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的绝代风华

19世纪中期至民国年间,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曾经流行一种敞廊式商业建筑,人们习惯称之为骑楼。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一楼临街部分缩进一定宽度建成行人走廊,用以避雨、遮阳、通行;走廊上方又叠加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每栋骑楼高2~4层,进深两三开间。建筑结构上,既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一幢幢骑楼相接形成的街道,可以遮风避雨,行者可以全天候“逛街”,坐者则风雨无阻招揽生意,人气、财气、风气就在这骑楼之间聚集、流淌……

  作为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形式,骑楼从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海南省海口市沿长堤路段以南至少有8条骑楼街区,这些骑楼建筑群保存了海口市19世纪以来的建筑特色,同时也保存了海口老商埠的历史人文风貌和上个世纪挥之不去的梦影星尘。

  在落日的余晖中,骑楼的美尽显无疑:斑驳而又雕满图案的墙面、形态多样的女儿墙、充满闲情的露台、破旧衰败的窗棂……

  漫步这些骑楼遍布的老街,仿佛在逐渐翻开海口的往日画卷。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天后官的传说、海口人民战海寇的故事、经商贸易发展经济的历程。海口骑楼老街曾经拥有的华美精致、中西合璧的生活,就这样从时光中走了出来——这里曾是海口魂!

  

  开放之风生奇葩

  

  海南岛的今昔,留给正史著述和人们口口相传的,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贬放流徙之地,文明闭塞之岛。千多年的岁月,名臣良士北望京城,有口莫辩;芸芸百姓,耕读持家,却在远离京畿和中原大陆的小岛上,开垦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淳朴、性情自由的一方土地。靠着海的缘故,百姓胸怀宽大、包容八方,东南亚的习俗在原住民的生活中影响渗透。海口市的骑楼老街,就是这样一个透着历史气息、温暖海风、灿烂阳光与纯朴民风的世界。

  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那里的港口开放通商史大有关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时称琼州口。英、法、德等国逐渐在海口修建了具有西洋风格的领事馆等建筑,海口渐渐成为面向南洋(即东南亚)的一个商贸中心,形成繁华的商业城市风格。特别是那些明末以来“下南洋”的琼籍人士,或者衣锦还乡兴屋架楼,或者看到故乡的发展和繁荣将生意作回故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带回了杂糅中西文化的诸多南洋事物,骑楼正在其中。

  根据专家考证,海口的第一座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中间,这座南洋风格的骑楼究竟是何等气派,我们已无从知晓。

  以这座骑楼为发端,海南人逐渐认识了骑楼,也喜欢上了骑楼。它使海口的建筑风格为之一变,一定格就是百年。自此,海南骑楼兴衰百年的命运,就和海南发展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24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邓本殷拆去具有629年历史的护城古城,城墙方石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大路,这就是长堤路的雏形。原来五六米宽的石板路全部扩建为可以通行汽车的街道,原来的四五条马路扩建到了30多条。为了搞好市政建设,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这批琼籍归国华侨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特色,建成的一幢幢柱廊骑楼式建筑,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用于商用和居住。这种建筑特色确实非常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由于毗邻港口,家家户户所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路通财通,随着商业铺面的建设,老城区的商贸业也急速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600多家,年贸易总额达到数百万元。到了夜间,店铺灯火辉煌,广告牌被映照得五颜六色,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场。

  至此,骑楼真正引领起这座城市建筑的风格,并成为海口建筑文化的标志。直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骑楼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叹为观止的骑楼建筑艺术

  海口骑楼老街位于市区中山路、新华南路、解放东路、博爱路及得胜沙路一带,街道两侧是近百年历史的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骑楼。海南本地人称这几条骑楼老街为“南洋街”,街道上一栋栋饱尝岁月沧桑的骑楼静静雕刻着百多年来的历史印迹。这里既凝结着海峡北边内陆文化的厚重血脉,又受着南洋文化的熏陶,连接了文化的世代更迭,又横跨了文化的地域板块。在动荡的20世纪,海口骑楼老街见证了时代特有的交汇和挤压、特有的爆发和沉寂,以及非同寻常的欣悦与悲凉。

  起初,博爱路、中山路的骑楼多为2~3层,新华北路和得胜沙路后来居上,多为3~4层。除了琼海关、银行、邮局等略为高大的建筑物外,最气派的要数南洋归侨建造的骑楼。70年多前,曾有外国旅居者感叹:“海口高楼林立,最豪华、壮观的建筑皆为华侨所建。”不仅如此,海口最大的商业实体也操纵在侨商手里。

  作为海口骑楼的发端之地,博爱路的骑楼相对古朴庄重,有些地段已重新装修。在保持原貌的区域,楼顶檐口巴洛克式雍容华贵的凹凸面、涡卷形天际线、弧线优美的窗户拱券,墙面上随意点缀的苔藓植物无不显示出斑驳的岁月痕迹。

  中山路上的骑楼保存最为完整,仍然有民国时期的规模和风貌。从新华北路向东望去,该街区蜿蜒迂回,具有音乐般华丽的韵律感;透视焦点变化无穷。中山路的建筑风格有着浓郁的南洋特色,窗户为百叶窗式,与新加坡牛车水街相似,有些窗户的拱券为南亚穆斯林古风,有些则为罗马式拱券;楼顶檐口雕饰墙面和女儿墙(俗称风洞墙)的浮雕多为巴洛克风格,又与新加坡的牛车水街不同。

  得胜沙路是海口商家争夺最激烈的地方,也是楼层最高的地段。这条街的风格较为欧化,也许是因为这里设有琼海关、洋务局、中法医院、法国邮局以及众多洋行的缘故。

  海口骑楼的雕饰物细节极为精致优美。骑楼的外部立面檐口带一个或多个孔洞的女儿墙,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顶部檐口天际线多有波浪形、涡卷形和几何形雕饰。女儿墙的洞口,体现了独特的建筑智慧,可以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却也因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形态。

  除了女儿墙,海口骑楼的窗户也体现了欧亚混交的文化特点。它的窗楣有方形的、半圆形的、敞肩形的,还有阿拉伯式的尖形的。骑楼立面造型一般使用精湛的砖雕手工技艺,以砖砌筑出大致形状后,再勾勒表面线脚。有别于我国华南沿海以及东南亚一带的骑楼,海口骑楼的立面中,有着式样数不清的中式传统浮雕、砖雕花饰图案,比如百鸟朝风、松鹤延年、梅兰竹菊、回纹圈绳、福禄寿等,体现了海南文化和中国祈福文化的特征。中式传统浮雕灵感来源于琼北、文昌地区的民居,老式民居习惯在屋檐下的内外墙体都绘上各式图案,五颜六色,对比鲜明,象征着吉祥如意、花好月圆、五谷丰登等。海口骑楼的浮雕花式取材于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间审美趣味,同时也巧妙地为商铺做了广告。

  

  “民国第一楼”

  

  海口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大量的文化遗迹,有13个国家在这里开设的领事馆、教堂、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得胜沙路上的五层楼——海口大厦,在海口骑楼群中是特别耀眼的一座,因为它曾长期是海口第一高楼,在海口人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1935年建好的五层楼至今依然保留着昔日的风采,当年,它曾是海口的豪华酒店,内设舞厅、影院、咖啡馆等。

  五层楼主人吴坤浓是文昌铺前人。1930年,他的父亲——法国银行驻越南防城总代理、一位金融家,决定在海口建造大楼。大楼的建筑材料全部采自新加坡、泰国等地。从1932年开始,历经3年的精心设计和建造,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于1935年落成了。它楼高27米,里面由4开间5进段组成,一层较高,为餐厅及商场,二至五层为客房,四至五层后进为影剧院。影剧院可坐观众300人,是当时海口最大的影剧院,海口人以在这里看上一场电影为荣。五层楼临街立面造型优美,浮雕立体感强,做工细腻精巧,雕花花样多姿多彩,布局得体大气,“堪称是东方的巴洛克式建筑艺术和洛可可装饰艺术的结晶”,同时也体现着中国建筑艺术里的阴阳对称美学思想。

  五层楼曾是海口繁华、开放的象征,演绎着一个时代的海上旧梦。1948年,在堂兄吴坤浓的鼓动下,吴坤瑞变卖香港的产业,携家人返回海口,在五层楼创办了胜利大戏院。当年,戏院里放映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新女性》等左派文艺家创作的电影作品,不知赚取了海口人多少眼泪;从这栋楼里传出来的《蔷薇蔷薇处处开》、《春天里》或痴迷或欢跃的旋律,至今仍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盛世骑楼成追忆

  

  海口人热爱骑楼,骑楼是老海口的神韵,它见证了海口的百年沧桑,保存和延续着一段珍贵的城市记忆。几代人都在依傍它遮风挡雨。静态的老街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而动态的人间烟火更能够体现出老街记忆中的人文情怀。在这些骑楼里,有家族的兴衰历史,也有战火中人们的痛苦和无奈。骑楼,不仅是海口的视觉记忆,也是我们直接感受历史的方式。

  老街、骑楼在沧桑岁月中愈老愈有味道,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中越来越显得时尚珍贵……

  

  责任编辑 赵 菲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