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笑了吗?

在西方,当被问起最著名的油画是哪幅时,被访问者中十之八九会说是《蒙娜丽莎》。随着西风东渐,中国人知道和认同《蒙娜丽莎》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过,《蒙娜丽莎》出名到底是马太效应,抑或是人们为了附庸风雅,就像要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样,谁也说不清楚。

  随同《蒙娜丽莎》而来的还有一个现象,世界上有无数的人痴迷这一名画,并宣称揭开了蒙娜丽莎微笑的秘密。据说,现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就已经有数百部,史章更不计其数。然而,迄今谁也弄不清蒙娜丽莎是在微笑还是根本就没笑。

  

  对蒙娜丽莎的多种解读

  

  尽管不可能知道世界上对《蒙娜丽莎》的解读有多少种,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几大类。一是科学解读法,二是身世解秘法,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解释,三是猜测臆度法。

  科学解读法一般是以生理学、生物学和光学等知识来解读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迷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和西班牙阿利坎特神经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路易斯·马丁内斯·奥特洛和迭戈·阿隆索·帕布罗斯。

  2000年,利文斯通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说,人们观察到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实际上是人的眼睛不同部位感觉效果的不同和眼球运动的结果。这就要从人的视觉生理和光学原理谈起。

  人眼通过两个不同的区城来观察世界。一个是中心区,即视网膜的中央小窝,也称黄斑,负责辨色和观察亮点并感受细节。黄斑在眼底视神经盘的颞侧0.35cm处并稍靠下方,面积小于1平方毫米。此处视力最敏锐。因为黄斑分布了感受强光和颜色的视锥细胞,约有700~800万个。

  正常人的视锥细胞有三种,包括对蓝色光敏感的视锥细胞,合有视蓝案,其光敏感峰值在420nm,又称短波光敏感视锥细胞(s—cone);对绿色光敏感的视锥细胞,含有视绿素,其光敏感峰值在534nm,又称中波敏感视锥细胞(M—cone)和对红色光敏感的视锥细胞,含有视红素,其光敏感峰值在564nm,又称长波敏感视锥细胞(L—cone)。这三种视锥细胞感知各种颜色的变化,通过视觉传导通路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产生各种颜色感觉。

  人的视觉也依赖于另一种视觉细胞,称为视杆细胞,其功能是在视觉的外围区感受弱光,负责黑白颜色并观察阴影和运动。视杆细胞较长,可以让光子有足够的机会碰撞到视杆细胞内部脂膜上的感光分子,即视黄醛。视杆细胞大多位于黄斑外侧,不直接感光,因此在进化过程中成为长杆状,以便能接受更多光子的刺激。

  利文斯通认为,当观察者眼睛的中心区(视锥细胞)关注到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外围区(视杆细胞)视线则会落在她的嘴上。由于外围区不注重细节,因此该区的感觉会很快地注意到蒙娜丽莎颧骨的阴影,这些阴影又恰恰使人们意识到笑容的存在。但是,当人眼中心区直接观察蒙娜丽莎的嘴时,该中心区则不会注意到阴影,所以“人们永远无法从她的嘴上看到笑意”。由此,利文斯通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笑容的时现时隐完全是因为观察者的视线在其脸上游动产生的效果。换句话说,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的笑容可能是一种光学错觉,如果直接看蒙娜丽莎的嘴唇,那么笑容是看不到的。

  

  不同的科学解读

  

  西班牙的神经科学家路易斯·马丁内斯·奥特洛和迭戈·阿隆索·帕布罗斯与美国的利文斯通的解释有相同处也有相异处,他们对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解释在最近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有详细报道。这两位研究人员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是视觉误差所致。她的笑容之所以时有时无,是因为我们在注视她的时候,眼睛会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息。

  奥特洛和帕布罗斯的解释依据还是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这与利文斯通的依据一样。但是,他们的具体解释则与利文斯通大相径庭。他们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向大脑传递不同的感觉信息或图像时,有时一种图像会掩盖或覆盖另一种图像,因而有时会让人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却看不到微笑。

  他们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并说出他们在不同位置和角度所看到的图像和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在距离很远时,志愿者看到的图像很微小,也很难分清其面部表情。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即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这表明中央视锥细胞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脑传递笑容信息。这一解释与利文斯通的解释显然不同,因为利文斯通认为只有外围区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然后,西班牙研究人员决定通过光线的明暗程度,也即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颜色)和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和黑白)的特点来观察蒙娜丽莎的微笑。

  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分别注视30秒钟的白色屏幕和黑色屏幕,然后再让他们观赏蒙娜丽莎画像。志愿者的感受是,他们在注视白色屏幕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白屏减弱了视杆细胞的感光能力,才会让视锥细胞能够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

  同耐,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还剩用软件跟踪20名志愿者注视画像的位置,同时分析他们眼中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在注视了一分钟后,志愿者倾向于集中到蒙娜丽莎嘴巴的左侧,并判断出她在微笑。当然,奥特洛和帕布罗斯也认为这些结果并不是此次研究的全部结论,因为当志愿者在瞬间分辨出微笑时,他们的眼睛会不由自主转向她的左脸颊,这说明外围视觉也在发挥作用。

  因此,奥特洛和帕布罗斯的解释是,视锥细胞能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时视杆细胞也可以感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与利文斯通认为只有外围区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明显不同。

  还有人从不同的科学角度解释蒙娜丽莎的微笑。2005年,美国旧金山史密斯一凯特尔威尔眼科研究所的利奥尼德·康茨韦奇和克里斯托芬-泰勒通过研究发现,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的表情。如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的视觉干扰增加,如电视屏幕中的雪花现象,就会让蒙娜丽莎看起来是在笑,但是在其嘴角的影像干扰如果减小,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就比较悲伤。这说明,即使是科学的解释,也会有不同的结论。

  

  科学与艺术的差异

  

  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有很多人从探索达芬奇描绘这幅图的模特儿来解释,因为人们相信,模特儿的身世、经历、性格和面部表情才会让画家获得灵感,直接临摹出她的实际笑容,人在生活中的体态和音容笑貌不仅可以激发画家的创作热情并成为其创作的源泉,而且是画作中人物永恒微笑的根本原因。

  2004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一位普通教师吉乌塞普·帕兰蒂说,蒙娜丽莎原型是达·芬奇父亲一位朋友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是一位有5个孩子的家庭主妇。据帕兰蒂考证,丽莎在1495年16岁时嫁给佛罗伦萨丝绸商人弗朗西斯科-吉奥康杜,而吉奥康杜则是达·芬奇父亲皮耶罗的好友兼邻居。丽莎是吉奥康杜的第二任妻子。这对夫妻的感情很好,育有5个子女。吉奥康杜在自己的遗嘱中称,丽莎是他心爱的和忠实的妻子。帕兰蒂认为,《蒙娜丽莎》的画像完成于丽莎24岁那年,这样的年龄才能显示蒙娜丽莎少妇般的迷人笑容。

  2008年1月,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馆长费特·普鲁伯斯特也同意帕兰蒂的观点,认为蒙娜丽莎的真名叫做丽莎·格拉迪尼,是佛罗伦萨富商弗朗西斯科·吉奥康杜的妻子。普鲁伯斯特说,他的图书馆有一本属于一位佛罗伦萨官员阿戈斯蒂诺的书,而该人是达-芬奇的朋友。1503年10月,阿戈斯蒂诺在他书中的空白处写了几行字,说他的朋友达芬奇正在进行3幅作品的创作,其中一幅便是弗朗西斯科·吉奥康杜的夫人丽莎。这些笔记的标注日期为1503年10月,与专家判断作品完成的大致时间——1503至1506年间刚好吻合。

  2008年12月,德国勒沃库森的艺术史家马格达丽纳·索斯特表示,画于1500年到1506年期间的蒙娜丽莎的生活原型是一位公爵夫人,一个充满了冒险精神的年轻美貌女子,名叫卡特琳娜·斯福扎。由于当时她正处于生活的黄金时代,因此无论是手臂的摇放姿势还是那神秘的微笑都显示出了骄傲的神色。达·芬奇非常喜欢自己画的这幅画,随身携带了几十年,直到最后这幅画被卖给了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才公开亮相,并且从此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

  当然,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有种种推测之说。例如,一位叫谢文·纽兰德的美国教授说,蒙娜丽莎脸上之所以永远带着微笑,是因为画中的主人当年在做达·芬奇的模特儿时正好怀了身孕,是一个母亲对新生命即将诞生时产生的那种神秘的微笑。还有人说,蒙娜丽莎微笑不露皓齿是因画作的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还有人认为蒙娜丽莎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才显得微笑;也有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更有甚者,有人认为蒙娜丽莎的原型是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从上述种种探索和分析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理由综合起来看,科学解释的理由可能更为充足一些,社会心理的理由稍次之,而推测最不靠谱。不过,即使是科学的解释,目前也并不能揭开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或者说并不能说明蒙娜丽莎是在笑还是没笑。因为,虽然研究人员依据的科学原理相同,但解释却大相径庭,这就违背了只要条件相同,科学研究是可以重复得出相同和相似的结论的原则。至于社会心理的解释和种种推测就更无法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做出合理的解释了。

  但是,即使将来有一天科学能充分和合理解释蒙娜丽莎的微笑,或者说她并没有笑,其实也未必能揭开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因为,对于文学艺术作品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理,一万个读者心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万个美术爱好者心中也有一万个蒙娜丽莎。所以,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的看法并非没有道理:“蒙娜丽莎压根儿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这种见仁见智的观感和欣赏也是科学与艺术的重要区别之处。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