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诡谲的霍尔木兹海峡

伊朗核危机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中最具爆炸性的热门话题之一。伊朗核危机曝出后,伊朗与美国都曾频繁地举行军事演习。2008年伊美之间的互动使有关美对伊动武的传言频频传出。2008年1月初在霍尔木兹海峡发生的海上对峙事件,再次将霍尔木兹海峡推到了全世界的闪光灯下。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司令贾法里2008年6月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伊朗遭受军事打击,将会控制海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运输通道,以进行反抗。

  

  封锁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Hormuzstrait)位于伊朗和阿曼之间,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这个长度只有150千米、最窄处仅48千米的海峡,是最繁忙的国际石油运输通道,平均每8~10分钟就有一艘油轮通过,每天有400万吨石油经此运往世界各地,占海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世界石油出口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中东地区的“油库总阀门”。海湾沿岸产油国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这一海峡输往西欧、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地,合计承担着西方石油消费国60%的供应量,所以这里又被称做“西方的生命线”。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切断,西方经济就会遇到致命威胁。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部曾公布了对美国全球战略至关重要的16个海上咽喉,并宣扬要控制这些地区,其中就包括霍尔木兹海峡。

  作为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唯一纽带、世界经济发展的石油大动脉,霍尔木兹海峡的经济和军事价值不言自明。伊朗正巧扼守这一“咽喉”,海峡对伊朗来说更是关乎其民族的生死存亡,伊朗海军建设的核心大都是围绕如何控制该海峡而展开的。因此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一直是伊朗的既定战术。2008年初的海上对峙事件显然是伊朗深思熟虑的选择。伊朗选择在布什对中东七国访问之际进行挑战,意在昭示伊朗有能力在任何时候控制该海峡,同时也是为了将布什中东之行的效果(企图削弱伊朗在海湾地区影响力)降到最低。果不其然,事件一经报道,全球石油价格立即上涨30美分,引发国际油市动荡。如果美伊在霍尔木兹海峡大打出手,世界能源供应的生命线必然被切断,美国将面临国际社会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

  事实上,美国与伊朗历史上已两次在霍尔木兹海峡交手。第一次是美国为解救人质而实施的“蓝光行动”计划。1979年n月,美国驻伊朗使馆66名工作人员被扣押为人质。1980年4月,美国实施了用武力救出人质的应急营救计划——“蓝光行动”。美军停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的8架RH-53直升机载着120名突击队员起飞潜入德黑兰市内,进入外交部大楼和使馆大院,救出人质。

  美伊第二次交手发生在两伊战争后期。1988年4月4日,一艘为保护油轮进入海湾的美国海军导弹护卫舰触雷,美国认定水雷是伊朗人布下的。为了报复,美国驱逐舰“文森斯”号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空击落伊朗民航655号航班,机上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近20年过去了,美国和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是否会有第三次交手?

  

  伊朗核问题

  

  要了解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有必要追溯美伊历史上的恩怨。

  美伊两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亲密的朋友。在巴列维国王时期,伊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可靠的盟友和波斯湾的宪兵。然、而,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人民在霍梅尼领导下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斯兰神权政体的伊朗共和国。霍梅尼建立了一个中立的共和国,并在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推行彻底伊斯兰化和提出了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对外口号。这就意味着新伊朗不再是美国的中东战略棋盘上的一颗可控棋子。1979年11月伊朗发生的扣押美国使馆人员事件,完全使美伊关系陷入危机,结果最终导致美伊两国在1980年断交。从此美伊关系交恶至今已近30年。美国在经济上,强化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政治上,美国致力于打击和颠覆伊朗政权;在军事上,美国对伊朗实施威胁加遏制政策。在两伊战争期间,美国支持和协助伊拉克打击伊朗又加深了美伊之间的仇恨。在2002年1月29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小布什政府将伊朗与伊拉克和朝鲜并列为“邪恶轴心”国, 随后又将其升格为“暴政前哨”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美国智囊和决策层开始酝酿“下一个是伊朗”的作战方案。美这种做法致使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伊朗核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美伊蜜月期。为防止苏联入侵,伊朗国王巴列维积极寻求核发展。作为美国冷战盟友,伊朗的核发展得到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支持。1957年,巴列维国王与美国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源的协议,这标志着伊朗核计划的正式实施。随后德、法、英先后与伊朗达成了一系列的核计划合同。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美国等国相继与伊朗断交,双边核合作中止。新伊朗由于面临着来自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加之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及与以色列激烈的军备竞赛,决定恢复一度中断的核计划。从1992年伊朗与俄罗斯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直到最近伊朗宣布已掌握核能利用的关键技术铀浓缩技术。

  

  各方态度

  

  伊朗核危机是后冷战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一场地区危机。它表面上是核扩散问题,实则是美伊关系问题。在这场危机中各方的表现勾勒了在这个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后冷战时代各大国际政治实体的生态图。

  伊朗是海湾地区大国,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国民士气、军事力量乃至地缘位置,都远胜于伊拉克。“9·11”事件后,美国出于控制波斯湾地区石油和反恐的需要,先后打垮了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客观上为伊朗铲除了两个隐患和敌人,使其迅速扩大,填补了地区大国的空白。伊朗人经过8年两伊战争,目睹了发生在家门口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再加上美国在其周边建立军事基地,美军舰队在其领海出没,产生了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同时由于近邻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都拥有核武器,伊朗不满美欧核霸权以及在拥有核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因此不顾一切地发展核技术。

  在这场伊朗核危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第三方——以色列。这也是美国如果军事打击伊朗可能的唯一盟友。以色列是美国在海湾地区的重要盟友,而伊朗与以色列则长期敌对。因此以色列是在这场危机中备战最活跃的一个。种种迹象表明,以色列似乎正在为空袭伊朗和应对伊朗回击做准备。以色列国防官员近期曾多次强调要增加以军的“臂长”,并敦促美国提前交付以方采购的先进隐形战斗轰炸机。

  欧盟是国际社会的另一重要成员,它与伊朗的主要沟通方式是谈判,双方曾就核问题举行了多次谈判,并先后提出“小一揽子”和“大一揽子”方案,但由于伊朗在铀浓缩这一关键问题上丝毫不让步,由此使欧伊谈判最终破裂。然而欧盟与美国的分歧还是显而易见的。自伊朗核问题被提交联合国后,美国想借助国际社会力量制裁伊朗。但是,由于诸大国在伊朗拥有重要利益,对伊朗制裁力度越大,各国间的分歧和斗争就越明显。200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打破60年来的外交传统,高调访问伊朗,并公开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反对对其制裁和动武,使大国间内部分歧公开化。

  

  和平是最佳选择

  

  虽然伊朗核危机局势紧张,但美国对伊动武可能性不大。首先,美国现在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泥潭,又面临朝核难题,很难再有能力发动一场打击伊朗的大规模战争。其次伊朗是当前中东地区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它领土广阔,地形复杂,民族自尊心强,宗教信仰坚定,有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如入侵和占领伊朗,其损失会比在伊拉克惨重得多,中东和中亚的局势将会更加混乱。伊朗手中握有石油武器,必要时会减少或停止石油出口,甚至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中断整个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出口,给美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第三,美国动武缺乏道义上的支撑。美国没有军事打击伊朗的正当理由。美国和国际社会至今都还没有找到伊朗研制核武器的证据,伊朗自己也宣布不谋求核武器,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允许检查其核设施和活动,在法理上处于有利地位。情况类似的伊拉克战争已使美国政治和外交上遭受很大损失,此次如果发动对伊朗战争会遭到国际社会广泛谴责。

  美国可以在伊朗核问题上采取积极接触和对话协商的态度,以避免自己在反核扩散问题上采用的多重标准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在目前美伊两国之间直接对话的时机还不成熟,但是美国可以借助欧盟在两国之间建构一个沟通的平台和机制,从而来尽可能地在两国之间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互信。伊朗的要求很明确:给予伊朗现政权以安全保障,与伊朗进行直接会谈并实现关系正常化。几年来,核问题也被伊朗看作是争取上述目标的关键手段,伊朗希望布什政府放弃敌视和谋求推翻其政权。即使到现在,如果布什政府能够正视伊朗诉求,作出妥协,伊朗在核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仍然是可能的。通过外交谈判方式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都有好处,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

  

  责任编辑 林 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