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尘云烟 一声叹息

“谁的江山马蹄声慌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地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这是《菊花台》的歌词,有些人批评不知所云,但笔者近年来多次到台湾采访,踏访了几乎所有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台主要遗迹后,倒是觉得这几句歌词最能表达出心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

  府邸深深 “蒋家王朝”演绎最后威权

  从1949年蒋介石去台到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蒋家王朝”在台湾地区延续了39年,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时至今日,从台北的“总统府”、士林官邸、七海官邸、“中正纪念堂”,到遍布全台的“行馆”,仍能看到一个王朝华丽而怅惘的背影。

  “总统府”位于台北市中正区重庆南路一段122号,坐西朝东,是一组红白相间、设计精美的日式巴洛克建筑,原是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在大陆期间宣布下野的蒋介石,到台后不久即“复行视事”,将这里改成“总统府”。

  “总统府”是蒋氏父子正式办公场所和接待外宾的地方。每年10月10日,台湾当局都会在“总统府”前举行“国庆”集会。“两蒋”的“总统办公室”一般人无缘得进,但其原来的办公家具现已搬到大溪“陵寝”原样复制。

  “总统府”一直是台湾当局领导人的办公场所,李登辉担任此职后,效仿美国白宫,将非办公区域的部分空间开放供民众参观。笔者入内,发现虽然每个房间都不太大,但内饰精美典雅,两个不大的花园花木扶苏,可供游人休憩。

  “晨风轻轻地吹过,曙光也唤醒了阳明山,市面渐渐地醒来。你早,台北……”如果没有了阳明山,台北人的生活将逊色许多。对于蒋介石和宋美龄,亦是如此。

  阳明山下,有蒋介石的士林官邸;山上,有蒋、宋钟爱流连的两处“行馆”——草山行馆、阳明书屋。蒋介石领党、理政、整军,大计多从此三处出。可以说,蒋介石时期台湾真正的权力中枢并不在“总统府”,而是市郊的阳明山。

  阳明山原名草山,因山上茅草丛生而得名。蒋介石退踞台湾后,经常偕宋美龄上山散步,思考“复兴大计”。因山名有“落草为寇”之嫌,又见山色空明,也为了纪念他所景仰的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蒋介石在1950年下令将草山改为阳明山,并在这里设立官邸、行馆。

  士林官邸为蒋介石的正式居所,是风格类似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庭园式建筑。当年这里重兵把守,周围遍布岗哨、便衣,后山密林之中至今仍可看到大量的碉堡工事。

  蒋介石去世后,宋美龄远走美国,士林官邸成了无主之屋。如今,官邸的神秘面纱全部揭开,偌大的法式、中式园林和客厅、卧室等可入场参观。园艺花卉、蒋宋做礼拜的凯歌堂,成为台北市民赏花踏青、拍摄婚纱照的绝佳场所。

  蒋经国住了20年的官邸

  “七海寓所”紧邻台北市大直北安路,前方为幽静的七海潭,靠近台湾军方的指挥中枢——衡山指挥中心。其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官邸警卫室代号为“七海”;二是此处原是为当时协防台湾海峡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司令官准备的度假用招待所,取“七”“海”为名。

  蒋经国去世后,七海寓所仍为其俄罗斯裔妻子蒋方良居住。蒋方良去世后,“七海寓所”于2006年被台北市政府列为市定古迹,并准备像士林官邸一样对外开放。

  行馆处处 寄情山水安能忘忧

  草山行馆位于台北市北投区湖底路,建于1920年,是为接待当时日本皇太子裕仁所建。1949年12月,蒋介石以此为居处,算是他在台北的第一个落脚点。

  草山行馆占地约1500平方米,日式建筑风格,主房大门为石砌墙,内部则为木制建筑。行馆周边另有4栋附属建筑物,原为宋美龄与蒋介石随从人员的居所。1950年5月,士林官邸完工后,蒋介石夫妇迁居士林官邸,草山行馆改为“夏季避暑行馆”,每年端午至中秋,蒋介石多住在草山行馆,直到20世纪70年代,阳明书屋落成,蒋介石迁居那里,草山行馆才结束自己的使命。

  原名“中兴宾馆”的阳明书屋于1969~1970年兴建,是蒋介石在台唯一亲自择定兴建的行馆,作为他接待岛内外贵宾及夏日避暑之处。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迁此办公并将一些党史史料集中保管于此,因此改称为“阳明书屋”。1997年,阳明书屋被捐赠并转交“阳明山国家公园”经营管理,经整修后对外开放。

  蒋介石去世后,草山行馆也跟着荒废。后经整修于2003年开放,供人参观,建筑物仍保持当时的格局,摆设的家具依当时形态复制。过去蒋介石夫妇的内用起居室,改称“介寿堂”,常态展览与蒋有关的文物,其中最特别的是台湾第一张身份证的复印件,其中蒋介石的职业栏上登记为“总统”,此外还有一套蒋介石在婚礼上穿着的衣服和他常穿的轻便军服。

  草山行馆、阳明书屋分别是蒋介石在台湾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行馆。此外,蒋介石在全台各地还有24处行馆,都在风景绝佳之处,现在大多荒废,能开放参观的只有慈湖、阿里山、日月潭等几处。

  慈湖行馆现在已改为蒋介石“陵寝”。角板山行馆位于脚板山突出部,其下溪水蜿蜒,山色青翠,景致与蒋介石故乡奉化溪口相似,这也是蒋选择于此和慈湖兴建行馆的原因。蒋介石在这两处行馆停留,可略慰思乡之情。角板山行馆也是保存蒋经国遗迹较多的一处,因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常来。

  日月潭的涵碧楼据说是蒋介石最钟爱之处。涵碧楼原本也是为迎接裕仁所建,后来成为蒋介石的行馆。蒋介石经常泛舟日月潭,遥望他为缅怀亡母在潭边山顶所建的慈恩塔。涵碧楼1998年被拆除后,在原地建起五星级度假饭店。涵碧楼下,原来蒋介石专用的码头上还系着他当年使用的木船。

  台湾民众参观蒋介石的行馆,谈得最多的就是风水,许多行馆要么群山怀抱,要么三江汇流;其次,对宋美龄的生活设施很感兴趣。由于宋美龄是在美国长大的,所以多处行

  馆都流露出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的痕迹,例如与蒋介石分居,各有各的卧室,中间相通。她的浴室卫生间为欧式风格,而且有当时稀有的抽水马桶。更特别的是,有的卫生间可以开窗向外,不仅通风明亮,而且可以眺望美丽的风景。府邸和行馆充分体现了蒋氏父子生前的威权;1980年建成开放的“中正纪念堂”则是蒋介石死后哀荣的集中表现。纪念堂占地总面积25万平方米,主体是八角造型的纪念堂,蓝瓦白墙,造型类似北京的天坛,堂内有蒋介石塑像。纪念堂四周附近有剧院及音乐厅,还建有牌楼、回廊、角亭、广场、水池等。多年来,“中正纪念堂”已成台北市的地标之一,是许多大型活动的举办场所,也是台北市民平常散步运动的地方。

  “两蒋陵寝”,一代枭雄不入土难为安

  慈湖位于桃园县大溪镇与复兴乡交界处,原名“埤尾”,本是一个呈牛角形的人工水库。1961年,蒋介石发现这里与溪口景致相似,于是决定设立行馆。为表达对慈母王太夫人的怀念,将水库命名为“慈湖”,埤尾也随之改成了慈湖。

  慈湖林木茂密,清幽隐蔽,山道上满是落叶。穿过一道月亮门,就是“慈湖陵寝”——一个简朴的四合院平房。1975年3月26日,蒋介石病情恶化,自知来日无多,口授遗嘱,吩咐自己死后,棺木暂厝慈湖,以便有朝一日归葬于他在大陆时就已选定的南京紫金山麓中山陵旁的墓地。当年4月5日,蒋介石抢救无效去世。4月16日,蒋介石的遗体安放在“慈湖宾馆”。此后,“慈湖宾馆”改称“慈湖陵寝”。

  “陵寝”门内是一个木制屏风,上刻一个“福”字,起到照壁的作用。绕过屏风,步行十来步,就是正厅,当中安放的长方形黑色大理石棺椁就是蒋介石灵柩。棺椁上方悬挂着蒋介石遗像,两侧墙根象征性地各放置4张红木太师椅。棺椁前方,留有一小块空地,供人行礼。

  正厅两侧房间,一侧是蒋介石、宋美龄生前的卧室和宋的画室。蒋介石的卧室有一张床和一张榻,榻上放有专门用来看书、批示公文的小书桌,书桌上放置着放大镜和装着喉片的小药瓶。靠墙是一排书柜,里面陈列着《庄子》《孙子》《墨子》《经史百家杂抄》等书籍,从中可以看出,蒋介石生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好。

  宋美龄的卧室与蒋介石的卧室相通,里面放置一张床和几件中式木制家具,地上的红地毯已洗出水印,散发着霉味。与卧室相邻的是宋美龄的卫生间,墙壁瓷砖为粉红色,浴缸和抽水马桶也都是粉红色的。这个马桶当年专门从日本买来,到现在还能用。再往前走,就是宋美龄的会客室和画室,当年的家具都被宋美龄运到了美国,所以房间显得有些空荡。

  正厅的另一侧,首先是一间贵宾室,墙上挂着一幅油画,描绘的是溪口景致,折射出蒋氏父子对故乡的思念。再往里走,是一个小房间,一面墙上挂着一个大镜框,里面陈列着蒋介石获得的数十枚勋章、奖章,他主政时设立的所有最顶级的一等勋章,包括采玉、卿云、景星、宝鼎、云麾都在列。其中,有两枚比较小但很有历史价值勋章,分别是“抗战胜利勋章”和“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

  离开慈湖,驱车几分钟就到了位于头寮的“大溪陵寝”。此处原称“头寮宾馆”,是用来存放“总统府”文件档案的。

  蒋经国到慈湖“谒陵”时,经常在此停留。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后,蒋经国治丧委员会曾主张将其灵柩安放在“慈湖陵寝”,但宋美龄表示反对。她认为,虽然蒋经国和蒋介石的灵柩安放在一起,有利于日后“谒陵”和悼祭,却不符合蒋氏父子生前的意愿。后来,治丧委员会选中了头寮宾馆,此地距离“慈湖陵寝”只有2000米,可以体现蒋经国随伺父亲的孝心。

  蒋经国“陵寝”外观、形制与蒋介石“陵寝”相似,但规模要小一些。和蒋介石一样,蒋经国的遗体同样经过防腐处理;据媒体披露,蒋经国遗体的防腐处理比蒋介石的好。

  蒋经国同样采取“暂厝”的方式,灵柩安放于院内正厅,正中也是遗像和分立的旗帜。在正厅的对面,有一个房间将蒋经国原在“总统府”的办公室“搬”了过来。房间正中摆着一张大办公桌,后方墙中央悬挂着蒋介石的画像,两边各挂一个条幅,右边写着“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左边写着“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虽然二人陵寝相距不远,但这里的人气远不如慈湖。据说是由于许多人不知道头寮还有蒋经国的“陵寝”。

  由于“两蒋”都没有“入土为安”,蒋家三代都是男性先亡,一度是满门寡妇,因此台湾社会一直有“暂厝”影响蒋家男丁阳寿的迷信说法。蒋家遗孀们在2004年提出将“两蒋”移灵,下葬位于台北县汐止的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但“蒋陵”已完工多年,由于蒋家内部意见不一致,“移灵”一事没了下文。

  商机所在,大陆游客反助“两蒋”

  在“慈湖陵寝”出口附近,有一个慈湖雕塑纪念公园。公园内的草地上,放置着从台湾各地收集来的蒋介石铜像,除了立姿、坐姿及不同表情外,还有着军装、马褂、中山装等不同服装的造型,里面还有很少见的蒋经国雕像。“两蒋”统治时期,台湾随处可见蒋介石塑像,近10多年来纷纷被拆除。从2001年起,桃园县决定收集各地拆除的蒋介石塑像,集中陈列在这个公园里。

  看好大陆游客的庞大人流,特别是深知大陆游客对于蒋介石相关景点最为好奇,桃园县主打“两蒋牌”,于2006年整合境内的蒋介石行馆、慈湖和头寮“陵寝”以及慈湖雕塑纪念公园等7处景点,规划建设了“两蒋文化园区”。桃园县观光行销局还邀请蒋介石曾孙蒋友柏,设计了以“五星上将”为主题的“两蒋”旅游纪念品,自行设计推出其他“两蒋”纪念品。

  在台北市,有旅行社推出“蒋公景点一日游”,主要景点有“中正纪念堂”、士林官邸、阳明书屋、草山行馆、圆山饭店。在阿里山上山途中的奋起湖,当地人推出印有蒋介石头像的铁路便当盒纪念版……

  有关县市都卯足了劲,千方百计要做大做足“两蒋”文章;而当年蒋介石一再鼓吹要去“抢救”的“水深火热之中”的大陆同胞,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抢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蒋介石的“救星”。

  这是怎样的历史况味!让人在感慨前尘往事成云烟时,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本文配图见中插

  【责任编辑】赵 菲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