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蜱虫可能引发大疾病

今年夏天,河南商城县有一些人被一种叫做蜱的小虫子咬伤,不治身亡。这种被蜱虫咬后所患的病,以前被称为“疑似无形体病”。河南商城去年已出现此种病的死亡病例,但今年尤其多,成为“重灾区”。不过,早在2006年我国安徽省就发现了首例“疑似无形体病”,随后先后在天津、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等地发现部分人感染过“疑似无形体病”。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和报告557例“疑似无形体病”,死亡18例。

  

  蜱和蜱虫致病

  

  蜱虫叮咬人后让人所患的病最早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这种病于1994年首次在美国发现。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无形体(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无形体会侵害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发热,并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自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以来,近几年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

  尽管发现此病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从蜱虫咬伤患者体内分离出了病原体。在我国,由于病原体一直没有分离出来,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暂将此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虱子、草爬子、狗豆子等,属于寄螨目、蜱总科。蜱是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可寄生在牛、羊、马、狗等家畜,以及宠物和鼠类等体表,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蜱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蜱、若蜱有8条腿,而幼蜱只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期,蜱在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可以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而多种病原体都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无形体能侵袭人体细胞,致使人体血小板、白细胞锐减。因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经蜱介导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研究人员仍没能从信阳患者血清和蜱身上分离出无形体病原体。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还不能将此病确诊为无形体病,但现在一些人习惯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称为无形体病或疑似无形体病。

  事实上,并非只有蜱才能携带无形体,其他动物,如白足鼠等野鼠类以及其他动物都可成为无形体的宿主,并且也不只是人才会患无形体病。在欧洲,红鹿、牛、山羊等都可成为无形体的宿主并导致患病。蜱平时比芝麻大一点,吸血后比黄豆大,有八个爪,如果钻到人肉里很难抠出来。蜱虫在受到外界刺激后,会通过爪分泌更多毒素。但蜱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在野外,蜱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喜欢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河南信阳山区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蜱,学名叫全沟硬蜱,以吸血为生。这种蜱除了蛰伏在草丛、植物上外,也喜欢躲在茶叶背面。

  除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还可能传播许多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和莱姆病等,这些病症状有部分类似之处,也给蜱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

  

  传染方式和症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两种情况传播,一是间接传染,二是直接传染。

  间接传染是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而直接传染是指,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病原体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也可能染病。例如,国外曾有屠宰场工人因接触鹿血经伤口感染该病的报道,但是,这种直接接触染病的具体机制现在还不明了。

  2006年我国首次发现无形体,是一种细菌,之后中国疾控中心开始对人无形体病进行监测、研究。不过,2009年,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发现,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没有无形体感染的证据,这说明除了无形体以外,可能还有别的病原体也会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现在,也从一些病人检测物中发现了布尼亚病毒,说明病毒和无形体都有可能是这次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元凶。

  由于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而且每年的5--10月份是蜱虫的活跃期,下地干活的农民容易被蜱叮咬而染病,因此,5--10月的夏收、秋收季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高发时期。另一方面,夏收、秋收季节也是旅游的大好时节,外出旅游的人如果进入有蜱地区,也可能受到蜱叮咬而染病。

  河南信阳盛产“信阳毛尖”绿茶,因此,躲在茶叶背面的蜱主要是叮咬茶农,当地大多数茶农的腿上,都有被蜱咬后留下的伤疤。此外,当地村里每条狗的肚皮上,也经常可以翻检到蜱。

  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人群以40--70岁居多,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数人起病急,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肝酶升高。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还有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症状,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死亡。

  另外,蜱在叮刺吸血时人们多无痛感,但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中所含的神经毒素可导致人运动性神经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也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所以,如果不及时和对症防治,小蜱虫会造成大疾病。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蜱传疾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前就有,只不过这次可能传播了新的病原体。但具体是什么样的病原体,还有待研究来揭示。过去,蜱虫传播疾病并未纳入法定传染病,但是如果研究发现这次由蜱虫传播的疾病是新病原体引起的,有可能列入法定传染病。

  

  可防可治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无论是下地干活的农民还是到野外旅游的人,都可以从防止蜱虫叮咬入手来避免患病。公众应避免或减少接触蜱,如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渍及红斑等疑似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时就医。

  一般来说,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等)能驱赶蜱,而普通杀虫剂(如敌百虫)则能杀死蜱,所以可以采用这两类药物来驱赶和杀灭蜱。另一方面,可以驱赶和杀灭环境中的蜱。例如,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对于自然界中的游离蜱,可采用局部火烧或化学防治等方法灭除。

  对于进入室内的蜱、螨,首先要消灭来源,禽畜的窝舍应远离住房,并经常打扫干净。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缝隙和小孔,堵塞前先向裂缝内撤杀蜱药物,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鲜石灰乳粉刷厩舍。为防止蜱、螨侵入室内,可将松香、蓖麻油黏胶涂于20cm宽的长纸条上,放置在靠近门窗附近的墙基地面,进行粘杀。灭鼠的同时要进行杀虫处理,防止蜱类游离后攻击人群。

  另外,要妥善管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因为这些物质也可以让人感染该病。

  对个人而言,要注意个人及家庭环境卫生,做到勤洗手、勤洗澡、勤晒衣被。进入有蜱地区要穿浅色长袖长裤,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尽量减少体表暴露在外的面积。在领口、袖口、裤脚等处喷涂0.2%敌百虫水溶液或0.5%拟除虫菊乙醇溶液。颈、手等外露体表,可涂抹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的人使用)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等驱避剂。在蜱媒病流行地方,野外工作人员要尽量少接触杂草,旅游者不要在草丛中坐卧;休息时,要彼此脱衣互相检查,及时除掉叮咬的蜱。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发现停留在皮肤上的蜱时,要做现场处理,切记不要用力撕拉,以防撕伤组织或让蜱的口器折断而产生皮肤继发性损害。可行的方法是,用夹子夹、烟头烫等让蜱脱离体表。另外,也可用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麻痹后自然从皮肤上掉下。

  此外,要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蜱的口器断入皮内应行手术取出。如果不具备手术条件,可用小刀消毒后时叮咬处划十字,取出蜱的口器。另外,啤叮咬处周围可用0.5%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

  蜱虫咬伤后如感到不适,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诊断,一旦确诊或怀疑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时,要按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国卫生部于2008年2月19日向各级卫生部门下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因此治疗应以该指南为准。

  首先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可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其中强力霉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其次,可用四环素,还可采用利福平,另外可用哇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等。其次是一般性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对病情较重患者应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此外,可以对症支持治疗。

  河南信阳解放军154医院已经治愈了100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因此,只要重视和正确诊断,此病的治愈率是很高的。但是,如果误诊或延误治疗,则该病会导致病人血小板和白细胞锐减,免疫系统趋于崩溃,最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不过,国外统计,该病致死率小于1%。

  一般使用强力霉素或四环素治疗疗程不少于7天。用药至退热后至少3天,待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各种酶学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就会完全改善。

  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一般不需要对病人实施隔离。(文章代码:102002)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