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菲.莽草酸.八角茴香

随着甲型HINl流感病毒的蔓延与传播,“达菲”这个名字逐渐为人们所知晓。

  达菲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对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或禽流感病毒的有效药物。其通用名称为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phosphate),于1999年在瑞士上市,同年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2001年10月在我国上市。

  这种药物口服后经肝脏和肠道酯酶迅速催化转化为其活性代谢物奥司他韦羧酸,它能够竞争性地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neu-raminidase,也有称作神经氨酸苷酶)的活动位点结合,因而是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流感病毒抑制剂。

  达菲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

  

  达菲的主要原料是莽草酸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达菲为瑞士罗氏制药独家生产。自从罗氏公司披露了达菲的主要原料为莽草酸,莽草酸又主要来源于产自中国的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之后,八角茴香这种普通植物引起了国人的极大兴趣。甚至有人建议说,食用八角茴香炖肉,可以防治禽流感或甲型H1N1流感,从而导致国内市场一度出现八角茴香价格飙升及供不应求的现象。

  其实,这完全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联想、炒作。

  达菲的主要原料是莽草酸,这是事实。但莽草酸的药理作用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动、静脉血栓及脑血栓形成,并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次,莽草酸还可作为抗病毒和抗癌药物中问体,也就是作为达菲的原料。

  不过,莽草酸并不等同于“达菲”。

  

  化学物质经改造后发生质的改变

  

  在药物化学工业上,中间体或原料与其所提炼形成的某种药物本身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换句话说,对某一已知化学物质,即在搞清其成分和结构后,对该物质进行改造,就可以生成一种全新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功能和性质方面与改造之前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也可能是近似的。所以,绝对不能用一种全新化学物质的药理功效来推导其前体或原料也具有同样或近似的作用。

  事实上,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要经过十几步复杂的化学反应才能变成奥司他韦这种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整个反应过程历时6~8个月。而且更难的是,在最初的探索阶段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失败——直至成功,据说前后共经历了几十年,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这种以天然物质为原料,进行提取、精炼、改造而形成的新药是很多的。如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系统、平滑肌系统以及其他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的麻黄素,经过改造后有可形成脱氧麻黄碱,也就是“冰毒”。“冰毒”与其原料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麻黄素还可以生成左旋麻黄素、右旋麻黄素等,后几种均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再如,从砒石提取精炼的化学药物三氧化二砷是我们中国人在新药开发与治疗白血病领域的重大发明和贡献,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众多周知,砒石(砒霜)是最致命的一种毒药,经过提取精制后却成为世人瞩目的抗肿瘤药物,但谁都知道不能将砒石直接用于白血病患者。

  在化学药物中,即使是成分、结构都没有改变,只是将有效成分单一化,将浓度大幅度提高,也可以将化学物质对某种疾病的防治作用大大提高。

  让我们再来看看莽草酸,它只是八角茴香中一个很次要的成分。八角茴香的主要成分首先是挥发油,这种挥发油能使八角茴香发出很香的味道;其次是黄酮类成分,最后才是莽草酸。广西产的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含量大约在3%~12%。因此,仅从莽草酸成分的浓度和纯度的角度来考虑,以八角茴香来防治甲型HINl流感也是不可能的。

  

  八角茴香是调味品也是中药

  

  最后再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八角茴香。

  对于常人来说,只知道八角茴香是一种调味品,其实它也是一种疗效确切的中药材。中医认为,八角茴香性味辛、甘、温,入脾、肾二经,具有温阳、散寒、理气的功效,适用于中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等病症,如治疗小肠疝气所引起的气坠腹痛方剂中,都会用到八角茴香这味药。八角茴香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收载,就表明了它在中药材中的重要地位。

  八角茴香是木兰科八角属植物(Illicium T?eZZli23 Hook.f.)的果实。八角为生长在湿润、温暖半阴环境中的常绿乔木,高可至20米。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树皮灰色至红褐色。椭圆形全缘单叶,披针形生长,叶为革质,短柄,长6~12厘米,宽2~5厘米,上表面可见透明油点。春秋季开花。花单生于叶腋部。有3片黄绿色萼片;6~9片花被,呈粉红至深红色。秋季至第二年春季结果。聚合果呈星状的八角形,长1~2厘米,宽3~5厘米,不高于1厘米。成熟后由绿变黄。瞢荚果顶端钝或钝尖,每个里含6毫米长的种子一颗。果实在秋冬季采摘,干燥后呈红棕色或黄棕色。气味芳香而甜。

  历史上,八角茴香曾属于进口药物,所以也被称为“舶茴香”或“舶来茴香”。在唐宋之际,八角茴香主产于越南等东南亚各国,常作为贡品进入国内,后来逐渐在广西、云南、广东等与东南亚毗邻地区引种栽培。其药用历史及入药应用的情况,在宋代王衮的《博济方》、周应的《简要济众方》、苏颂的《本草图经》、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及明代朱楠的《普济方》中,都有记载和收录。

  明代以前,由于当时的八角茴香都是舶来品,药源相当紧张。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假冒伪劣品种的滋生。据有关文献记载,从古至今即有八角属几种近缘植物的果实被用来冒充八角茴香。目前比较常见的有红茴香(Illiciumhcnryi Diels)、红花八角(Illicium dunnianumDiels)及莽草(披针叶八角(Ilh'cium lanccolaturn A.C.Smith)等数种。通过仔细辨认,这几种假冒品种是可以和正品八角茴香相区分的,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点在于,这些种的瞢英果瓣数都超过8个,最多者可达13瓣;多数味酸而麻口,无正品的香甜之气味。

  假冒品种与正品八角茴香还有一个内在的区别是,葬草毒素的含量较高。这种叫莽草毒素的成分对于人类的神经具有惊厥作用,假若误食这些假冒品种,能使人体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可使服用者出现咽干、头晕、恶心、面部发热,直至抽搐、惊厥等中毒症状。虽然莽草酸和莽草毒素名字相近,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成分。莽草酸(shikimic acid)是一种有机酸,莽草毒素(Anisatin)则是一种倍半萜类物质。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八角茴香是一味有明确药效作用的中药材,也含有一定量的“达菲”前体原料——莽草酸,但这三者之间的化学成分、结构和性质都是完全不同的,也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药理作用。所以说,直接服用或配方使用八角茴香来防治甲型HINl流感或禽流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文章代码:1409)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