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禁欲型性教育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是否应该在校园开展性教育,基本上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争论的话题了。但是,开展什么样的性教育,如何开展性教育,却存在非常大的争论。这种争论主要体现为综合型性教育模式与禁欲型性教育模式,又称纯洁性教育模式之间的争论。

  

  两种模式比较

  

  综合型性教育和禁欲型性教育在以下4个方面具有不同之处:

  

  一、“性”是正常的还是有害的?

  综合型性教育强调性行为是正常、自然、健康的生活的一部分;青春期出现包括性交在内的性活动是非常普遍的,在本质上不应该受指责,但也指出青春期的不稳定性;认为异性恋家庭、同性恋结合、单亲家庭都是社会现象,可以接受,不应该被“歧视”为有对有错;强调生物学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认为婚外性活动并非都有害。

  禁欲型性教育强调婚姻外的性活动,特别是青春期的性交在社会、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是有害的;青少年性交应绝对被禁止,尽量回避整体上对“性”的评价;认为一男一女的一夫一妻制是唯一符合人类自然规律、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性生活标准模式。

  

  二、重视个体利益还是社会利益?

  综合型性教育在强调社会和家庭利益的基础上,更强调青少年个体的利益和权利;女性有权利决定怀孕后是生育还是流产。

  禁欲型性教育所认可的青少年个体利益,是在青少年一生和整个社会利益基础上的利益和权利;一旦怀孕就应生育,流产是残杀生命。

  

  三、道德和信仰是否可以介入?

  综合型性教育介绍不同文化、宗教、族群对“性”的态度和认识;不主张有绝对道德准则,强调个人信仰选择的权利,承认宗教信仰可以帮助个人做决定,但反对任何宗教信仰具体介入。

  禁欲型性教育强调一种道德规范(婚前贞洁),主张所有青少年应以此为正确的标准;强调道德信仰对生物学活动的影响,认为青少年婚前性交是被外界误导和内在缺乏自我满足的结果。

  

  四、“禁欲”是否是唯一措施?

  综合型性教育立足于青少年性活动的广泛性以及婚姻外性活动的普遍性,所以“禁止性交”是理想的,但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对抗预期外怀孕、生育和性病的措施。

  禁欲型性教育反对夸张地宣传婚外性活动的“普遍性”,尤其认为青少年的主流仍是“贞洁的”。认为在青少年期禁止性交是唯一有效对抗预期外怀孕、生育和性病的措施。认为教导以避孕和流产做后盾的“安全性交”是欺骗青少年。

  

  两国的禁欲型性教育

  

  在美国社会,长期以来禁欲型性教育占据更主流的地位,拥有更强的话语权。一项研究结果指出,禁欲型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鼓励接受其教育的青少年签署“守贞契约”,到2000年已有250万青少年立誓禁绝婚前性交,但其中88%在婚前就性交过了,而且这些宣誓过的青少年一旦开禁就比未宣誓者更少使用避孕套。

  2007年由美国国会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的报告显示,参加过专门的“守贞课”的美国学生与未参加有关教育项目的学生相比,在性行为和观念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节制。参加过禁欲教育中4种主要课程之一的学生,与未参加禁欲教育课程的学生相比较,整体上两种学生有相近数量的个人性伴,并且这两种学生与他人发生初次性关系时的平均年龄相同——都是在14.9岁。目前,美国政府每年在婚前守贞教育项目上花费大约1.76亿美元的经费。美国积极鼓励禁欲型性教育的组织“爱家协会”,近年更是在中国大陆积极推广他们的课程,其影响不容轻视。

  2008年4月,浙江大学在国内举办了一次“守贞课”,引发一片争论之声。凤凰卫视、新浪网、齐鲁电视台“天下开讲”等节目纷纷组织论辩,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也组织了全球的华人性学家进行讨论。5月10日~12日,应齐鲁电视台评论部之约,笔者到济南圣翰财贸学院旁听了“守贞课”,并在课后当场提出批评,被媒体报道为《“守贞课”泉城被踢场》,关于“守贞课”的争论更加引起公众、性学界、教育界的关注。事实上,“守贞课”使用的是美国禁欲型性教育的经典教材,而且一直是由美国著名的“爱家协会”来指导的。

  2010年暑假,云南省进行教育培训时,使用了美国守贞性教育的经典教材《今生无悔》,并且有消息说将对全省中小学生依此教材进行性教育。这再度引起中国性教育界的警惕,包括笔者在内的多位学者发表文章,揭露“守贞教育”的本质。最终云南省教育部门出面澄清,说不会在全省推行这样的性教育。

  2010年12月,中国首个“青少年性教育成长基地”在北京安贞里中心小学开营,通过展览、实物展示、讲座等形式,立足北京市朝阳区,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倡导综合的性教育,从而成为中国性教育领域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禁欲型性教育的危害

  

  两种不同观念的性教育,差别只是理念的不同。禁欲型性教育者认为他们是对的,是有助于青少年、人民、社会的。我则认为综合型性教育是对的,是真正使个人和社会受益的。中国的许多性教育工作者,普遍能够接受的仍然是禁欲型性教育,而对综合型性教育心有疑虑,担心“误导青少年”。我们在相关教育刊物上看到的性教育文章,也多是推崇禁欲型性教育的。所以,我的主张也是提供一种多元的声音,算是迈向“综合型性教育”的一步。我认为,“守贞课”这种禁欲型性教育有一定的危害:

  首先,它是性恐吓教育。它夸大关于性的负面信息,不告诉我们关于性的正面信息。守贞课上放映的录像片里面不是性痫就是艾滋病的恐吓,似乎只要有婚前性行为,就必定有悲剧发生,包括得性病、感情破裂,或者怀孕。婚前性行为如果是存在于相爱的两个人之间的,那么可以是非常安全的,而守贞课的性病艾滋病恐吓中,婚前性行为似乎都是“淫乱的”、多性伙伴的、高风险的……这种性恐吓还会增加性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增加性心理问题。

  其次,它不切实际。从十四五岁开始进入青春期,一直到二十四五或者三十四五结婚,禁欲不太现实,也不太健康:如今已经是一个性变革的时代,守贞教育无法改变当前社会性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况且,自愿的情感表达和负责任的健康的性,我认为没有必要去守。什么是“贞操”?“守贞”的界限在哪里?如果不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性交,而游走于边缘,是不是守贞?或者如果性不出轨,但和好几个人同时恋爱,还是守贞吗?这样的质问足以令人反思。

  再次,它是有害的。性行为也可以是负责任的,我们应该反对的是不负责的性,无论婚前还是婚后,而禁欲型性教育不倡导健康、快乐的性,认为只要是婚前性就是不好的。它指责综合型性教育教给学生使用安全套是诱导学生发生性行为。难道,教给我们使用灭火器就是教我们放火吗?禁欲型性教育在事实效果上,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增加性别偏见,结果只能是进一步造成女生在性上的弱势体验,有过性经历再分手的女性更加自责,所以它实际上是在进一步推崇处女膜情结。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守贞课一再强调安全套几乎无用的论调,认为宣传使用安全套就是诱导青少年发生性关系。大量数据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避孕是有效的。失败的不是安全套,而是不会使用安全套,失败的是我们的性教育。

  荷兰有一则在各电视台反复播放,人民耳熟能详的电视广告:“给我安全的性,否则免谈。”这个广告是真人床上情境,然后一方拿出安全套,表示如果没有套,另一方可以拒绝。荷兰的性教育强调从低年级做起,对未成年人的性既不妄加批判也没有道德教训,媒体、学校和诊所运用政府经费提供性教育及避孕管道。有必要时还安排堕胎。

  在我们的性教育中,不能只是充满道德说教,还应该有对青少年亲密关系的宽容。青少年的思念、恋爱、亲吻、拥抱……这些不一定会带来性的关系,它同时也是青少年对感情的一种寻觅,是一种心灵的追求,是对爱情的体验。

  我们的任务再清楚不过了:要帮孩子避孕,还要帮他们堕胎,不能用开除之类的手段惩罚他们,这只会使青少年离我们更远。只有真正把青少年看成是国家的财产,学会珍惜并尊重青少年,期待他们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才会看到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性教育应该包括责任、爱、尊重、容忍和平等,这些都是广泛适用的人类理想准则。当我们一再说青少年身心不成熟时,我们阻碍了青少年培养自身、体验成长的机会。这是对青少年的一种贬损。

  

  [责任编辑]刘婵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