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国家最幸福?”等6则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以丹麦为首的4个北欧国家,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中占前几位,原因是这些国家人民生活富足。中国大陆在榜单上列第125位。

  根据排名,头5个幸福国家依次为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荷兰,它们不但地理位置邻近,而且都高度繁荣。这些国家的国民基本需要得到较大满足,所以比较幸福。

  调查还指出,国民收入虽和幸福有密切关连,但心理和社交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也是幸福关键。例如哥斯达黎加虽然国民收入不高,但在调查中排名第6,正是因为社交网络紧密,国民常常感到幸福。

  

  古人一天吃多少盐?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给大家讲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能超过6克,不然容易衰老,还容易得高血压、冠心病。古代中国人每天摄入的盐量是否也超标呢?

  这个问题得看哪个朝代。首先战国时齐国人吃盐吃得不厉害,尽管他们那儿是最主要的产盐区。《管子》上写得明白:“(齐人)食盐之数,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男人每年吃5.5升盐,女人每年吃3.5升盐,小孩每年吃2.5升盐。齐国的“升”很小,1升只有200毫升。齐国男人每天吃盐刚好6克,女人每天吃盐不到4克,小孩每天吃盐不到3克,完全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饮食健康标准。

  明朝人吃盐就有些超标了。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记载,一个五口之家一年下来需要吃盐50斤。明朝_斤是600克,50斤是30000克,30000克除以365天再除以5口人,每人每天吃盐16克。这样吃盐当然超标。

  到了清朝初年也不知怎么的,人们吃盐吃得更厉害了。顺治八年的户部档案显示,当年全国人民总共吃盐86900万斤,而这时全国只有5100万人,平均每人吃掉17斤盐,以每斤600克计算(清初的“斤”跟明朝一致),每人每天吃盐28克!鉴于户部没有把私盐统计进去,估计实际吃盐量还要更多。

  

  孙权的地盘为何是“东吴”?

  

  魏、蜀、吴三国之中,孙权的地盘又被人称为“东吴”,那么为什么不是“西吴”、“北吴”呢?

  这是个有关地理的概念。因为三国时候的吴国,处于江东,所以称“东吴”。江东的“江”,说的就是长江。长江沿途经过芜湖、南京这两个地方的时候,流向大致是从西南到东北,也就是从南到北那么斜着流过去的,所以江的北岸也相当于西侧,南岸相当于东侧。从秦汉以后,人们就习惯把自此以下的南岸地区称为江东了。到了三国时期,这块地方就成了孙权的根据地了。

  那么,东吴究竟包括哪些地方呢?长江中下游的很大一部分土地,都是东吴的,包括江苏、浙江的许多地方;向南可以到现在的福建、广西和广东,甚至都到达了今天的外国。

  其实在春秋时期,江苏一带就有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知耻后勇打败的就是吴国。在地理位置上,吴国和越国是临近的,后来很多人习惯称这一部分为“吴越之地”。

  

  唐宋“驻京办”

  

  驻京办古已有之,在唐宋两代叫“进奏院”。进奏院在唐中期出现,一般由政府设立的道(大小相当于今天的省)或节度使的藩镇派出,费用由地方承担。由于唐中期以后地方节度使独揽军权、财权,皇帝也忌惮三分,因此其驻京办也受到重视。那时进奏院设在皇城要地,占地面积在1100平方米左右,鼎盛时期进奏院长官竟拥有副宰相的地位。

  到唐朝后期,这种进奏院在长安多至50多个。为了获取中央的情报,进奏院获得了地方提供的充足经费,甚至承担起银行、汇兑的职能。

  从宋太祖开始,进奏院的官员改由中央委派,主要职能是向地方传达中央的政令。宋代进奏官员最多时有一百多人,他们的主要经费是皇帝划拨的,其中最大的一块是镂刻雕版的费用。这些进奏官员定期把朝廷政令刻成雕版,由驿马送到地方,然后印成纸张文本给地方官观看,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时政类报纸——邸报。由于邸报印得太多太滥,甚至出现宫中私人生活泄露的情况,有进奏官因此受到处罚。

  进奏院在元代被废止,但地方官员进京为各种事项活动的历史在明清两代从未结束过。

  

  何谓“五福临门”

  

  《书·洪范》论’到“九畴”,在第九类中提出要用“五福”鼓励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未来,这“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终命。“五福”之说既是先人们的良好期冀,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首先“福”离不开“富”。无论个人或社会,“福”必须依赖于财富的增加,要把经济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才能“富”起来。其次,“富”必与“德”结合才是真正的“富”。至于那些贪污盗窃、以权谋私所发的“横财”,都是不义之财,而“为富不仁”更是要受到万人唾骂。

  

  “稿酬”是怎样产生的?

  

  我国历史有关稿酬这方面的记载比较长远。据说最早的稿酬起源于晋代。不过,至少在西汉,已有过出钱请人写文章的事。汉武帝时,陈皇后阿娇被冷落遗弃,住在长门宫。她为了能重新获得宠爱,便花了一大笔钱请当时文笔最好的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想用这篇倾诉衷情的文赋打动汉武帝,从而重温昔日的恩爱。结果,汉武帝却没有因此而回心转意。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到南北朝时的北周末年,当郑译被封为沛国公,并获得了当时的最高勋位一匕柱国以后,他想请擅长文词的高颎写篇庆贺的文章。高颎半开玩笑地回答说:“笔干,写不得。”并且又说:“不得一文,何以润笔?”从此,人们便开始用“润笔”一词指因写文章作字画而获得的报酬,这也是人们又把稿酬叫做“润笔”的原因。到明朝“四大才子”之时,替人写词作赋收取稿酬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文章代码:101626)

  【文稿】李莉

  【责任编辑】蒲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