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青海湖——西海沧桑(上)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全国最大的湖泊。面积463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9.15米,最深28.70米,湖面海拔3196米。

  

  西海称谓的由来

  

  青海湖古称仙海、鲜海、咸海、卑禾羌海等,汉时称西海,北魏时称青海。“西海”之称始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林,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又: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但这里的“西海”,语焉不详,无法确证就是今天的青海湖。《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所指的西海,可能是红海或黑海,也不能认定是青海湖。考之史籍,正式命名青海湖为西海的,是在西汉末年。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当时的宰相安汉公王莽,为宣扬他威加四海的文治武功,让南方的黄支进贡犀牛,让东海的东夷王奉献国珍,让北方的匈奴顺制作去贰名(即不称天可汗),唯独缺少西方还未进贡朝拜,“四海”之中也缺“西海”这一海,于是在西方、西海方面做文章。王莽为了追求“四海会同”的舆论效果,特派中郎将平宪和卑禾羌人的头目良愿,干了一场权钱交易,王莽拿金钱诱使卑禾羌人“献”出了咸海(青海湖)、允谷(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一带)和盐池(青海湖西茶卡盐池),即今天的青海湖南北两岸和茶卡盐池一带。并在龙夷设立了西海郡,郡址即今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三角城址。这样有了西海和西海郡,了却了王莽“四海一统”的心愿,下一步放手篡位就是了。

  

  虎符石柜的来历

  

  西汉末年,已篡位称帝的王莽于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十月派员在新建的西海郡治龙夷城(叉作龙耆城,今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三角城),颁发并设置了一个庞大的石质信物——西海郡虎符石柜。这是一件留世距今整整2000年的稀世文物珍宝,这件珍宝不仅在青海是独一的,在全国也是无二的,因为考古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类似的文物。

  王莽为什么要在西海郡建立虎符石柜呢?古代的帝王都希望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四海之内,莫非王臣”。王莽当然也不例外,体现“四海”的“四郡”之中,北海郡(今山东昌乐)、南海郡(今广东番禺)、东海郡(山东郯城北)都是旧郡,改朝换代之际,只需收回汉代的旧印信、代之以王莽新朝的印信就可以了;而西海郡是新建的一个郡,必须郑重其事颁发一个信物,以昭告天下。

  虎符石柜是由虎符金柜演变而来的。虎符金柜,在古代都是中央一级的信物。虎符是帝王用来调兵遣将的信物,一般用青铜铸成有铭文的小老虎形状,分为左右两半,国王保存右半,将军保存左半。调动部队时必须拿上国王的那半边虎符,与将军的那半边虎符对合在一起,而且铭文符合,才算有效。所以虎符是王权的象征。金柜也是用青铜做的柜子,相当于今天的金属档案柜,是用来存放中央级的如符命、诏诰一类重要文件的,也就成了代表符命、诏诰的信物:特别是金柜中的“符命”,更是“君权神授”、“天命所归”的“凭证”。王莽在始建国元年,派遣五威将王奇等12人,颁布“符命”42篇于天下。可以设想王莽在西海新郡新事新办,把这两件信物全部制作成大型的石质实物,是想让世人有目共睹,他的皇权是天命神授的,有真凭实据的。

  

  西王母石室

  

  关于西王母的记载,当首推殷墟甲骨文卜辞“燎祭西王母”。青海师范大学教授赵宗福博士论证认为:西王母不是某一代酋长的名号,而应当是世代相袭的。“虎齿豹尾”随同西王母在其部落中代代相传。又认为,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几乎宇内皆知青海湖边有西王母遗迹、西王母石室。但是关于西王母宫(石室)、西王母寺的记载,虽见于多种史籍,但大多语焉不详,只有泛指的方位,没有具体的指证和任何实地的考察。

  1995年9月,卢耀光副所长会同青海省文物管理处处长李智信等人,组成了一个专家组,去天峻县二郎洞附近的古代宫室遗址考察。遗址正对洞口,相距约70米。遗物中的砖有方砖、条砖两种,当系砌墙铺地之用:瓦有板瓦、筒瓦以及带铭文的瓦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花纹方砖和带铭文的瓦当。花纹方砖边长35厘米,厚约5厘米,砖面四周突出双线方框,中间两组平行对角凸线,将砖面分成4个等腰三角形小区,布满整齐划一的乳钉纹。这种方砖在青海是第一次发现。带铭文的瓦当有两种,形制规格大小相若,直径约15.6厘米,铭文分别为“长乐未央”和“常乐万亿”。他们在实地考察之后,再根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晋书·张骏传》、《晋书·沮渠蒙逊载记》等古籍认证分析,认定二郎洞就是西王母石屋,而遗址就是晋永和元年(345年)前凉修建的西王母寺。寺中有玄石神图、寺前有铭文等。此寺存在了起码70多年,何时被毁,不见记载。

  西王母石屋在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关角乡。南距茶卡盐池60千米;东距青海湖80千米;东北距天峻县政府26千米。“关角”为藏语,是藏传佛教《甘珠尔》大经的谐音。当地藏族人民口语相传,英雄史诗中的格萨尔王的爱侄名叫吾·叶什德合,在一次征战中壮烈牺牲,格萨尔在悲痛中拔剑削下东北侧的关角山头,使之降落眼前,然后背西面东,用长剑在小山上剜成一个洞,亲自在洞中念诵《甘珠尔》大经108部,终使爱侄超度成神。汉族的传说则是孙悟空与二郎神大战于此,是二郎神削下的山头,为二郎神藏身之洞云云。20世纪70年代,铁道兵在此修建了一个高1.8米、宽0.9米的洞门,上书“二郎洞”3个大红字。

  该洞在形似圆锥体的独立小山内。洞由主洞和左右两侧偏洞组成。主洞又分前主洞和后主洞两部分,洞壁四周均由自然形成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几何图形的、光滑的白色石灰岩“镶嵌”而成,可谓“天工巧成”。按其洞内空间布置,有主房、客房、客厅、卧室和侍卫室等,真是既可遮风避雨又是冬暖夏凉的“神仙府第”,似这般在西的“珠玑镂饰,焕若神宫”的洞府,和在东遥遥相对的烟波浩渺,气象万千的“瑶池”(青海湖)地方,非西王母莫属。

  

  加木格尔滩古城

  

  在青海湖畔西面,与西王母石屋一山之隔,有一座名叫加木格尔潍的古城遗址。1996年6月,由青海省文物考古所副研究员吴平先生等,在青海省天峻县西约14千米、快尔玛乡东约4千米的加木格尔滩古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古城址东西长约750米、南北宽约600米,东北未见城垣,仅西面一段残垣,基宽8米,高1.8米,人工夯筑。城内遗迹主要围绕3个小区。有房屋建筑8座,主体建筑1座;两座城门,北门宽12米,西门宽20米。建筑物有棱形乳钉方砖、粗绳纹扳瓦、筒瓦及铭文瓦当。铭文为“常乐万亿”。这种庞大的宫殿遗址不仅在青海省为首次发现,在全国亦属罕见,其面积与阿房宫主体面积相当,等于半个大明宫的规模,可能是吐谷浑某一时期王都所在。

  青海著名学者崔永红研究员认为此城遗址发现十分重要,发掘者认为它可能是吐谷浑王都,从这里大量瓦当的出土可以发现,它与二郎洞前西王母祠(或寺)关系密切,瓦当铭文几乎同一。二郎洞前建筑物被认为系前凉张氏所建,此城时代当与之相若。当时环湖地区有乙弗部、契翰部,皆鲜卑人,契翰部在乙弗部之西,这里与契翰部的关系更密切。但乙弗、契翰均是游牧部族,能否建造如此规模宏大的城池、宫室,尚需进一步考证研究。

  

  龙驹岛与应龙城

  

  海心山古代被称作龙驹岛。据《北史·吐谷浑传》:“青海周围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逢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这是关于海心山又叫龙驹岛的由来。

  关于在龙驹岛上修筑应龙城一事,时间是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主持者是赫赫有名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将军。此事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上都有记载。大体是说,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有白龙见,遂名为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等语,说得真是活灵活现。但是从历史记载上发现矛盾很多,也不合事理。比如在2.3千米长、0.8千米宽,不足1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能驻扎2000人的谪卒(罪犯充军者)吗?龙驹岛距北岸20千米,距南岸15千米,给养如何运输?再说2000人的并非训练有素的小小部队,和当时动辄出动10万大军的吐蕃骑兵相抗衡,能使“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吗?崔永红先生在其《隋唐时期青海地区行政和军事建制考》一文中说:“应龙城在海中龙驹岛,也就是现在的海心山。但海心山孤悬海中,地甚逼窄,食水供应都很困难,即无筑城的条件,也无置卒戍守的必要。”这一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下一个问题是,到底有无修筑应龙城?何时修筑的应龙城?《丹噶尔厅志,古迹,神威军》条载:“今神威古城,难定所在,即海中岛小,唯有石洞茅舍而无城垒遗址。山峰孤悬,地亦逼窄,其上仅容羊四十,供三、四人终岁之食,恐不可以驻军戍防。”1987年,文物普查小组登海心山进行了考察,发现了海心山的东北部有较明显的古城遗迹。考察组还收集到一些唐代的陶片、瓦片等遗物。《青海古城考辨》的作者李智信先生亲自参与了龙应城的实地考察工作,并与笔者两次叙述过考察的情况,分析证实应龙城是存在的,但哥舒翰筑应龙城的真实意图决不会是“使吐蕃不敢近青海”,而是慑于唐玄宗的淫威,怕因战败而受处罚,虚设城池,加以美名,用来搪塞朝廷。他知道戍城等于死亡,所以未敢用精兵防守,而用罪犯戍卫。

  

  日月山

  

  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部,它崛起于13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西北东南走向,长90千米,宽10~20千米。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最低点为3452米。东距西宁市90千米,是西宁通向海西、海北、海南的要道。历来被称为“西海屏风”,是青海省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水岭;也是青海湖内陆水系与湟水外流水系的分水岭。它也是青海省的一座历史名山,是由东西两座山头遥相呼应组成的,东面者叫日山、西面者叫月山,合称日月山。日月山之名最早见之于《山海经》。山体由红砂粘土组成,所以古代也叫赤岭。这里是“唐蕃古道”和“丝绸辅道”的必经之路。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时曾路经日月山。文成公主路经日月山时曾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公主远嫁,皇帝特地为她制了金银日月宝镜一对,作为妆奁,交由娶亲特使禄东赞保存并告诉她,如果思念家乡父母,拿镜子一照,就会看见长安宫室和亲人。公主行至日月山,西望草原,满目凄凉,触动乡思;东望中原,不见长安。她想起了父皇临别的话,向禄东赞索要宝镜。那知禄东赞早有防备,事先将宝镜偷换成了石镜,公主一见,以为父皇骗她,大放悲声。再加禄东赞等人好言相劝,公主终于将石镜抛于山巅,义无反顾,决意西行。后人遂将此山命名为日月山。

  

  倒淌河

  

  倒淌河也是一条著名的小河,它原来是不叫倒淌河的,是青海湖西北的布哈河下游流到黄河的河道。大约在13万年以前,日月山、野牛山等崛起,截住了布哈河流向黄河的通道,而海拔4782米的野牛山的雨雪山泉汇集下来就形成了倒淌河。倒淌河流域面积727平方千米,河长60千米,河谷宽约10千米,年径流量为0.17亿立方米。

  倒淌河还有个古名叫尉迟川,其命名语源不详。它的最大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天下江河皆向东,唯有此水向西流”,因而就有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之一是说老龙王有4个女儿,他派遣她们各造南北东西四海,小女儿负责造西海,共需要108条河流,她已成功地引来了107条,尚缺一条怎么也找不到。她看到日月山南面的野牛山下有一条东流的小河,于是聪明的小女儿就把这条小河倒牵过来,注入到青海湖中,完成了造西海的任务,这也是与其他三海不同的一点,深得老龙王的称赞。其二是说当年文成公主走下日月山时,思念家乡怀念父母,珠泪滚滚不断,以致流成了小河,她顺着小河西行,最终成就了唐蓍联姻的佳话。(文章代码:1129)

  

  责任编辑 王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