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地球资源国家排名等

消耗地球资源国家排名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近日公布了各国百姓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报告。报告分析了近年全球各国“生态足迹”指数数据,计算了全球各国百姓满足日常生活必须的水、木材等资源的消费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将其换算成所需森林和海洋的面积。

  就日本而言,每个日本人的平均生态足迹面积为4.1公顷,对自然环境的负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与国土可供应量相比,日本人消耗了近7倍的自然资源。日本不仅需要进口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燃料,水产品、木材、谷物等也都从海外大量进口,生产和消费平衡状况很差。如果全球人都达到日本消费水平,那么我们就需要2.3个地球。

  就人均而言,对环境负担最大的国家是阿联酋,需要5.7个地球;其次是美国,需要5个地球;中国仅需要1个地球,而需要地球数量不足1个的国家大都来自非洲。

  

  “座右铭”的由来

  座右铭最初是一种称为欹器的酒具。这种酒具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酒则稳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将此器皿放入庙堂之中供人祭祖。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孔子知道欹器的来历,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欹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孔子回去之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右警戒自己。后来这种欹器失传了,人们便改用铭文代替欹器放在座右了。

  

  中国人口历史上的七起七落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7次人口大滑坡,最严重时减少达到71%。

  第一次人口锐减:秦末,从3000万降至1300万,下降56%。中国最早的夏朝,根据有关专家的考证与测算,人口约1355万。到战国时期,有专家估计,人口总数最高时应该在3000万以上。但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又经过秦十多年暴政统治和秦末战争,至汉初减至1300万甚至更少。第二次人口锐减:西汉末年,从近6000万降至2100万,下降65%。西汉时国内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中期全国人口5900多万。西汉末年,灾害频繁,加上连年战乱,人口剧减,到东汉初期人口降为2100万。第三次人口锐减:东汉末年,从5700万降至1660万,下降71%。第四次人口锐减:西晋“八王之乱”,人口由4000万降至1200万,下降70%。第五次人口锐减:隋末战争,人口从4600万降至1500万,下降67%。第六次人口锐减:唐末战争,人口从5300万降至1628万,下降69%。第七次人口锐减:宋代外族多次入侵,人口从1.1亿降至5883万,下降46%。

  

  我国老龄化态势加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9月10日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BCD)的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突出。但是,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在这30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市井”的由来

  “市井”一词,是指市场、交易地,即与“市”的意义相同,如较早的《史记·循吏传》有“白首不入市井”句。唐代颜师古认为,“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明代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进一步解释,“市中之首四达如井,因井路辏集之便易相交易,故曰市井”,他认为“在国曰市在野曰井”,是说“市”、“井”是市场的两种说法。据江南良渚文化出土表明,五六千年以前,江南先民是在沼泽、湖塘上加一个“井”形的木栅,以便取洁净之水饮用。可见,井字反映的不是商周以后的“水井”。按照古代井田制的想象,水井处于数宅之中,有四周的路会集。总之,从形状看市场即从交通发达看市场,离“市井”的原意就不远了。

  

  温室出现于两千年前

  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密令种瓜于骊山研谷中温处,使冬天结瓜。”到了汉代,就出现了温室。《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在太官园内曾筑有一个温室地,向阳面满是窗棂,糊上涂油的窗纸,瓦顶铺有厚厚的干草,室内昼夜烧着炭火。三国时,冬天人们曾普遍能吃到韭菜,可见那时的温室生产已相当普遍。到了唐代就能利用温泉的热能,来提早生产瓜菜了。明、清时期,封建帝王、贵族强迫劳动人民长年供应新鲜的蔬菜、水果,促使温室生产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室的取暖设备也不断发展。起初,只是利用火炉、火炕、火墙来取暖,烧的是柴火和煤,现在的温室则采用的是暖气和工业余热等来提高室温,还发展到利用太阳能实现自动加温。

  

  “黄历”与“皇历”的区别

  “黄历”即黄帝历。考古发现,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了历法,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用甲骨文记载的历书。我国古代使用的历法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6种,其中以传说是由轩辕黄帝创建的“黄历”最为古老。正如唐朝诗人卢照邻《中和乐·歌登封章》所言:“炎图丧宝,黄历开壑。”由于古时我国使用“黄历”的区域广阔,影响很深,所以人们习惯把历书称之为“黄历”。

  而“皇历”则属于“官方”历书。历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历法的颁制。从唐朝起,各代王朝开始对历法实行严格的管理。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王下令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历书《宣明历》。《宣明历》对日月、时辰和节令有着详细的记载。当时,为了防止民间滥印历书,唐文宗下令今后历书必须由皇帝亲自审定,官方印刷。从此,历书被称“皇历”。(文章代码:102131)

  [文稿]李莉

  【责任编辑】蒲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