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治理莫入误区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草原和森林以空前的速度退化,沙漠化的趋势正从各个方向向人类生命区推进,中国也是世界上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之_。面对这种威胁,很多专家甚至是民间人士都提出了很多治理沙漠的对策。然而,在这些治理沙漠化的对策中,还是有一些观念上的误区的,现将其列举如下。

  首先,治理沙漠不是固定沙漠(有人曾提出“铺砖”和“铺地膜”的办法来固定沙漠,这是很不可取的),固定沙漠仅仅是治理沙漠的一个首要步骤。治理沙漠的终极目的是使得沙漠产生某种顺向演替,即原生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使得沙漠从沙漠景观改变为草原景观或者森林草原景观,这些景观必要的一个条件是有生物生产活动,同时沙子必须成为有一定营养的土壤。所以,治理沙漠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沙子变为土壤后,土层的厚度增加。有了土壤层,有了腐殖质层,沙子一般就不会再流动了。

  一个没有生物生长的沙地,就是完全固定了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所以一些人所说的利用沙子造砖,然后把砖大面积铺到沙地中的作法没有实际意义。

  另外一些人认为用塑料薄膜覆盖来治理沙漠,这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大面积覆盖不可能,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是33.76万平方千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是4.88万平方千米……加上河西走廊地区的沙漠和柴达木盆地的沙漠,中国的沙漠总面积超过52万平方千米,要给这么大面积的沙漠覆盖地膜或者铺上砖,不仅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退一步讲,即使把地膜全部覆盖上,也不会阻止沙漠的前进。首先,地膜的受力强度很有限,在7级大风下很快会破坏;第二,地膜也是会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分解为粉末的,尤其在极其干燥的条件下;第三,沙漠中地形是很复杂的,新月形沙丘的高度就达到了50多米,小的也在十几米,铺设是很困难的。最根本的,固定流沙不是治理沙漠的终极目的。

  治理沙漠的第二个观念误区是混淆了沙漠和沙地的区别。简单地说,两者的区别之一就是“水分”。一般来说,沙地多数处在草原森林景观地带。包括呼伦贝尔沙地、松嫩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等,沙地地区的降雨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上,部分地区的水量还是很丰沛的。例如陕西榆林,由于降雨量达到350毫米,有河流水系,所以这种沙地的治理就比较容易,植物也容易成活。10年前,榆林农村地区的地下水的水位只有5米左右,但水质甘甜爽口,就是现在榆林人依然在种植水稻。所以,沙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两方面:土壤没有形成,生物无法大面积生长;地下水相对多,但是地表水很少,植物无法持续生存。由于沙漠极其干旱,所以其治理很难,而沙地的治理在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都有很好的经验。例如科尔沁沙地引种的樟子松已经成为当地的优势树种,面积很大。有了水分,就有了生物生长的首要条件,所以,沙地治理在我国近几十年取得的成效是很大的。许多地方的林草覆盖率已经达到70%以上,沙地中不仅出产甘草等药物,而且出产木材、粮食等作物。

  沙漠和沙地的区别之二就是沙漠本身没有植物,流沙非常多,而且多是大沙丘,而沙地中天然植物很多,可以就地利用。沙漠和沙地的区别之三是沙漠中的沙丘是巨大的,而沙地中的沙丘一般不高,地形起伏不大,沙漠中沙丘流动性大,而沙地中的沙丘流动速度很小。沙漠和沙地的共同点就是都没有土壤,都是荒漠化地区,沙子中基本没有营养物质,营养渗漏和流动很快。

  我国的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大约300多万平方千米,数目很大,但是荒漠化面积并不都是沙地和沙漠面积,还包括除荒漠化面积之外的石漠化面积。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治理沙漠指的是整个沙漠和荒漠化地区,因而治理方法也就只能因地制宜了。

  治理沙漠的第三个观念误区是混淆了治理的尺度。我国的沙漠面积是52万多平方千米,而我国沙地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千米,而如果把沙漠和沙地总称为沙漠,那么沙漠总面积超过了68万平方千米。这是个巨大的数字,从景观尺度上来讲就是大尺度。大尺度的东西就必须采取大尺度的措施来解决,那种小打小闹式的小尺度、精细化的解决办法是不会起多大用处的。

  同样,因为尺度不同而采取的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也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者基本上已经一致性地认识到治理沙漠的根本途径是大面积、大规模地调水。很多人不同意这个方案,认为没有可操作性,因为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个就是没有认识清楚治理的“尺度”,他们以小尺度的方法来对付大尺度的问题,例如上文所说的覆盖砖块和地膜等方法。只有用大尺度的调水、造林种草才能解决大尺度范围内的水文、气候和自然条件,从而才能根本治理。

  治理沙漠的第四个观念误区是认为仅仅用物理的和化学的或者工程的方法就可以包揽一切,解决问题。实际上,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采用生物方法,同时兼顾其他方法,这有个主次问题。生物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生物可以繁殖再生,只要治理好,它可以自动修复产生持续效果,而其他方法都不具备这种效果。任何治理沙漠的方法都必须和植物方法相结合,才是好方法。所以,目前治理沙漠的主要办法依然是栽植植物法。科学家研究出“防护林”来减少蒸发,或者研究出极度抗旱、抗盐碱的植物栽植到沙漠中,效果就很好。

  治理沙漠的第五个观念误区是错误地看待沙尘暴等沙漠气象现象的作用。有些人一致认为流沙和沙尘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黄土高原的土壤为什么如此深厚,就是因为沙尘暴把大量粉粒和粘粒质的土壤吹到了黄土高原等地,从而形成了深厚的土层和发达的农业文明;就连日本和夏威夷岛上的土壤也是得益于中国西部,而中国东部和东南部许多地区的土壤也是来自于这个地区。相反,中国西南部很少得到来自西北的尘土,所以那里的土层就很薄,也不能及时补充,那里的农业就不是很发达。

  从根本上来讲,沙漠是一种风蚀地貌,是风蚀产生的结果,和水蚀地貌、冻容地貌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风,只要加大其湿度,加大地面粗糙度,就能较好地减小。而科学家治理沙漠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从这里开始,然后利用再生资源,这是当今治理沙漠的一个主流思路,对此,我们有着殷切的期待。

  

  责任编辑 王 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