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曲:一弦一歌,宁静致远

在熙熙攘攘的繁华都市里,岔曲犹如一股清流,缓缓行过滚滚尘世,独自在一方小屋中,几杯热茶,一群同好,一弦一歌,自有一番宁静致远的味道。岔曲,演唱时一人站立,手持八角鼓弹击节拍而歌,另一人坐弹三弦以伴奏,曲调高低有致,曲词古典优雅,唱起来满室幽雅,颇是都市中一道风景。

  岔曲,初起于满族军营之中,为派遣将士思乡之情而生;后走入旗人子弟之家,成为达官贵人展现才艺之举;最后流入百姓家,或在茶馆中小曲伴奏,或于院落里知音同赏;岔曲,融合满汉文化,从宫廷走向民间,从豪门排场到小厅过排,虽起起落落,却以小家碧玉般的独特魅力,流传至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代乾隆年间,四川省大、小金川土司叛乱,清廷命大学士阿桂督师征讨。战争旷日持久,人心思归,为稳定兵士情绪,阿桂军中有一幕僚名宝小岔者,在当时流行民歌的基础上吸收高腔衄调,另制新词新曲,遂在军中传唱开来,称为“岔曲”。金川之战得胜,岔曲随班师回朝的军队传入宫廷,并得到乾隆帝的赞赏,亲自颁发“龙票”,岔曲由是风靡一时。

  当时岔曲活动多以票房为主。八旗子弟以“龙票”为荣。称作“票友”,邀集票友习研演练的场所即为“票房”,票友定期到票房排练日“过排”。票房中最为知名者,莫过于恭亲王奕忻的长子载潋所组织的“赏心悦目”子弟八角鼓票房,编演水平、走局能力号称“九城第一”。

  同治光绪朝之后,国事日非,八旗子弟风光不再,少数人从自娱自乐的票房中走出来,凭借这仅有的一技之长至茶馆饭庄中演唱谋生。至清亡之后,八旗子弟完全失去生活来源,岔曲彻底流入了民间。

  当时茶馆饭庄作为市民娱乐场所,说书唱戏无所不有,岔曲本为贵族风雅之事,此时不得不脱去锦袍,披上布衣,将优雅的曲词改造得通俗易懂,然而岔曲毕竟不善讲古叙事,终究失去独立地位,沦为单弦垫场。

  民国时期,岔曲复兴,“胜国遗音”票房成立,出现了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谭风元四大流派,清恭亲王奕忻之孙溥心畲、溥叔明兄弟所创作的岔曲精品迭出,当时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常邀请单弦、岔曲艺人录制节目,成为一时潮流。岔曲回归到自娱自乐的文人生活中。“胜国遗音”票房从1927年创始至1965年“文革”前夕结束,历时38年,文人雅致,终究不敌时事变换。

  “文革”结束后,岔曲也终于熬过漫长的寒冬,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钱亚东先生所组织的“集贤承韵”票房,盛极一时,名家云集,岔曲彷佛恢复了当年风光。然而,过去的那个寒冬太过漫长,漫长得来不及等到播种发芽,老一辈艺术家相继离世,新一代年轻人没有坚实的传承基础,加之外来的娱乐元素的进入,从1979年至2004年,坚持了25年的“集贤承韵”票房最终宣布关闭。

  新世纪以来,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项目给岔曲的发展带来一线曙光。2006年,北京岔曲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项目,岔曲票房逐渐显示出复苏的迹象,许多票房或寻求官方支持,或与企业合作,或以演出精品为目标,或以培养后继者为核心,或以展示性表演为形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对岔曲的保存及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才华尽展流年过,新人犹见当年功

  

  如今,在新街口街道服务中心二层的活动厅,逢周六下午,自午后二时至五时,必有一次由“北京曲艺票友联谊会”主办的过排活动。所谓过排,是自岔曲勃兴之时的票房里传下来的术语,指的是票友聚集到一处进行排演练习。“北京曲艺票友联谊会”,简称“北票联”,于2005年6月由伊增墁先生及刘晶先生共同创办。“北票联”是民间性质的票房,免费对外开放,我曾于2008年11月至12月周末,几次到“北票联”参加过排活动,置身于一群老少票友中,听岔曲悠悠,于繁忙城市生活中,教人心绪平静,神思明畅。

  过排的大厅大概有两百平米左右,前面摆张桌子,铺着红色绒布,上面放着惊堂木和八角鼓,一旁摆张椅子,为弦师之座,布置非常简单。观众席是简单的几排桌椅,后部还有一些活动靠背椅,供人多时临时加座。

  每一排参加的人数大约有五六十人,一眼看去,老人居多数,也有一些年轻人,或是前来听曲,或是年轻票友,每次过排必上前演唱。后排活动靠椅上坐着一些年轻人,或是呼朋引伴而来见识岔曲,或是如我为调查学习岔曲这一传统艺术而来,往往携带照相机、摄像机等专业设备,在过排过程中留下影像记录等资料。

  我第一次到“北票联”听岔曲时,一进门,伊增勋老先生便上前相询,我受宠若惊,伊先生将我介绍给几位同龄人相识,幸得伊先生指引,我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融入“北票联”,与同龄票友相谈甚欢。此后我每到票房,总得伊先生获赠新一期票房主编刊物《鼓曲爱好者》,我更是就自己不明之处多番向伊先生请教,我们常到票房外一个小教室进行访谈,伊先生对于岔曲历史与兴衰、票房由来与发展,娓娓道来,我则是动用一切手段将这些宝贵的口述资料记录下来,所得颇多。

  每周六下午过排开始之前,小活动厅里就已经有票友们陆续到来,彼此招呼,熟悉非常,又或有其他票房票友慕名而来,互相引荐,嘘寒问暖。主持人希志琦老先生每每到票友中来,挨个确认欲上台演唱的票友;若见了新面孔,一番介绍之后,便算相识。刘晶先生则往往在台侧记录过排曲目、演唱票友等等,以便票房进行统计,他也常常寻个间隙上台唱上几曲,颇得许多掌声。

  年轻人上台唱曲的,有媒体工作者,也有在校大学生。他们自小便接触曲艺,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接触岔曲之后,爱上这门艺术,便每周末过来学习唱曲,更有拜师学艺的。老年人则多是受家庭熏陶,自小多听岔曲,有些一唱就是六七十年;还有一些老先生纯为消遣而来,拎着蛐蛐笼子,坐在后排,听得很是认真。

  下午两点整,希志琦老先生将惊堂木一拍,宣布过排开始。老先生先说几句开场白,大意是欢迎大家前来参加过排,今日又见有某某、某某几位新人参加,十分欢喜。今日的过排依照惯例,票友们自愿上台唱岔曲,但因时间有限,每位票友尽量控制时间,只唱一曲,将机会留给后面上台的票友们。接着依次请票友上台。

  开场白是照惯例宣布活动规则,实际上过排的情况往往略有不同。据“北票联”的老票友们说,因为重在培养年轻一代的岔曲爱好者,票房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便是每次过排须让年轻人先上场,依功夫自低而高,越到后头,功夫是越好的。票友们上台唱曲。不论好坏,底下的票友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若是掌声里夹杂着叫好声:“再来一个!”那便是功夫好的,得到了大家认可,往往便多唱一曲。一般来说,年轻人嗓子洪亮,中气十足,功夫到了,唱起岔曲来均能赢得一片叫好声;老年人掌握的岔曲段子多,经典唱腔熟练运用,也能博得台下纷纷应和跟唱。

  唱岔曲时,弦师在一旁坐着拉三弦,唱者正立在一旁,左手持八角鼓,右手配合拨弄,除了指法灵活多样,周身没有多余的动作,神情淡定,自有一种气质流露出来,丝毫没有取悦于人的夸张和花哨。所唱的岔曲,篇幅较短,短小精悍,曲词有浓厚的古典韵味,听来明朗脆快,节奏鲜明,悠扬悦耳。大多数人唱的是经典的老段子,听者击节附和,整个票房沉浸在一种悠闲而不失轻快的氛围中。

  “北票联”也常有一些其他票房的票友前来参加过排,有位老先生擅长即兴演唱,现编鼓词,唱起京韵大鼓,将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都编进词里,有严肃的,有逗趣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听得台下钦佩不已。

  下午五点,希志琦老先生复上前宣布今日的过排结束,票友们便纷纷离座,各自归家。在票房门侧的桌子处摆放着票房编印的刊物《鼓曲爱好者》,主要介绍“北票联”各种活动,摘录媒体上有关岔曲等鼓曲艺术的新闻,刊登经典岔曲段子和新近创作的段子,以及伊老先生自己写的有关岔曲当前状况的思考等等。小册子很薄,只有二十来页,白纸黑字,没有多余的修饰,印刷简洁,基本是每月出一期,文章短小精悍,读来受益颇多。

  “北票联”的活动虽然只是短短数小时,但参加者却十分认真,上台演唱的尽展所长,台下听众的积极呼应,台上台下配合默契,可见票友们经常过排,彼此间感情联系较为紧密。这个周六下午的小活动厅里,总是洋溢着暖洋洋的气流,唱曲听曲的票友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尽管岔曲的流播范围和影响力有限,但丝毫不影响票友们的兴致,他们找到了票房,便是在茫茫人海里找到了知音,在平淡的生活中寻到了色彩。

  

  尘世繁华皆落尽,曲中清静自无边

  

  岔曲,历经旗人子弟的奢华与辉煌,终归于城市一角的宁静与淡泊。岔曲不再是热闹喧哗的全民娱乐,亦不是茶馆饭庄的卖艺谋生,岔曲守住了一方阵地——票房。票房也不再是豪门望族炫耀才艺财富之所,在票房中,岔曲拥有一群票友,他们彼此评赏,彼此学习,或为师徒或为好友,相知相惜。

  岔曲自诞生起,始终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岔曲在其鼎盛时期,曾经风靡京城;清朝覆亡,岔曲流落民间,成为众多娱乐方式之一;民国以后,岔曲依然拥有遗老遗少或曲艺世家等一批坚定的爱好者:“文革”之后,岔曲由于文化传承上出现断层,新鲜血液较少,虽然前辈名家依然坚持唱岔曲,但失去了群众基础,成为少数人的兴趣爱好;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信息时代生活方式的全面渗透,岔曲成为亟需保护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小众的娱乐方式存在于民众的生活里。

  然而,岔曲毕竟是文人的游戏。岔曲多是抒情为主,曲词是古典雅致或活泼生动的,情感是细腻真切的,然而抒写的毕竟是过去那个封建时代的生活,尽管情感真实可触,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却不及流行歌曲、网络文化那么贴近。

  再者,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这种信息爆炸式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当代人在文化接收与文化选择上更倾向于快餐文化。浮躁的心态、快速获取信息的意图、浅白易懂的图文接收与直接激烈的宣泄方式成为当代社会民众生活的典型特征,更易为民众所接收。

  最后,岔曲的受众在当代社会缩小至“有闲阶级”。所谓“有闲阶级”,即有充足时间参与岔曲活动的群体,如退休在家的老人、在校功课并不紧张的学生、工作较为稳定轻松的上班族和专职的家庭主妇等。

  于老年人而言,岔曲丰富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可以在聆听和演唱岔曲时,回忆起岔曲陪伴他们走过的这一生的风雨坎坷与幸福时光;对于年轻人来说,岔曲是离他们距离较远的传统文化,有着古典的韵味与节奏,在岔曲中,他们体味着对于他们而言是“新鲜事物”的传统文化,也同时从平日竞争激烈的紧张工作和学习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忘却诸多的俗事纷扰,忘却复杂的人情世故,沉浸在没有竞争的、平和的环境里,找回迷失在物欲中的自我,在同好群体中找到支持与鼓励。

  票房是一个切磋技艺共同进步的场所,更是一个联系感情寻找同好的所在,在科技发达的今日,声色犬马的洪流中,都市繁忙的生活里,岔曲票房如同一处港湾,简单、温暖,如同清流汩汩,一弦一歌,宁静致远。

  

  责任编辑 常汝先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