肥胖人群将会超过2亿,正在迅速地赶上西方国家。2002年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显示,14.7%的中国人体重超标,2.6%的中国人属于肥胖。1985.2000年,在年龄为8—18岁的中国儿童及青少年中,体重超标和肥胖人数增加了28倍。现在全球近1/5的体重超标者或肥胖者是中国人。

  医学的研究表明,肥胖与20多种疾病有关,例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肿瘤、胆囊疾病、呼吸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不育、骨关节病、肾病和内分泌病等。此外肥胖还使人运动能力和耐力下降,寿命缩短。关于肥胖引发的心脑血管病如今人们知道得比较多了,比如高血压,那是因为过多的脂肪摄入造成低密度脂蛋白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高血压和中风等。另外肥胖的一个吉尼斯记录也许还不被人知道。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年鉴》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最肥胖者的寿命都没有超过40岁。

  此外,肥胖造成的另一些疾病人们不一定清楚,例如内分泌病中的糖尿病。研究人员预测糖尿病将是中国下一个世纪的严重疾病之一,而很有可能是爆发性流行。

  过去人们还认为肥胖与癌症没有多大联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也是诱发癌症和致使癌症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斯诺·凯特林癌症中心对923名癌症病人的研究发现,在诊断时体重超出理想体重25%的女性病人,即使用了手术、化疗等手段治愈,在10年后癌症复发的危险也较大。那些平均超出理想体重11.6%的妇女,在10年后癌症复发率为32%,而非肥胖者癌症复发率为19%。

  此外,肥胖病人癌症复发后的生存时间也较短,仅为26个月,而非肥胖者生存期为46个月。最近美国的另一项研究则表明,肥胖者患食道癌明显多于体重正常者。研究发现身体指数最高者患食道癌的危险是身体指数最低者的7倍。专家的解释是脂肪对不明环境致癌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只胖一点点也危险

  

  过去的研究认为,人胖一点点没有关系,相反还有利于健康,尤其是女性,因为她们要生儿育女,没有一点脂肪积存是不行的。但是,今天的研究表明,即使只胖一点点,也可能造成危险,主要是寿命缩短。

  一直以来,超重和早死有无关系存在很多争论,但现研究者们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尤其是男性更是如此。发表在2006年8月29目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在美国和韩国进行的两项独立的大型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超重和肥胖国际上普遍是以体重指数(BMI)来衡量的。而体重指数等于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的米数的平方,体重指数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30者,为超重,等于或大于30者,为肥胖。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于2005年还提出,稍为有一点丰满并不是坏事。但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对全美50万年龄在50至71岁的志愿者进行研究后发现,仅仅只超重一点点都可能造成对健康的损害并减少寿命。

  研究人员通过问卷方式分析了这些人在10年期间的身体指数与死亡率的关系,而这些问卷是在1995年和1996年填写的,包括填写者们的体重和饮食的详细情况。一般而言,在超重之后再增加30磅(13.6公斤,1磅等于0.454公斤)就是肥胖。一个5英尺10英寸(约1.78米,1英尺等于30.48厘米)高的人如果体重在79公斤至94公斤之间,则为超重;而体重达到95公斤和以上就是肥胖。

  总体上讲,在美国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尤指从1947年到1961年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人)如果肥胖,则他们死亡的危险高于正常体重的人。这种肥胖所致的死亡危险西班牙人、亚洲人和美国印第安人比白人和黑人更高。不过,如果仅仅是超重则不会有严重的死亡危险。

  但是,对186000名从不吸烟但超重的人的独立分析表明,他们早死的可能性比正常体重的人高出20%~40%,而对于肥胖者来说死亡的危险性更是高出2到3倍。不过,对于这个研究结果,CDC的发言人卡伦·亨特拒绝予以评论。

  另一个独立的研究是韩国延世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所做的,研究对象遍及120万韩国人,他们的年龄在30~90岁。这个研究得出了与上述研究相似的结果。在大约50万不吸烟的人员人中,超重者比正常体重者死于心脏病和癌症的危险性要高出10%~50%。

  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两个研究清楚地表明,超重并不是一种良好的状态。而在中年时期保持健康的体重和防止超重是获得长寿的重要条件。

  

  肥胖对儿童、男人和女人的负面影响

  

  新研究发现,肥胖对儿童、男人和女人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澳大利亚悉尼的皇家公主阿尔弗雷德医院的儿童健康专家凯特·斯坦贝克以自己的研究和工作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预测。肥胖对儿童会造成威胁,而最大的危险是肥胖儿童伴随他们的成长会发展成更多的慢性疾病,并减短其寿命。这种严重性表现在,不久后也许在人类历史上会有数百万计的儿童因为肥胖而比他们的父母先去世。因而政府禁止垃圾食品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超重对儿童的心理影响也变得更为严重,儿童越来越早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的外表。现在,在一个“对体重充满敌意”、纤瘦等同于魅力和受欢迎度的环境中长大,年仅5岁的女孩便会在意自己的体型,超重则会影响她们的自信心。到她们成年以后,这种影响还可能持续存在,因为超重女性患抑郁症的风险越来越高。

  至于肥胖对男性的影响,也有新的研究第一次指出,男性的肥胖和超重与不育有密切关系。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的马库·沙尔门等人进行了一项对男性肥胖与不育关系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流行病学》杂志上。

  沙尔门等人对依阿华州和北卡罗莱纳州的2111对不孕夫妇进行了研究,这些夫妇中男人大多是农民,他们的妻子都小于40岁。妻子们否认了是自身的原因造成不孕,并且在前4年这些夫妇有正常的未避孕的性生活。研究人员对丈夫和妻子都测量了身高和体重,由此得出他们的BMI。同时,研究也考虑了年龄、吸烟、喝酒和暴露于化学溶剂、杀虫剂等因素。

  与正常的20-22BMI的男人相比,BMI增加3分的男人(即BMI达23.25)在4年期的研究中成为父亲的可能减少了10%。BMI指数小于26大于22的女性成为母亲的可能性也减少了10%。这说明BMI即使稍稍增加一点都有可能降低正常人的生育力。当然,这个研究也存在缺陷,即不知道这些夫妇的性生活频率,而较胖的男人性生活次数一般低于常人。所以,这个研究所得出的肥胖和超重可使男性生育力降低的结论还不是肯定性的,需要其他研究来证实。

  女性超重和肥胖会降低生育力或不育,这已经是定论了。为此英国人工妊娠专家最近提议,应当拒绝严重超重者进行人工妊娠,在对她们提供人工授精之前,这些女性必须减肥。为此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基金(NHS)出台一个新政策,不对超重和肥胖者提供由该基金资助的人工授精。英国生育协会(BFS)也建议拒绝为体重指数达到并超过36的女性进行人工授精治疗。

  英国生育协会还指出,体重指数达到和超过29的女性在进行人工授精之前应当劝其实施饮食和锻炼计划以减肥。因为肥胖女性很难受孕,而且更可能遇到健康问题。如今英国生育协会已中止了对肥胖女性进行的生育治疗。

  另外超肥胖对男女两性都可能造成心理负面影响,但对女性造成的损害更大。澳大利亚迪金大学研究员凯莉·鲍尔援引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近对7800名女性展开的健康状况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少和体重超重已成为女性预兆患者3年后出现抑郁症状的因素。而世界各国的情况已证明,抑郁则是导致人们自杀的第一位原因。

  由此看出,肥胖对于人们的伤害已经越来越严重。在肥胖的因素中除了遗传因素是个人难以把握的客观原因外,肥胖和超重其实有很多主观因素,比如肉类饮食的增多、汽车使用的增加以及缺乏体育锻炼,都是造成肥胖和超重的罪魁祸首。

  避免体重超标和肥胖只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专业人员和政府机构应当科学指导公众的饮食和行为方式。锻炼和改变饮食是减肥的重要方法。比如,爬楼梯、少吃含脂肪多的食品以及控制饮食就是最好的减肥方法。而减肥的根本因素在于,需要稍稍遏制个人对食品的贪婪和欲望。

  [责任编辑:张田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