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的中国

3年前,依据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英国《卫报》记者曾预测未来80年英国在气候变暖情况下的诸多变化。

  同样的预测也可以在我国作出,未来10年乃至二三十年后,我们的生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那时的气温会达到多少?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粮食和淡水?上升的海平面会淹没哪些城市?有多少物种会就此与我们告别……

  

  天气:气温继续升高

  

  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我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预计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由于温度升高,加之降水分布不均,某些年份,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具体到不同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由于气候变暖,到2040年左右,北冰洋的永冻冰将消失。这一变化会严重削弱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并将明显影响到类似于我国这样的季风地区的气候。

  首先,冬季不会像过去那样寒冷,其结果是,两种季风的强度与交替的时间不得不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在春季,夏季风推动冬季风北退的过程将会加快,绵延的梅雨将缩短成短暂的降水过程;伏早将会延长,我国南方的水荒可能加重。

  同时,全球增温将使大气含水能力与不稳定性增加,导致强对流天气,如龙卷风、暴雨等天气增多。

  目前的研究已经显示,我国除西藏高原及其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年平均风速不存在显著变化外,大部地区年平均风速都星明显的减小趋势。中国年大风日数和年最大风速均呈明显减少(小)趋势。各分区冬季主要盛行的偏北风和夏季主要盛行的偏南风都表现出明显减小趋势。未来50年内,冬季风减小的趋势仍将持续。

  有研究人员利用现有气象资料预测了我国未来雾日的变化情况。他们将中国分成东北、华北、华东沿海、四川盆地等9个雾区。结果表明,未来50年,中国大部分区域雾日呈明显减少趋势,少数区域(西北天山山脉地区和陇东一山西地区)雾日数明显增加。雾日减少最显著的是云贵高原、华南、华北地区和四川盆地。

  

  水资源:短缺形势加剧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现象严重的国家,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承受能力十分脆弱。

  专家预计,未来气候变暖将继续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加大水资源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将导致西部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使得冰川面积和冰储量进一步减少,进而对以冰川融水为主要来源的河川径流产生较大影响。预计到2050年,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左右,呈全面退缩态势。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增加。与此同时,内陆湖泊进一步萎缩,水资源短缺形势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作为“亚洲水塔”的喜马拉雅W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及亚洲一些大江大河的源头,全球变暖正令当地的冰川快速消融。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估算,如果任此趋势发展下去,最早2035年,“亚洲水塔”的冰川将有可能完全消失,届时中国和亚洲数亿人的饮水来源将无处可寻。

  我国科学家对国内10个主要江河流域未来温度、降水等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未来10~20年间,中国主要江河流域气温将继续上升,这将使得各流域年均蒸发量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也许将增大15%左右。

  直至2015年之前,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形势基本上是“南多北少”,降水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东南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松花江、辽河、海河和黄河流域处于少雨期,西北诸河流域处于多雨期。降水量的多寡将直接影响到各河流的水源补给。

  预计21世纪中、后期,在气候继续变暖情况下,长江、黄河、松花江和珠江4条河流的径流量都呈增加趋势。在黄河源区,降水量的增加可能会缓解甚至逆转近20年来黄河上游径流量减少的情况。

  总的来看,对北方大部来说,水资源短缺在2015年之前还是一个突出问题。2015年以后,随着降水变化趋势的转折,水资源短缺状况可能得到一定缓解。

  

  粮食生产:面临巨大威胁

  

  不久前,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未来气象灾害可能出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我国农业生产将面临巨大威胁。

  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将导致粮食减产10%。我国科学家估计,气候变暖将使得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将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不利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在现有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可能以减产为主。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潜力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10%,其中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7.7%和31.4%。2050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某些地方年产最大可减少37%。2071~2100年,我国冬小麦生产潜力将下降10%~30%,水稻生产潜力将下降10%~20%,玉米生产潜力将下降5%~10%。

  气候变暖及降水量的减少还会引起土壤肥力降低、病虫害发生范围扩大等问题。

  受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将成为对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已经持续30多年的华北地区干旱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不会有缓解迹象。同时,南方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凸现,这都会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不过,全球变暖也并非一无是处,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更长的夏季,也许会给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和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潜在的生长季节有所延长,使得我国现行的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改变,复种指数提高。据估计,在温度上升1.4℃、降水增加4.2%的条件下,我国农作物每年一熟的种植面积由当前的62.3%下降为39.2%;每年两熟的种植面积由24.2%增加到24.9%;每年三熟的种植面积由当前的13.5%上升到35.9%。但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水分的蒸散量加大,一些作物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将减少,这种热量资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可能会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生态环境:脆弱性增加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最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往往更易受到不利影响。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综合脆弱性的总体分布特点是北方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专家预计,气候变暖将使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有所增加,但其分布格局与当前相似。其中,不脆弱生态系统比例由27%大幅减至5%左右;高度脆弱和极度脆弱生态系统所占比例也稍有下降,分别为2.7%和5.6%。生态系统脆弱度最高地区分别为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均达到极度脆弱水平:脆弱度最低的是华南地区,为轻度脆弱。华南、华中、西北、西南地区的生态脆弱度均有所增加,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生态脆弱度则有所减小,西藏地区变化不大。

  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东部亚热带、温带地区植被北移,一些低海拔的植物向高海拔地区迈进;物候期提前;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山地冻土海拔下限升高,冻土面积减少;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冰川和积雪的加速融化使绿洲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预计未来,中国森林的地理分布格局无显著变化,森林生产力(是衡量树木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从东南向西北递增1%~10%;主要造林树种将继续北移;东北森林的组成和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落叶阔叶树会逐步成为优势树种;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湿地资源减少且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变暖也引起了鸟类分布区的北移和越冬地选择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斑嘴鸭在渤海湾地区属于夏候鸟,近年来由于冬季变暖、近海结冰期缩短,斑嘴鸭已经成为当地的留鸟之一。另一方面,鸟类迁徙的时间、路线也发生了变化,迁徙距离缩短。

  因气候变暖引起的水温升高也使得长江鱼类越冬期间栖息地向北迁移,这可能导致鱼类洄游距离增长,能耗增加,发育减缓,死亡率增加。鱼类的产卵时间也会提前,如果栖息地和食物不充足,鱼类的繁殖成功率就要下降。

  而且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生物将改变生活节奏,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将陷入混乱,这也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安全敲响了警钟。

  气候变暖对我国生态环境安全也有极大影响,特别是在水生态环境方面,可能会加重原有问题。以湿地为例,未来湿地面积继续萎缩,且功能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在水位下降过程中,湿地中储存的大量有机碳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加速分解,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全国41%的人口、70%以上的大中城市、2/3的经济总量都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如果气候持续恶化,损失惊人。

  根据预测。未来1 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将比2008年上升32毫米;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比2008年升高80~130毫米。各海区均如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天津沿岸将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主要脆弱区。

  海平面上升对沿岸地区最直接的影响是高水位时淹没范围扩大。我国海岸带海拔高度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小于5米,有的只有1~3米,一些地区甚至在海平面以下,只靠海堤护防,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势必会给这些地区带来威胁。据粗略估计,海平面上升30厘米,天津市洪水泛滥面积将占全市面积的44%,其中原塘沽、汉沽被淹面积为100%。

  其次,海平面上升会加重风暴潮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以江苏为例,海平面上升将使得风暴潮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一旦风暴潮冲决海堤,再叠加l米的风暴潮增水,江苏沿海低地平原将完全暴露在风暴潮之下。而且随着海温升高,台风生成几率加大,本世纪下半期登陆我国的台风预计将比目前增加两倍。

  另外,海平面上升会引发海水入侵、导致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对水资源、农业、自然植被等产生影响,对人类健康也有着较大影响。持续高温还会使中暑者、“空调病”患者、肠道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骤增。(文章代码:100203)(实习编辑李军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 赵菲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